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要我当地主gl(130)

作者:方便面君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林逋咏梅最多,但并非不爱竹,于是他也欣然地接受了宋玉延的竹雕,又赠了她一首诗作为送别之礼。

____

去时悠悠,回时也悠悠。一行人优哉游哉地从杭州返回慈溪也不过是花了三四日。

经过金川乡时,二十一叔与烈婶便直接回了家。宋玉延她们则选择先回县城。

见到熟悉的兴贤坊牌坊,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下驴车往自家跑了,笋儿抱着林逋赠予他的书也往家里跑。

宋玉延跟唐枝拉着驴车在后头慢悠悠地走,左邻右舍看见她们,惊喜道:“宋大郎跟唐大娘子这是回来了!一个多月没见着了,我们还以为你们就扎根金川乡,不回来了呢!”

面对他们的热情,唐枝也给他们赠送了一些从杭州带回来的土特产,每个人听说她们居然跑去了杭州,都瞪大了双眼,“咋跑那么远?”

年轻小娘子更多的是羡慕:“因为想去看开元寺的灯市,便特意带着娘子、弟妹过去,宋大郎多温柔体贴啊!要是宋大郎还未成亲就好了!”

宋玉延有些尴尬,唐枝听见了,面上不懂声色,但是却特意在进门之前,给宋玉延擦了擦汗。

宋玉延不知她的心思,但是却为她温柔的举动而弯了眉眼。

旁人被酸倒了一排牙,赶紧拿着她们送的土特产回家去了。

唐枝特意瞥了一眼那些不甘心离去的年轻小娘子们,心情颇好地弯起了嘴角,又拉着宋玉延回家去。

她们不在家的一个多月里,这里养的鸡鸭都是唐叶跟陈采杞照看的,她们也没有进堂屋,故而堂屋的门是锁着的。唐枝打开堂屋的门后,便开始清扫屋子,又将宋玉延赶去查看鸡窝的情况。

宋玉延:“……”

刚才的温柔都是假象!

笋儿自动自觉地去厨房做饭了,而宋玉延想找饼儿去帮唐枝的忙的时候,却发现她早就溜到唐家去了。

过了会儿,唐叶提溜着饼儿回来了。准确地说是唐叶要来宋家,饼儿才不情愿地跟着一起归来的。

宋玉延似笑非笑地看着饼儿:“你看这些鸡,被你叶子姐姐养的又肥又多肉……”

言下之意是“你叶子姐姐一个外人都会帮忙干活,你就只会偷懒”。

唐叶跟饼儿都听懂了,唐叶想说其实她帮忙养鸡,那都是因为自家的姐姐与姐夫是给了她工钱的,不过她觉得自家姐夫正在教育饼儿,她还是不要插手的好,于是就看着饼儿因为惭愧而拿起了扫帚去打扫鸡窝。

宋玉延转头去帮唐枝的忙,道:“小叶来了,你们姐妹俩有一个多月没说过话了,过去跟她聊会儿吧!”

唐枝瞥了她一眼,将这儿交给她了,自己则带着唐叶回房,一边聊天,一边整理从杭州带回来的东西。

唐枝给左邻右舍都带了土特产,自然不会缺了自家人的,她整理出一小篮子的枇杷,又有两饼西湖龙井茶,道:“枇杷是回来时路过果园采摘的,分给左邻右舍一些了,剩下两篮子,你提一篮子回去。还有这龙井茶,据说还是贡品,拿回去收着,莫要浪费了。”

唐叶问她一路的见闻,唐枝道:“其实那边也就比明州要热闹一点,高门大户也多一些,别的倒没什么。那开元寺灯市确实有不少东西卖……”

唐叶见自家姐姐虽然嘴上说着外出游玩纯属是浪费钱,可实际上从她说起外面的见闻时神采飞扬的模样便可看出,她这次出门大有所获。

以前自家姐姐也是一副开朗外向又张扬的模样,可更多时候会受自己的身世影响而有些不自信。可是自从她跟宋玉延在一块儿之后,接触的事物多了,见到的人多了,游历的见闻也增长了,故而她整个人都自信了许多。

也别看她说起这一个多月来的历程时那么滔滔不绝,实际上唐叶能察觉出她的内心其实要更加沉稳内敛了。

唐叶就跟个小迷妹似的听自家姐姐说路上的趣事,饼儿来过几回,好几次都想插嘴,然而又被宋玉延给提溜走了。等唐叶好不容易从房中出来,饼儿则拿着自己在杭州带回来的布偶玩具跟她分享:“叶子姐姐你看,这是我买的布偶,好不好看!”

