种地南山下(58)

作者:风初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是高产,第二当然是冲着黄家自创的插秧种地法了。

黄老汉非常慷慨地把插秧法以文字的方式交给了襄阳府,让他们记录下来,以便推广。指定黄家派出四人,襄阳府需要留用五年,专门去襄阳府各地去帮助各地下种插秧。

这四个人,简直就是现代的农业技术人员了。最后商议好,由黄老三黄老四,和黄德光黄德明去。黄老大和黄老二在家照顾家里的田地和山林。

这年冬天,黄家在河堤的空地处,留着做仓库的地方建起了十座仓库,对外的说法是,留着明年储备稻谷。只有黄家人知道,这是为了黄家码头以后能够顺利停船而做的前期准备。

在稻谷收割前,黄家老少十几个人都下了稻田,一排排搜索寻找,黄豆要求的稻种。

黄家赶在收割前,在田地里找出秸秆最粗壮,稻粒最饱满的良种一百多斤,被黄老汉当成宝贝晒干晾好掉在房间的屋梁上,一日都要瞅三次。

这是黄豆提出的,每年在百亩良田里选稻种,留着第二年栽培,每年优选,这样年年优选年年都是最好的种苗,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这次全家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一致通过了黄豆的提议,毕竟今年的收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且选优良稻种也是每家每户每年必做的事情,只是这在地里挑选还是第一次。

第二年的端午,黄家雇佣的二十个妇人一个也没有来黄家插秧。这些妇人,都被府衙聘请去各地准备试行育苗插秧的方法。府衙给她们的工钱是一个春种,一人三两银子,聘用三年。

端午过后也不过十几二十日稻苗种植就可以结束,拖的再长久也不过月余。这些妇人,一部分是黄家湾的老邻居,一部分是新搬来的,她们还从来没有挣过这么多银钱呢。

为了她们在陌生的田间地头行走方便,她们可以带家里的汉子或者儿孙,要求年轻力壮一起去帮忙春种,工钱是二十天二两银子。

得到这个消息,二十名插秧妇人没有一个犹豫,立刻开始准备远行的行囊。二十天的时间,五两银子,这是想也不敢想的好运,都是黄家带给他们的。

这样带财运的邻居,有黄家一个足矣。

因为年年优选稻种,黄家这边一百多一点的滩地,变成了最肥沃的良田,产量年年攀升。每年产出的稻谷都被预订留着做良种,价格比稻谷高一倍。

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黄家并没有再去挑选滩地改成良田。而是遇见有合适的良田就收购下来,要求是连片的,水源好的。

不过这样的田地是很难遇见的,最后襄阳府把襄阳府和南山镇中间一片近两百亩滩地免费划给了黄家,要求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培育出更优质的稻种和栽培方式。

这三四年风调雨顺,亩产几乎稳定在了450到500之间,波动不大。黄豆知道,这已经差不多是极限了,除非她能培育出杂交水稻,而她自知自己不是那块料。

因为黄家这片水稻产量之高引起轰动,黄家这片开阔的水域也进入有心人的眼睛。南山镇的钱家,宋家,襄阳府的几家大户都来和黄老汉商谈过,想买下他家靠近东湖的那一片荒地。

他们的借口五花八门,比如看黄家种水稻前景不错,想在这边买一块地皮留着以后给家里闺女做陪嫁。

拿荒滩给闺女做陪嫁,这种借口推敲都不用推敲,但是他们并不觉得难堪,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找个借口,有借口已经是很给黄家面子了。

靠谱点的借口是,这片土地黄家不过放了点鸡鸭在这边,太浪费,不如卖给他们做大规模的养殖。

各种借口,黄老汉都婉言拒绝了,说是家里山林里已经做起大规模养殖,以后家里还准备买条船,把自己家的稻种和家禽山货自己运往各地,所以这片土地不能卖,要建仓库,准备储备稻谷良种的。

这话一说,前来商谈的人就明白了,不单单他们看出这片空地可以做个新码头,黄老汉一样知道。那么黄家在这里安家落户,建村铺路就有了更好的解释,他们是冲着这个块地可以建码头去的。

