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呆考科举(82)

作者:凉故生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冬寒料峭,天空中还飘着雪花,从镇上回来的谢锦秀坐在马车里面烤着炭火,手里拿着书读着书,距离谢明陈晕倒已经有了一个半月,这一个半月的时光中,事情发生很多。

首先谢明陈和李氏先后的病倒,直接让谢锦秀在选择学院就读的时候,倾向了县学。

虽然谢明陈和李氏没有说,但是谢锦山抛弃他们于不顾的做法似乎是寒了他们的心,作为他们两人的幺儿,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家里到府城读书显然是不智的。

在谢锦秀看来,现在已经取得秀才功名,算是有了些资本在这个世界好好的活下去,那么再次的进举可以好好积累下知识,虽然这么说,但是谢明陈和李氏看着他时,还是有些小小愧疚。

想了一些,谢锦秀就看不进去书,索性直接靠在了马车车厢上。

“三叔,今早看,二爷爷和二奶奶的气色已经大好了,您别太担心!”谢家云看着日渐沉稳的少年,宽慰着。

谢家云看着王具等人邀请谢锦秀一起去考松韵书院,可是当时谢明陈发烧高热,谢锦秀一直忙着求治,请医,实在是分身乏术,直接就没有去参加考试,这么下来,县学的教喻来请,谢锦秀就直接入读了县学。

从谢家村到县学赶马车要两个时辰,这些日子为了照看谢明陈和李氏,谢锦秀是早出晚归,还要学习,眼看着就消瘦了起来,虽然看着颜值高了不少,但是真的瘦的有些厉害。

“换了名医的药,可算是见效了!”谢锦秀眼睛微微合上,闭目养神,口中感慨着。

“是的,就是里面的红参难得,王具公子上次送来的已经用完,现在正在四处掏买!”谢家云低声说着。

名医开的药是好药,但是一味药引需要红参,红参在古宋国并不生产,而是产自南罗国,又由于武帝七年的封国之策,红参流入到古宋国的更是少,所以凑齐药很是艰难。

谢锦秀点点头:“继续找,如果还是艰难就拜托下几位兄长,他们在外面的途径比较多些!”

心绪难平,心病难医。一想到名医对谢明陈和李氏的病情诊断是这个样子,谢锦秀就不由得对谢锦山产生愤懑。

当时谢锦山阻止改建水田,谢锦秀没有生气,因为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水田会怎么样,所以他没气。

谢锦山维护骂了李氏的李大珠的时候,谢锦秀没有和谢锦山起冲突,是看在了几分兄弟情谊在,所以他有气也没有继续上升到不管不顾的地步。

只是这次,谢锦秀无论如何都咽不下这口气,纵然谢明陈和李氏有千般不好,万般不对,谢锦山也不应该不告而别,还以那么羞辱的姿态离开,一百两的银子和谢明陈分过去的田产和地契,算是怎么回事?

是羞辱么?

“那人可曾找到落脚处?”谢锦秀想想就问着谢家云。

“还未曾,只是有人看着他进入了府城,然后似乎先住进了一所宅院,但是找人查的时候,那所院子已经人去楼空!”

谢家云不敢提谢锦山这个名字,现在这个名字在谢家已经是禁忌。

“再查,富贵人家,多了个大儿子,怎么会没有动静呢?”

从谢锦山离开,到谢锦秀想起来追查,这事事透着诡异,让谢锦秀心里即有气,又有几分不安。

第70章

过了正月,虽然天气还很寒冷,但是对于谢家来说,缠绵病榻的谢明陈和李氏终于好了起来,就是天大的喜事,几个小孩子还好些,三个做儿子儿媳妇的,这个冬天都熬的有些瘦弱。

如今一朝身体大好,李氏就忙着给两个儿子补身子,当然不是她去做,而是交代了秋花和秋实两个丫鬟去吩咐厨房的刘厨娘忙活。

“吩咐厨房,鸡汤好好的吊着,务必让幺儿回来就能喝到温热的鸡汤!”李氏一想起来自己的幺儿,就百般心疼,那院试回来新做的袍服穿着已经都有些宽松了许多,本来就不是很厚实的身子,现在瘦弱的很,看着像是能一阵风吹跑一样。

