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同住一个院儿的魏时了,就是隔壁几个院子的同窗,也肯定能闻得到。
要说值班的官吏们不知道这事儿,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只是不会过来阻拦就是了。
跟这样两个同窗住在一块儿,真的是一种‘折磨’,人家吃着食堂送过来的额外加餐,他这边儿就只能啃干巴巴的糕点。
而且糕点也就只能啃头几天,没有防腐剂的日子里,带过来的食物也就是能撑到五六天,剩下的那四五天就没法给自己加餐了。
最后一类学生,就是处于中间的了,既不想着拔尖儿,更不想是垫底。
私底下不少时间花在了各类的文会上,别以为住在学舍就不能开文会了,就没有学生们办不到的事情。
地方不大,那就开小文会,没有酒水,那就喝茶,桌椅板凳不够,那就把好几个院子的凑到一块去。
既没有喝酒闹事,也没有打架斗殴,文会上不是写杂文,就是写诗赋,半点儿都没有违背国子监的规矩,自然也就没人管。
魏时不过在国子监住了八天,整个人瞧着都比往日消瘦了,脸上的棱角愈发分明。
跟往日比起来,读书的辛苦程度倒是没有增加,只是这伙食水平下降的有点多。
国子监只提供一日三餐,但魏时这个年纪的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的消耗量又很大,只有一日三餐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的那两个舍友,可没有要消瘦的迹象,脸上依旧带着婴儿肥。
魏时还真是头一次羡慕人家能保持住两腮上的肉,连下巴都肉嘟嘟的,一瞧就知道没饿着,不像他糕点吃没了,晚上的夜宵就只有白开水,要多可怜有多可怜。
不过,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整整八天,两边打了无数个照面,但就是没打过招呼。
魏时不是必须得别人搭理他,他才搭理别人的性子,只是人家明显装看不见了,他又何必上赶着。
跟胡搅蛮缠的极品舍友比起来,他这就已经足够幸运的了,两边相安无事,各得清净。
曹安和刘钰确实是有意装看不见的,本来嘛,他们两个人占了一处院子,本来以为这一年可以消消停停的吃个独食。
哪成想,都开课这么长时间了,居然还有人过来报道,其他的学社都已满了,就只能是安排在这个院子里。
需要腾出来一个套间不说,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怕麻烦,去年接连换了好几个舍友,但总有人在他们吃东西的时候围过来,十分影响食欲。
所以,为了免得这位新舍友也犯一样的毛病,还是不认识的好。
不过没几天,曹安和刘钰又很快有了别的心酸,别看他们俩喜欢吃,立志吃遍天下美食,可作为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苗,还是挺注意外貌的。
理想当中的相貌是什么样的呢,在两位小小少年心里头,要高、要瘦,不能偏女气,但皮肤必须足够白皙,不能过于硬朗,但必须英气勃勃。
总之,这要求一点儿也不低。
作为两个——矮胖,高和瘦是所有条件当中最为重要的。
新舍友刚好是满足了这所有的条件,关键是在国子监住了几天之后,瘦了,也显得更高了。
瞧着自个儿又矮又胖的身材,颇为圆润的脸,再看看人家,已经够高够瘦的了,关键是还在变高变瘦,而且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这滋味儿,哪怕吃着新舍友吃不到的独食,也像是站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醋海里头,除了酸,还是酸。
为了这份酸气,两个人还特意吩咐下人打听了新舍友的情况。
得,更酸了,江佑府乡试的解元,十五岁,啧啧啧,这下见了面就更不可能打招呼了。
跟两个舍友关系不亲密的情况下,魏时也还是交到了朋友。
算学课上,解题速度把老师都给惊到的学生,无疑可以引起很多的关注,哪怕月考还没有来临,很多人也都知道那位刚刚到国子监来报道的新同窗,实力不容小觑。
好学生有好学生的圈子,入圈的要求便是成绩了,魏时虽然没有参加过国子监的考试,但毕竟是乡试的解元,算学课上又小小的露了一手。
这入圈的敲门砖也算是有了,谁也不排斥魏时跟她们一块儿讨论问题,相反还会主动拉着他参与,尤其是算学上的问题。
不过只能等到月考之后,才能确定他在这个圈子里的地位。
曹安跟刘钰在院子里吃独食的时候,魏时不是自个儿埋头苦读,就是跟几个同窗畅谈圣贤之道。
大家的见解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又殊途同归,既能找到不同点,也可以找到相同点。
读书人嘛,辩论起来经常是引经据典,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好似都已经熟记于心,各朝各代的名人,就跟自家的亲戚邻居一样,生平事迹别提有多了解了。
偶尔被辩论声吸引到的曹安和刘钰,大多数时候都是一脸的懵逼,这话没听过,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人没听说过,写诗的,还是作词的;这书没看过,有这本书吗。
两个立志吃遍天下美食的少年,难得因为功课的事情有些失落,成绩垫底不要紧,关键是连人家说的话都听不懂,这就不太舒服了。
比他们高,比他们瘦,比他们俊秀,比他们更有英气,比他们功课更好,这本身就已经很气人了,还说些他们压根就听不懂的话,咋不上天呢!
