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下车,倒要看看这于家布庄是谁开的?用的是谁的银子?凭什么挂的是于家而不是我们秦家,秦楚可是我的儿子,不是他们于家的上门女婿。”
俞氏这么说着,便与毛氏一同下了马车。
长工却守在马车前,俞氏理了理衣裳,看着模样端庄,虽不是上等的好布料,却穿在她身上看着就像某位老夫人,俞氏向来爱整洁,喜虚礼,外表看着还真看不出来她是庄户出身。
毛氏也学了俞氏的模样,同样像是知书达理的书香门第之后,谁能联想到是桃花村出来的庄户。
两人下了马车的时候,左邻右舍就有人看到了,他们看着这两张生面孔,有些疑惑,瞧着这模样不像是来买布料的人家,不知这两人又是什么人呢?瞧着今个儿于家布庄可不太平,大清早的开铺做生意便迎来这么一个闹事的,想来今个儿生意都不会好到哪儿去吧,开铺做生意,最是忌讳这些了。
而铺里头,于江全坐在柜台前,许三娘却坐在八仙桌前陪着伍氏,语重心长的劝着伍氏。
“大山嫂子,说句不该说的话,你家大儿被征了兵役,眼下只有小女儿承欢膝下,以后小女儿长大了要嫁人,万一被婆家欺负,娘家不还有石家兄妹帮衬,想来婆家也得掂量一下,眼下石家兄妹是没有长大,将来长大了,便是你们杨大的一大助力。”
“家和万事兴,石家兄妹从小是你养大的,必定记得这份恩情,如今大山嫂子呈一时心头之气,若是吵得石家兄妹寒了心,将来也只会对小女儿不利,你们夫妻二人总归有老的一天,而这表哥表姐们却能与她相扶到老,做事留一线,日后也好说话呢。”
许三娘的话很有道理,伍氏一听,心头一震,看向自己的女儿,女儿还这么小,她先前是没有想到,石家兄妹入城前便将自己手头的生意交给了她,给镇上吴家做绣品,砍柴,养活他们杨家三口不成问题,而且在村里头他们还算是富有的。
后来过年时节,石家兄妹又回来给了银子,就这些银子也够他们杨家用好久的,这么一想来,伍氏心思动摇,想到刚才石梅站得远远的,一脸的防备模样,心里头也不舒服了起来。
以前这兄妹与她很是亲近,就算她打骂他们,他们也从来不还手,事后还会老实的出去做事,即使是这样,如今两人赚得到钱了,也没有因此而与她生了间隙。
此时许三娘还在劝着,“大山嫂子,大石头和小石头很勤快,他们两人的确是有不少工钱的,逢年过节回家给你们家用,按理也是足够了的,你也得为他们两人想想,两人认了杨家为家,终归将来便是嫁娶了也是要回来见你们长辈的。”
“何况石泉今年也是十六岁了,再过两年就得娶媳妇了,大山嫂子可有为他存些银子?想来没有吧,石泉自己也是明白了,所以他在努力的存着银子娶媳妇呢。”
“既然在城里为我于家做事,将来娶上了媳妇,自是也住在城里,城里的开支不小,他不努力存一点,将来要如何养活一家人,还有小石头,再过两年也得嫁人了,她没有娘,只有你这么一个舅母,自然还得你帮着操持的。”
“可是小石头是个有能耐的,普通的泥腿子怕是不合适,所以这方方面面,还得长辈操心,但两孩子懂事,除了这些方面,其他方面他们都想周全了的,先前还说等表妹嫁出去后,大石头便是表妹的哥,谁要是欺负了表妹,他这个做哥的可不答应。”
许三娘说得很诚恳,伍氏听后气焰消了下去,看着女儿这么小,儿子又被征了兵,都说去岭南打仗,多半就没有了,想来将来她能靠的也只有这个女儿,可是女儿是嫁出去的,将来她能靠谁去。
伍氏听了这一番话,便是摆了摆手,“三娘说的对,你不必再说了,我知道了,今个儿这事儿是我不对,那就不打扰三娘了,我们这就走,只是还得托三娘一句话,我这女儿怕是不会嫁出去,将来也必定招婿上门,石家兄妹既是我养大的,如今有了本事,自然表妹这招婿的开支他们可得帮我想周全了。”
许三娘一听,心中郁闷,好在伍氏不再闹了,也算是劝住了,于是起身送伍氏出门,心想着呆会再与小石头好好说说,既然她表妹要招婿,到时指不定还得准备不少银子,以后指不定这一家还得上门要银子,两孩子可得做好准备了。
许三娘一到门口,便看到了正要入铺门的俞氏,在这儿看到亲家,许三娘只有慌乱,亲家怎么来了?