南山镇和襄阳府各家靠码头发家致富的大户,一时对黄家这片土地虎视眈眈起来。他们很想伸手,像捏死一个蚂蚁一样把黄家给碾碎弄死,直接把这片土地占为己有。

但是,他们不敢,黄家已经在襄阳府和东央郡挂上了号,他家的稻种现在不单供应襄阳府,还有一部分被东央郡强行从襄阳府分购了一部分去。

就连远在京城的皇帝也知道襄阳府水稻产量年年攀升,现如今已经平均达到三百多四百左右的产量。

现在襄阳府水稻平均产量不能和黄家比,但是已经遥遥领先全国各地的水稻产量,一跃成为苏南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

全国更多的地方都在等着黄家的种稻,黄家的技术。

这样一户人家,即使他只是农户,没有后台,没有根基,也不是随便谁想动就动的。在这个年代,能创造出优质高产的种粮,那已经不是几个富户想动就能动的了。

既然不能动,那么就联姻吧,总能分一杯羹。各家纷纷从家里找出不受宠的子女,或者是那种被世家大族不受重视的纨绔子弟。

都想和黄家联姻,却舍不得家里的优秀子女,他们还是嫌弃黄家的身份,可能坐拥金山,却还是一个泥腿子。

与这样的人家联姻是降低了身份,不联姻却又怕到时候分不到一杯羹。只能以这样的子女拿出来联姻,日后也好拿捏不是。

黄家不胜其扰,弄得焦头烂额,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敢随便给家里男孩子定下亲事,更不敢给三个姑娘定下人家。

黄豆对家里兄弟姐妹,包括老叔的亲事看得比她那百十亩地还重要。

用她的话说,地可以买可以开,不过是金钱和时间而已。但是婚姻不行,那是关乎人一辈子的大事。

古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古话还说:聚个好媳妇旺三代。

黄家大孙女就这样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十八岁,才定了涂家杂货铺子的长孙涂华生。

二孙女也差不多预订了人家,是南山镇张家肉铺的小儿子张虎子。

现在独独剩下十四岁的三孙女,和刚刚十岁的四孙女。

第五十三章 大船进港口

黄老汉刚从山里回来,黄豆要喝羊奶,养了几只奶山羊,昨天有只羊二次下崽,黄老汉在那边盯了一天。今天早上去看,下了三只小羊,个个都活了。

这几只奶山羊,每天挤得奶够全家喝了,还能余出很多做各种糕点。黄豆天天往山上跑,就为了全家每天能喝一口新鲜羊奶。

爷孙俩刚从山上下来,黄豆先给爷爷泡了一壶大麦茶,让爷爷坐下休息。

她自己一个人跑去把羊奶处理一下,天气有点热,黄豆喊了大姐二姐一起把羊奶抬去四叔家,准备做点奶糕。

四叔一直住在南山镇,这边的房子是按照做餐饮店装修的,没有住人,不过想开火很简单,只要把食材搬过来就行。黄豆姐妹每天过来熬羊奶,做点心,打扫一下卫生。

“大姐二姐,我去给爷爷奶奶送点心,爷爷奶奶喜欢吃这个奶糕。”黄豆把奶糕摆好,端了满满一碟准备送给爷奶。

“嗯,你去吧。”黄米端着一碟奶糕,正哄着大哥家的大宝和三宝慢点吃。

“我给二伯家送一碟去,二宝和四宝可喜欢吃奶糕了。”黄桃说着也端了一碟往二伯家去。二伯家的二宝已经四岁了,四宝也一岁多了。

“我的呢?我的呢?”黄梨嘴里塞的满满的,边吃边看着桌子上几盘点心。

“你等会,等会让你三姐带你回去,送点糕点给四婶尝尝。”黄米用手轻拍了她小肉手一下:“少吃点,长肉。”

“三姐说的,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黄梨又摸了一块抱着啃。

“你三姐整天都是这些歪理邪说。”黄米也拿最小的两个妹妹没有办法,眼看着黄梨一会就啃了二三块下肚了,却又无可奈何。

黄豆把奶糕端到老叔的院子里,黄老汉正坐在院中的树下喝茶。

“爷爷,你尝尝,姐姐们刚做的奶糕。”黄豆把奶糕放下,顺手倒了一杯大麦茶喝了起来。

上一篇:女尊之恃宠而娇下一篇:良辰美景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