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奉景很高兴,这也是他的一个机会,可以与项氏结交熟悉。
没想到路还没有走一半就出了事。
大管家在一旁作证。
“一直好好的,大小姐什么都没有说过,那天落脚驿站下着雨,吃晚饭的时候大小姐还问了到太原府有多久,又跟四老爷说忘记了带别院的一对鹦鹉,四老爷答应说立刻让人去取来,保证等我们到了太原府,鹦鹉也能到。”他红着眼跪在地上叩头,“没想到大小姐半夜突然就带了几个人走了。”
“你们的意思是仙儿因为一对鸟儿跑了?”坐在上首的李老夫人问道。
她长的矮矮胖胖,常年礼佛,佛香气常年萦绕身上,只是家里接连出事,慈祥的老太太疲惫又愤怒,不见往日的和气。
李奉景也不敢站着,跪下来喊冤。
“母亲,孩儿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是真不知道啊。”
“一切发生的莫名其妙。”
“孩儿也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孩儿有对仙儿半点不敬半点怠慢,就让我立刻去见大哥。”
这是发了死誓了,因为李奉景的大哥,李老太太的长子李奉安已经过世了。
听到大哥二字,李老夫人神情悲戚,如果李奉安还在,又哪里会发生这种事。
眼看母亲要陷入悲伤,李奉常将话题拉回来:“母亲,四弟不会说谎的,四弟做事有分寸。”
李奉景喊了声二哥,委屈又感激。
“但你没什么好委屈的。”李奉常沉脸道,“仙儿一个女孩子半夜离开你们竟然没有发现。”
虽然李明楼带着的人不多,虽然没有动用车马,虽然谁也想不到一个孩子会莫名其妙的偷跑。但李明楼还是个孩子,他们这么多人,这的确是说不过去且很丢人的事,
李奉景羞惭垂下头应声是。
“四弟是太大意了。”左氏轻叹道,“仙儿岂是一般的孩子,那可是大哥的长女。”
这话缓解了室内的气氛,李老夫人虽然悲戚但难掩自豪,李奉景惭愧对左氏的解围很是感激。
“母亲,媳妇觉得,是不是项氏的人有什么不妥?”左氏猜测道。
李老夫人坐直身子竖眉:“项家的人呢?”
“项家的人留在城外。”李奉常告诉母亲,“项家人来接的时候江陵府的人都知道了,现在突然呼啦啦的又回来,这件事就瞒不住了。”
虽然这件事根本就瞒不住,但能压下几天是几天,至少在外人议论纷纷前李家人自己查清原因,李老夫人点点头,流言碎语多烦人她自然知道。
李奉景抓到机会忙道:“我听二哥的让其他人都留在城外,只带了项家九爷来,让他穿了我家随从的衣服。”
李老夫人终于肯看他一眼:“叫他进来吧。”
.....
.....
(这次尝试用更简单的语言讲更简单的故事)
第3章 第三章 家人的猜测
项九鼎还穿着李家随从的衣衫,衣衫不知是从哪个随从身上扒下来的,不太合身,又在外跋涉没日没夜的搜寻沾染了污迹,很是狼狈。
养尊处优的项家九爷穿着没有丝毫的不自在,进门就冲李老夫人跪下了。
“这都是我的错,是我们不周到,我愿意到大小姐面前赔罪。”他说道。
认错认的干脆利索,让屋子里的人都有些意外。
刚得到李明楼不见了的消息赶过去的时候,项九鼎并没有一口咬定是项氏的错,而是一头雾水表示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不过现在来到长辈面前干脆的认错,态度是不错。
李老夫人虽然还沉着脸,但要斥责的话便缓了缓。
“项九爷,这事真是太吓人了。”她道,“仙儿的父亲刚出事,她再要有个好歹,我们这些当长辈的,就没脸活了。”
项九鼎跪在地上说声是,砰的磕了头,道:“我已经没脸了,见到老夫人叩个头,再对大小姐说声对不起,我这就回去到大伯和六叔面前领罪。”
“九爷。”李奉常道,“还是等问清到底什么原因再走也不迟,就算是认罚,项老太爷和项大人也好明白。”
左氏道:“仙儿受了伤和惊吓,暂时还不能见人。”
这是解释留他的原因,项九鼎惊悔羞惭又感激,再次叩头:“我真是罪该万死。”
虽然糊里糊涂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万幸人回来了,该问的都问了,该认错的也认错了,接下来就只有再等等了,事情到底怎么回事,只能当事人说的为准。
现在受惊奔波劳累的人们可以暂时松口气歇息一下。
“项九爷倒是识趣。”左氏给洗浴过后的李奉常端茶,“可见项家对这门亲事看重。”
李奉常接过茶喝了口,面色舒展:“项氏现在不过是空有一个架子,跟我们李家交好,他们才是占了大便宜。”
左氏点头,又皱眉:“不过,仙儿是不是不愿意嫁到项家?”
