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一年不到的时间,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殷姮垂眸,千般的复杂情绪咽进了腹中。不管到底其中实情如何,这件事情她不能对外泄露一丝一毫。
……
兰沁禾在江苏稳定了下来,战事艰难,好在将士们英勇用命,省里的武将们也极力维护着治安。
江苏的王党官员被拔走了大半,剩下的也因为王瑞的倒台而纷纷转变了态度,她办起事来少了许多阻绊,轻松了很多。
不管前路如何,起码现在的局势清明了许多,一切都在渐渐好起来。
之后的日子过得较为平静,兰沁禾在江苏巡抚兼布政使的职位上坐满了三年。
这三年里她政绩出色,竭力稳定江苏的局面,于是在倭寇肃清的第三个月、明宣九年的秋天,兰沁禾被调入了京师,封内阁大学士,兼兵部侍郎。
江苏布政使是从二品的封疆大吏,兵部侍郎却是正三品的官职。这是一道明贬实升的旨意,更别提从今往后她就将进入内阁,成为第五位内阁阁员。
九月二十,受诏的兰沁禾回京师了。
北京的城门大开,正午时分,一辆藏青色的官车徐徐驶入,自安定门入城,沿顺天府东行,过鼓楼、过海子桥、过北安门,穿内宫监与司设、尚衣监,驶至玄武门改换轿撵,再过顺贞门东行至乾清宫外。
终,轿停,来人始出。
蓝呢轿落地,轿帘掀起,一只黑锦祥云官靴首先踏了出来,继而有乌纱帽探出,等两只官靴一并站定在地,来人方露全貌。
那是名年轻的女子,头顶乌纱,身穿三品大员的孔雀绯袍,襟口、袖口、两袖上覆着西朝华丽的官纹,腰佩金鈒花带,面施淡妆,眉间自含善气。
三年过去,兰沁禾身上有了不大不小的变化,昔日西宁郡主与王侯嬉戏时的浮躁少了,眼角眉梢都压了些许沉稳,一对杏眸里的迷茫褪去,只余睿智与波澜不惊。
江苏的三年对兰沁禾而言非同寻常,这三年是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无所事事的风流雅士变成了能稳定一省民生的天子之臣,三年的历练,让她身上多了万清的影子。
跨过两道高高的门槛,眼前的是乾清宫巍峨的壮景,明黄的琉璃瓦在日光下闪闪发光,屋脊兽面目狰狞,为所有进宫殿的人布下了敬畏之心。
兰沁禾目光微微下移,那洁白的石阶上立着
一人,身形削瘦,两颊微陷,肤色苍白,细长的黑眸下泛着青色。
兰沁禾一阵恍惚,自她明宣六年年初离开,到现在已有三年零九个月。
久别了,这座北京城。
她轻轻扬唇,抬眸对上了台阶上那人的眼睛。久别了,公公。
作者有话要说:凌翕死了,王瑞倒了,万清老了。
王万之争要开始变成殷兰了。
唉,生生不息。
第90章
兰沁禾觐见了皇帝,接着又去拜见了太后。
老太后似乎永远都是那个模样,雍容华贵、慈眉善目,抱着一只猫。她握着兰沁禾的手,双眼通红,连连点头,激动地说不出整话,“好……回来了就好,我的乖孙,奶奶想你啊……”
兰沁禾跟着哽咽,“皇奶奶,沁禾也想你。”
“你不在,没有人来看我。”太后抽噎着,“小九娶了王妃也不常来了,这么大一个慈宁宫,冷冷清清的,我什么都没有。”
她拉着兰沁禾,巴巴地掉眼泪,“皇奶奶后悔了,不该强迫你出去当官,你在外面吃苦受累,皇奶奶心疼啊……”
兰沁禾本还动容的心一下子就回了理智。
王瑞已经倒了三年了,曾经的王党官员有一半投靠了万清,剩下的一半由殷姮继承。
现在的西朝官场上,三分天下,万党占二,殷党占一。如今兰沁禾又任了兵部侍郎,填进了内阁的班子,殷姮的力量愈加削减了。
倭患已除,天下大定,户部在殷姮的规划运营下,虽然不能算充裕,但也不再亏空。
外患肃清,太后就要开始平衡政党了。
这句“后悔了,不该强迫你去当官”,就给兰沁禾透露出一个讯息,太后希望兰沁禾低调一些,不要再像在江苏那样的大刀阔斧。
兰沁禾明白了这层意思,但身在其位,有些事情她不得不争。
陪着太后说了会儿话,兰沁禾接着才能回家拜见长辈。
万清今年五十九,六十岁不到有着八十的老态,她在书房里看书,见到兰沁禾后愣了神,继而撑着桌子徐徐起身。
兰沁禾看着母亲的面容,当即撩袍跪下,伏地叩首,声音带上了哭腔,“母亲,不孝女兰沁禾回来了。”
万清还有些恍惚,过了一会儿她才反应过来,绕过了案牍去拉兰沁禾,“回来了?”