而被李氏担忧着的谢锦秀,从县学书喻那里拿到胡学正的书信后,恭敬的打算辞别回家。

“锦秀,且慢!”古书喻连忙叫着谢锦秀,他为人热心,县学里面学子和老师的沟通工作一般都是由他负责。

“先生?可是有事?”谢锦秀停下脚步,有些疑惑的看着古书喻。

“没有大事,但是想和你说句肺腑之言。谢家秀才,孝悌之名已然在本县远播,可是如今有两位名师想要收你入门墙,切不可让人觉着你是恃才傲物,端着太久!”古书喻对着谢锦秀笑着。

此子心性坚毅,雨里雪里百日如一日的往返家中,侍候卧床的父母,可谓一片赤子之心,本朝以孝立本。

本来县学等师长看好谢锦秀是个好事,但是文人相轻,不知道何时县学里出现了不好的传闻,说是谢锦秀以一秀才功名,吊着两位名师,实在是有违孝义。

所谓天地君亲师,除了父母要孝顺以外,如果读书人拜了老师,那么也要行孝道的,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对待老师的名声和对待父母一样的重要。

古宋国的老师分为好几种,但是大体可以分为蒙师,学师,业师和座师。

蒙师,就比如方先生就是谢锦秀的蒙师,开蒙识字,明理的开始。

学师,县学里里面教授课的,就是谢锦秀的学师。

座师,不用说就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们都可以称之为参加那场考试的座师。

而业师就不同了,业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影响读书人的一生,他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有教授言行品德,人生准则等等,业师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一生,学生的品德高洁与否也反馈着业师的品行,所以两者一旦达成师徒关系,可谓是生死荣辱与共。

“学生家慈家严此前一直卧病在床,学生忧思如焚,不能顾及其他,也就没有顾及拜师一事,这事是学生疏忽了,只是错误已存,学生不敢狡辩,只是不知道先生可有何教我?”谢锦秀说完,就是一拜。

这还真不是谢锦秀拿乔,实在是对于那两位的背景等等都不太了解,就是让人去打听,也只是知道些简单的品行过往,这些和谢锦秀了解的差不多,而谢明陈和李氏的先后卧床不起也是谢锦秀不敢离家的原因,更是因为谢锦山临走时说的话,也传到了谢锦海的耳朵里面,他也怕一不小心,谢锦海这位二哥会不会问父母什么,以至于病情加重,所以谢锦秀也一日不敢离开。

如此才拖住了他拜师的脚步。

“这里有一封书信,乃是胡学正交给我的,本来我想要给了你后,观看你一下再说,但是传言对你不利,切不可再拖!”说着古书喻把拆了蜡封的书信递给了谢锦秀。

“你可当面看!”古书喻看着谢锦秀有些不明所以的拿着书信,然后说着。

“是!”谢锦秀从善如流,连忙打开了书信看了起来,里面无非是问询谢锦秀的读书情况,心态如何,读书态度可是端正,再往下一看,谢锦秀就抬头看向了古书喻。

“先生...”谢锦秀只觉着有些拘谨的挺挺后背。

“清鱼!这个字,你可喜欢?”古书喻含笑问着。

谢锦秀声音卡在嗓子里面,看着书信上所书:“水至清则无鱼,桥头镇祥瑞村谢家村出瑞龙一事,福祸难料,切要此子戒骄戒躁,鱼跃龙门,不入还为鱼,清鱼为字,望其自勉。”

短短几十字,道出了一位长者的关心和担忧,谢锦秀静默了一会儿。

“学生累胡师挂念了!”最终谢锦秀口中说出几字后,就松了一口气,“谢古先生教我!”

“也是你孺子可教,派别不利于治学,更不利于进入朝堂,打上了烙印,就难以放开,门槛高低,全然看你自己!”古书喻说完,就看看四周,对着谢锦秀一摆衣袖:“谢锦秀,还不快快返家!”

“是,古书喻。”谢锦秀对于古书喻突然撵人,心生欢喜,他露出笑容对着古书喻一拱手:“还请先生,以后称呼我清鱼!”

说完谢锦秀难得蹦跳一般走了两步,到了门口还对着古书喻挥挥手,然后一溜烟的消失不见。

古书喻摇摇头,心怀大慰,不愧是县学各师看中的学生,这悟性就是高,不过想着此子应下来字,他就赶忙开始书写书信,和胡学正交代着什么。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