吃到嘴里的肉都快尝不出滋味来了。
魏时第一次从国子监回家休息的这一天,正好是会试榜单张发的时候。
明明考生里头并没有他认识的人,他自个儿更没有参加这次的会试,可连家还没回呢,就已经不由自主的走到了张发榜单的那条街。
比乡试榜单张发的时候,更为热闹,整条街上人头攒动,魏时想要挤进去相当不容易,好在他也没想看那张榜单上到底有哪些人的名字,只是过来凑个热闹罢了。
就跟上高二的时候,看高三学长学姐们能被哪一所大学录取一样,虽然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可也是想来凑这个热闹。
第40章
比起乡试放榜时的众生百态,会试放榜显然就要可乐多了,榜下捉婿从前朝时就有了,本朝也从未断过。
不过,每届也就这么几个而已,能成的概率更小,一来,能考到会试,并且高中的考生,大部分早就已经娶亲生子了,还有的是已经订了婚的,只有极少数的部分,既没有娶亲,身上也没有婚约。
二来,达官显贵自然不会到榜下捉婿,就算是一些普通的官员,也不会来这儿,既没这个必要,也丢面儿,能来的都是一些富商,提前早就打听好了,知道哪个人能‘捉’,哪个人不能‘捉’。
不过,会试都已经过了,就算是家境贫寒,日后也不会缺了银钱,比起商人之妻,更向往的自然是官宦小姐。
所以便是被捉婿去了,男方也是不一定同意的。
所以这榜下捉婿虽然热闹,可能成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有时候一连好几届一对儿成的都没有。
魏时还是头一次瞧见这场景,一个富家老爷带着十几个仆从,目标打一开始就相当明确,奔着人就去了,扛起来就往外跑。
至于这能不能成的,就不好说了,甚少有人会关注后续,在场的像魏时一样都是看个热闹罢了。
不过,甭管能不能成,被几个人直接这么扛着走,不说丢面儿,但不舒服是肯定的,坐八抬大轿尚且晃呢,更何况一点儿工具都不借助,直接把人抬起来呢。
这么一想,还是在会试前成了亲才好,最起码避免了被榜下捉婿的风险。
别说是被富商捉婿了,就算是达官显贵,成亲也远远不是只看家世和钱财的,最重要的还是男女双方本身。
别看魏时没经历过婚姻,可也懂得‘什么锅配什么盖儿’的道理,齐大非偶不成,低娶也未必是件好事。
性情合得来,三观合得来,才是最最重要的。
相比之下家世、相貌、才学,不是不重要,只是一个好的家世、一副绝美的容貌、一身令人佩服的才学,对婚姻来说,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绝非必需品。
魏时想娶得自然是可以相知相守一辈子的人,性情和三观尤为重要。
不过,在这个没有自由恋爱的年代,男女双方见一面不难,但想要在婚前相知,那可就是一件再困难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