兰沁禾眼中续起了泪水,抿着唇点头,“是。”
“见过圣上和太后了吗?”万清问。
“已经见过了,刚从宫里出来。”
“那就好。”万清笑了下,又问,“吃过饭了吗?”
“是,太后留了女儿一起进膳。”
“哦……”她呐呐地点点头,像是想要为女儿做点什么,又无从下手,于是便让人上茶,带着兰沁禾坐到了位置上。
“这次你进了兵部,兵部尚书是王瑞的门生,同殷姮的关系颇为微妙,日后对待上司,你要多加小心才是。”
万清不像太后,哭着抱着同兰沁禾闲话家常,她更加内敛含蓄。
兰沁禾接过丫鬟递来的茶,询问其中的曲折,“我也有所耳闻,听说兵部尚书和殷姐姐的关系并不大好?”
“是。”万清道,“殷姮拜入王门的时间比他短许多,如今却踩在了他的头上,更别提这三年于倭寇大战,兵部每每报上去的预算殷姮都要求削减,两个人相处得自然不愉快。”
如此一来,兰沁禾的身份就有点尴尬。她母亲是万清,好友又是殷姮,顶头上司约莫会提防她。
“另外……”万清看向了兰沁禾,眸光中有了凝重,“我和你父亲商量了,你的婚事不能再拖。”
兰沁禾目光微移,“母亲,怎么突然说这个。”
“你今年都三十一了,再不成家像什么样子,”万清道,“而且前两日太后召我进宫,询问了你的婚事。往常她都会提几个人选给我,这一次却只问不说,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兰沁禾心里一咯噔,就听万清接着道,“上个月内阁接到了急递,蒙古鞑靼异动,”她严肃地看向了兰沁禾,“北边已经多年没有战事了啊。”
“太后的意思是……”兰沁禾霍然想到今早太后对自己的敲打,“她想让我和亲?”
“二十多年倭患刚除,西朝经不起连绵的战事。”万清道。
兰沁禾眼神一暗,太后的话倒也没有那么绝,如果自己愿意低调不惹事,她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若是自己还像在江苏那样大兴诏狱,她免不了把自己这个刺头儿扔到蒙古。
万清语重心长,“整个西朝适婚年纪中还没有成家的皇室宗亲,就只有你了。沁禾,为了你自己,也该谋划婚事了。”
她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女儿老是不肯娶亲。以前年纪小,讨厌束缚是正常的,可这都过了三十,怎么还不情愿呢。
兰沁禾垂眸不语,见她这副神情,万清叹了口气,“你自己大了、有主意,也知道各方利害,我和你父亲就不多干涉了。什么时候选好了人告诉我们一声,我和你父亲再去提亲。”
于万清看来,自己的女儿成熟稳重,腹有诗书韬略,外有王爵官职,想要提哪家的男子都不是问题。
可兰沁禾心中苦笑,她这个亲事母亲恐怕还真没法提。
她没有将自己和慕良的事情告诉父母的打算,告诉了,也不过是徒惹他们伤心难过,既然如此不如按下来,她自己处理就是。
“回屋睡一会儿吧。”万清拍拍她的手,站起来,“舟车劳顿,好不容易回家,歇两日再回郡主府吧。”
她说得委婉,藏着小心的期翼。花甲的老人了,还是想看着孩子留在自己身边的。
“是。”兰沁禾起身行礼,“那我先去看看父亲和兄妹们,晚上再来给母亲请安。”
“去吧。”
兰沁禾出了书房,她徒步走在将军府里,四周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
在江苏的四年,因为各种事物繁忙,她统共就只有回京述职的那一次回家看了看,平常连年都是在江苏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