李奉常断然否认:“这是大哥临终前的提议,她也表明愿意的。”
左氏道:“毕竟那么远,她年纪又小,心生胆怯悔意也是可以理解。”说完又笑了笑,“不过要是真是因为如此倒也好办,她虽然年纪小,却是个懂事的孩子,我再好好劝劝她。”
如果只是李明楼的原因那还真是小事,李奉常面色缓和点点头。
“不过,也不能排除其他的人暗地捣鬼。”他转动手中的茶杯,“仙儿怎么突然就心生悔意,是谁给她说了什么。”
项家是很想结亲,但项家也不是只有项南年龄适合。
而且李明楼的亲人除了李家还有她的外祖连家,连家肯定不想李明楼跟项氏结亲。
“连家不会吧。”左氏道,“自从大嫂去世,连家想要把次女给大哥续弦被拒后,两家就生分了,这些年来往都断了,仙儿的婚事哪里轮到他们插手。”
李奉常冷笑:“大哥不在了。”
父亲母亲都不在了,上头的长辈也有资格过问了。
左氏摇头笑了笑:“是大哥不在了,不是我们李家不在了。”接过李奉常的茶杯,推他去歇息,“先不要想了,人平安回来了,待问过仙儿之后再做理论,就算是有人做鬼,揪出来就是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情发生了解决就是了,不幸中的万幸是在路途中发生的,如果是到了项家再出事更麻烦。
李奉常点点头,临去歇息前再叮嘱一句:“大哥过世,现在看似已经平稳了,但外边和家里还是暗潮汹涌,你要多注意。”
比如李明楼去太原府的意外。
这绝不会是意外。
左氏道声知道了催促李奉常歇息。
李家大宅里暂时安静下来,来往的下人们皆小心翼翼,唯恐惊扰了才受了惊吓忧思疲惫的这些人,但孩子们的所在没这么多顾忌。
大宅西边有单独的院落,修建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精美纤巧,炎夏午后莺声燕语萦绕其内。
溪水边丫头们挽着袖子提着裙角嬉戏,另一边小亭子里坐着三个少女钓鱼。
不过她们的心思并没有在水中的鱼上。
“四叔说大小姐半路折回来是为了一对儿鸟。”李明冉坐直身子眼睛亮亮的说道。
她是李奉常的小女儿,年纪小一些,一说话总是忍不住抬手比划,似乎这样就有力气,也能让别人都注意到她。
“不是四叔说的。”倚着亭子围栏的李明琪是李奉耀的小女儿,轻声细语纠正指点,“那是祖母在讽刺四叔,反驳大小姐怎么会为了一对儿鸟跑回来。”
“但对于大小姐来说,为了一对儿鸟跑回来也不是不可能。”盘膝坐在亭子上盯着鱼竿的是李奉景的大女儿李明华,比这两人岁数都大一些,说话也大气,“房子她都能从剑南道搬过来,还有什么事大惊小怪的。”
这是李明楼的一件趣事。
李明楼三岁时母亲连氏生产李明玉亡故,李奉安决定亲自照看子女,守孝期满后便将李明楼姐弟带去任地,一直到前年才把二人送回来。
送回来的不仅是姐弟二人,还有随行拉了三十辆大车的家当,当这些家当卸下堆积摆放后,赫然就是一间被拆解的屋子,震惊了整个李家,也成了江陵府从未有过的稀罕事。
拆解一间屋子多麻烦还是小事,运送过来的花费才是令人咋舌,而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李明楼择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