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而除了这些一本万利,又名声不错的生意,其余皂团和粉笔的竞争就没有这么血腥了。这两样东西的技术门槛不低,效果还没有保障,敢当真在这方面压下重注的大商户一个没有。于是,这片市场都被很多家愿意尝试的中型商家,出了不伤筋动骨的本钱瓜分了。
寡头垄断和百花齐放的都有了,所有随着专利兴起的生意里,就要数四轮车的生意最打破常规、最独树一帜。
四轮车的生意相对其他那些专利而言,利润不高、周期更长,而同时还需要往常就和车马木匠打交道,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同时,在买到专利之后还会发现,转向结构并不复杂,几乎没有技术封锁的可能。
于是,会选择这一门生意的,只可能是原本就在车马行当里的人。而且他们在做之前就心知肚明,如果不能做上规模,或者做出特点,这门生意能赚的钱不多。
这就为他们联合在一起创造了条件,而这也是他们实现共赢的最佳策略。
作为事后诸葛亮,李馥他们分析出了这个结果,而当时,则是俞明珠在复杂的局面中快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并付诸行动,用自己的手段和魄力实际促成了车盟的出现。
李馥后来知道这一点,既感叹阿媪识人的运气,但又觉得,若是从俞明珠的角度来说,说她是强者运强,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
车盟的头开得极好,李馥他们后来也渐渐得知了,车盟是如何将他们写在计划书上的手段一一实现的。
联合了西市所有车马行和木材行之后,高端马车的第一次亮相就得到了全城追捧。虽然真正有能力购买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但车盟的目的,只是将这些人的“有能力”转化成“有意愿”。
车队出巡、车展体验、品牌广告,在最短的时间内,长安城里很多人的脑子里都多出一个深信不疑的概念——只有像俞氏车盟那样气派的马车,才是真正的好车!
于是,首先是十分看重面子和排场的豪商们包下了车盟的第一批产品,同时也带动了车盟旗下的四轮运货大板车的销量(同底盘、更坚固,专精运货三十年!)。
这在长安商界形成了一股风潮,没有一辆新式马车,出门谈生意,人家都不会将你当做正经的商界大佬!
之
后,又是长安城内为数不少的纨绔子弟,他们原本是看着一整套车队出巡的排场感到新鲜,但又看不起商人们没眼界的样子,打算自己弄一套类似的排场,保证比商人们的要煊赫华贵得多。
既然想改装自家的车子,纨绔子弟们自然不可能自己动手,他们派人去找能够替他们改装车马的匠人。但是派出去的管事们在货比三家之后,还是不得不承认,只要看过了俞氏车盟的马车,又接受了一段时间“真正好车的几大标准”的宣传轰炸,他们以往觉得精雕细琢、稳重大气的车马,就怎么看怎么落伍、怎么拿不出手了……
正在这时,俞氏车行又顺势推出了高端马车上门订制改造服务。
——“俞氏车盟,为您打造独特的个性出行体验!”
这时候,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有几家勋贵便向俞氏车盟提出了改造车马的要求。巧的是,他们和豆卢居士或是申王府都或多或少能扯得上关系……
来自车盟的“销售经理”迅速□□,他们在和这几家人家的管事以及主子谈过之后,不仅当场拿出了完美符合客户要求的“个性定制方案”;还想客户之所未想,为他们往常在出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提供了配套的解决方案,让从未想过在出行路上还可以做这么多事的客户大感新奇,并当场支付了大笔定金。
并且在马车如期交付之后,自动成了车盟的自来水。
于是,车盟在高端马车市场中的局面终于豁然洞开。
如今的长安城里,一说起好车,上至勋贵,下至平民,几乎都只有一个反应,那就是——好马车,俞氏造!
最不被看好的四轮车专利,竟然成了这一次专利局开张之后、第一个引领长安城内新风潮的事物!
事先谁又能想到呢?
从说服豆卢居士到将计划书托付出去,再到她爹采纳了专利局的建议,就连李馥也没有想到,这件事能进行得这么顺利……
这次拿到新一期的马球消息,李馥也先翻到时事新闻这一部分,果然,那里依然登满了和新专利以及两市中新商品有关的消息。
卢齐物见她在看这些,也忍不住对长安城中突然崛起的四轮车和车盟感叹了两句:“……来观里的善信坐新车的也多了,听最近出去做法事的弟子说,丧仪里的纸马车,都有人特意要求扎成四轮的了。”
李馥:……
正在李馥无语的时候,卢齐物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他说,过几日,他师尊要入宫为殇逝的九皇子主持一个法事,到时候可能要见公主一面。
李馥眨了眨眼,觉得叶法善老神棍这是……找她有事?
第61章 李纳威觉醒记
义学和商业的事情走上正轨, 圆桌会五日一聚, 李馥的万安观里人手骤减, 换句话说,李小七已经很久没有搞事了。
但她完全没闲着, 她忙着整理各种技术手册呢。
在技术方面,李馥个人的能力有限,很多事她都只能开一个头。其他更深入更细致的工作,一方面已经在将作监里进行,更多的则是有赖于现在培养的人才成长起来。
所以李老师一心鞭策后进同学, 几乎都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掐指一算, 从李馥在去年年末将数理化生等知识教给小伙伴以来,他们也断断续续学习了大半年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虽然不如万安观中人, 但是他们接受新知识之后取得的进步速度, 以及应用知识的热情, 又要远远超过脑中已经有了成见的成年人。
就比如八妹和她的人造琥珀吧, 李馥后来将松香做的昆虫标本拿去给八妹看了, 告诉她这才是松香的正确使用方式。
于是八妹果然再也不想做糖了。
除此之外, 李馥还知道,现在不是没有百工、农业、化学等方面的技术知识, 但这些知识要么局限于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 要么就只在极小范围的圈子里流传。即便是国家十分重视的农学,也只是整理编纂了农书之后,就没有费心验证和推广。
而且这些知识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将这些经验用科学的理论体系证实或证伪的步骤, 这样一来,对这些良莠不齐的内容进行整理,也是一项耗时繁剧的工作。
所以借着义学的机会,李馥一直让万安观中的人也去旁听百工课,又和监作局的老匠人们套交情,将他们的讲义留底。这部分知识实用性强,又经历过实践检验,同时还是从代表这个年代最高技术水准的宫廷监作局里流传出来的,完全可以胜任技术学校的标准教材。
这部分教材整理出来之后,李馥亲手为它们起了《如何养猪》、《如何养鸡》、《如何赶车》、《十个小技巧,让你学会做泥瓦匠》、《三十天木匠入门》这样亲切可人的名字,并转手交给了她爹。
她爹十分感动,并刻出了官方印本发给各地官府,之后又将一套扔进正由褚无量和马怀素等人主持整理的秘书监群书之中,另外几套分发到各处书馆之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李馥痛心疾首。
但她又不得不承认,以现在大唐的识字率,这些书真正的受众更需要人手把手的教导,而不是看书学习。
但她还是把这些书留在了万安观的图书室里。
万一哪位同学想在观里养鸡,却不知道该怎么养呢?
可见,宫里人还是可以用上这些书的嘛!
受此启发,李馥还将已经接受完急救培训的豆卢姑姑他们召集起来,整理出了一本急救小册子,顺便在里头添加了诸如海姆立克急救法一类的私货。不仅如此,她还让卢齐物拿回景龙观,让懂医术的道士们补充了一些日常健康方面的注意事项。
叶法善老神棍的养生专栏写得随性,但李馥至少看出,他在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方面是真的有心得体会。
那想必他的弟子也不会空谈清修,对健□□活能提出一些脚踏实地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