唐叶已经过了玩布偶的时候,不过她还是很给饼儿面子的,便道:“好看,小老虎挺可爱的。”

饼儿顿时高兴了起来,她骄傲道:“这是饼儿拿自己的钱买的呢!”

“那饼儿哪来的钱?”唐叶又顺着她的话问。

饼儿叉腰:“自然是卖画得来的!”

唐叶眨巴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唐枝站在门口,笑着解释:“她那日在灵隐寺画灵隐寺养在池子里的乌龟,恰巧有香客经过,见她年幼却能画出不错的画来,便花几文钱买了去。后来她跟烈婶去逛街,看见这小老虎布偶,便买了回来。”

唐叶见饼儿一副求夸奖的模样,便夸奖道:“饼儿的画都能卖钱了呢,看来学成之日,必有大作。难怪宋大郎时常押着你学习,看来你很有天赋。”

提及此事,饼儿的神情又垮了:“叶子姐姐,你是不是背着我画了许多画给大哥检查?”

唐叶道:“也没有很多,也就五六幅画,还有两件竹雕,因为这一个月里要帮忙带小麦,故而也不是特别勤奋。”

饼儿:“……”

叶子姐姐的嘴,骗人的鬼!

第92章 含蓄是啥

宋玉延从钱塘江海塘取经回来后没有立刻就给唐浩根建议, 毕竟嘴上动嘴皮子容易,可实际上要实施起来还得要不少准备工作。

比如要先勘测地质、地理环境,又要关注自然条件, 还得分析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等。

古人修筑海塘没有这么多讲究,但是宋玉延对自己有要求, 故而她特意往慈溪容易受潮灾影响的地段跑了几回。没有科学的勘测地质工具,那她只能靠人工来观测。

从海边回去后, 她列举了“石囤木桩法”与“石塘”两种修筑方法,毕竟以现在的能力虽然可以修筑石塘, 但是清朝的时候粮食产量高, 人口也多, 故而可以花很大的人力物力来修筑, 如今的生产水平, 她并不能保证。

比如明清时期修筑城墙等, 都是用糯米浆加石灰、黏土等捣鼓出来的。宋玉延在大学时期便做过实验, 确实有效,然而这时候粮食产量并不高, 许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哪儿来这么多糯米浆?

况且海水具有腐蚀作用,将用于修筑城墙的方法用到海岸工程来, 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 但是不出五年十年,肯定会有些地方被冲毁。

宋玉延在想,若是朝廷真的能下定决心修筑海塘的话, 她倒是有胆量提出制作水泥,不必用工业机械也能生产出来的水泥,又称之为土法自制水泥。

比如瓷器等以铝矾土为主体原料的材料,在经过煅烧之后,结合新出窑的生石灰以及石膏,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就能制作出抗水性好、耐酸碱腐蚀的水泥来。

当然,在煅烧瓷器、生石灰时,煅烧的工艺也必须成熟。如今已经有石灰煅烧工艺、煤矿煅烧工艺等,要想生产土法自制水泥,只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倒不是什么问题。

宋玉延将这些要求分析了给唐浩根听,后者听着觉得像是天书,“石囤木桩法”他听懂了,糯米浆加石灰作为粘合材料他也听懂了,就是后面的石塘建造他有些没听懂。

“还有,石膏是石膏散吗?可那不是药吗?”唐浩根问。

宋玉延顿了一下,只好先从“石膏可用作建筑材料,只是被世人以为是一种药而一直没有研究出其他用途”说起。

“石膏竟还有这等妙用!”唐浩根惊愕不已。

他虽然不知道宋玉延是打哪儿听来的这些用处,可他也没有去细究,根据她以往说出来的话最后都成真了的案例,他这会儿已经跟二十一叔一样,是无脑信她了。

宋玉延又写了一份计划书,说明了两种修筑海塘的方法的优劣之处,比如“石囤木桩法”能省去粘合材料,能节省不少经费投入,然而维修成本高,比如被海浪冲毁的几率大,加上明州有台风肆虐,这种海塘也是很容易被台风摧垮的。

而石塘一开始要投入的成本就很高,但是石塘抵御风险能力强,维修成本低,防潮等作用也比较好。

唐浩根一个人无法决定,只能将宋玉延的方案提交给县令。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