伍氏一看到桃花村的俞氏,脚步一顿,尖着耳朵听了起来。
许三娘连忙含笑上前相迎,没想俞氏却板着一张脸,故意绕开许三娘,往铺里头走去。
铺子里,于江全正在整理柜台,就听到自家媳妇朝里喊,“孩子他爹,亲家来了。”
于江全内心咯噔一声,一直缠绕在心头的事终于要面对了,虽然女儿说开铺做生意的事亲家也是知道的,而且他们两口子也一直跟女婿在一起,连着女婿都没有说什么,想来亲家也是这么一个意思了。
第241章 俞氏为难
可是今个儿亲家一声不响的前来,于江全感觉到有些不妙。
于江全放下手中的活计,出来相迎,俞氏却是抬高了下巴,目光淡淡的看了一眼,入了铺子,便朝那小八仙桌看去了一眼,只见上头摆着布版,再看这铺里头的摆设,有模有样的,瞧着还挺会做生意的,想来也是她儿子的意思吧,就于家猎户之家,哪有这能耐。
俞氏在八仙桌前坐下,神色不明的看向站在一旁有些忐忑的于家夫妻,俞氏便问道:“这铺子我儿费了多少银子?”
俞氏开口便这么一问,于江全夫妻微微一愣,心情有些复杂了,莫非女儿女婿没有跟亲家说清道明?
可是这铺子是自家女儿一步一步赚的银子打理起来的,女婿一直都在读书,可不是女婿出的银子,怎么听亲家这意思,认为这铺子全是女婿的功劳?
于江全与许三娘相继坐下,于江全不好说话,毕竟是男子,于是许三娘说道:“这铺子是燕儿做小生意慢慢打理起来的,女婿也偶有帮忙。”
俞氏一听,却是笑了起来,看着两人忽然转变了话题,“书燕可有在铺里头?”
俞氏猜到了儿子多半是带着儿媳妇一同去了福城,毕竟娶了新妇还没有带去给师父和师娘看,只是在盛夫人生辰之际带去,却将她这个娘放在了一边,俞氏怎么想都不会舒服。
许三娘见她忽然转移了话题,不明所以,却还是诚恳的答道:“女儿跟女婿一同去了福城,给盛夫人贺寿去了。”
果然猜对了,果然是这样的。
俞氏亲耳听到比自己猜到时还要难过,她心头发酸,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当真不假,亏她以前还不信这话,这老四是她宠着长大的,家中什么好的资源都给了老四,老四好读书,她便劝着上头几个哥哥同心协力的送他读书。
如今倒好,他的心头只有媳妇,却是将她这个老娘给忘记了。
俞氏心里头难过,看着于家夫妻身上的穿着与打扮,心情越发的不好,向着媳妇就算了,还成了于家的上门女婿,要她的颜面何存。
俞氏伸手拍在胸口,手中攥紧着手绢,脸色灰暗,那模样气得不轻,许三娘见了,心情也有些复杂起来。
媳妇跟着丈夫去看丈夫的师父师娘,做为婆母的这是气着什么,许三娘最是阔达,心想着要是她大儿没有被征兵役,将来娶了媳妇,带着媳妇出门什么的,她才不会生气,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才最要紧。
可是俞氏这般生气的模样,于江全夫妻不想看都不成,都说秦家最看重第四子,果真不假,只是这样管制着儿子那就有些不妥当了吧。
许三娘关切的问道:“亲家这是哪儿不舒服?”
俞氏一直拍着胸口,脸色越发的不好,听到许氏这话,她却是苦笑出声,看着许氏说道:“我现在觉得生儿子还不如像亲家一样生个好女儿,儿子大了向着媳妇,女儿多厉害,不但将自己的父母带在身边孝顺,还能抓住丈夫的心,不理会公婆了。”
俞氏看着是不喜不怒,笑着说出来的,可是于江全夫妻听着却是很刺耳,这是在指责自家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