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九里(308)

作者:奉小满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很快地,船到了岸边,下来的第一个人,是一位英气迫人的军官,奉九看着眼熟,居然又是,包不屈?!

包不屈看起来仍然气宇轩昂,但眼里闪着愤怒又急切的光,“奉九!”他亟不可待地跑了过来,一把抓住她瘦弱的肩膀:“你个死丫头又骗我!你没走!”

奉九原本的惊喜立刻被心虚取代,讪讪地抬头对他笑了一下,又自知有罪地马上低头,一副做错事被抓个现行的窝囊样儿。包不屈叉着腰,对着才半个月不见就已变得又黑又瘦的她生闷气:“反了你了,瑞卿要是知道还不得气死!”

“你怎么知道我们要渡河?”她试图转移话题。

包不屈没好气儿地说:“我今天才到这代长官视察工作,士兵们告诉我对岸有一群小难民,已经有好几天了。但现在是非常时期,他们也不敢贸然过来,怕是日寇的苦肉计。我刚才拿望远镜一看,居然看到了秋声。”说到这他又狠狠地瞪了奉九一眼,奉九刚抬起的头马上又低下了。

“所以我赶紧先过来看个究竟。你们等着,马上有大船过来接你们。”包不屈从斜挎的军用包里取出一面大镜子,借着阳光向对岸闪照了几下;对面也马上用相同方式回应。

很快,就有一艘很大的木壳渡船驶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士兵的指挥和协助下有秩序地上船,而艾伟德却是呆坐在地,连欢呼的劲也没了。奉九赶紧跑过去扶起了她。

借助这艘大木壳船,这百十人分三次渡过了几百米宽的黄河,等到艾伟德和奉九最后一批上岸,她们才如释重负:现在已进入国军第一战区的防区,他们终于暂时脱离险境了。

包不屈很焦虑:他想让奉九留下,找人送她去西安,但奉九坚决不同意——做事要有始有终,她要帮着艾伟德把孩子们送到可以让他们彻底安定下来的地方。

包不屈叹息,他太知道奉九执拗的本性了,而他本人也是军命难违,毕竟军令如山。

于是他只能留下两名机灵的士兵,让他们协助这些妇孺接下来的路程。

两个老友只相聚了几个小时又要分开了。包不屈深深地凝望着她,即使十几天没洗澡,头发打绺,脸庞也被强烈的日光晒出了斑,嘴唇爆皮,穿着土里土气的山野农妇的衣服,她也还是那么美丽。

在包不屈的安排下,艾伟德和奉九带着孩子们在豫西搭上了运货的火车,可由陇海线直抵大后方西安。因为是第一次坐火车,所以孩子们都十分兴奋,竟然忘记了疲劳和恐惧,再加上又吃上了半个月以来第一顿像样的饭,饱受折磨的孩子们精神很振奋,叽叽喳喳地攀谈着,对着窗外的风景指指点点,一会儿发出一声惊呼。

火车走走停停,速度很慢,他们也会按照随行士兵的指点,到相应的难民救济站吃饭。没想到在挨近中条山脉的一个小村落外,他们再一次遇到了大麻烦——因桥梁被炸毁,火车不能再前进了,西去西安的路,只能是继续徒步。

而在这条唯一的通道上,还有一个大麻烦——潼关。

他们必须像古代的士兵翻越潼关小径这条传说中的山路,才能直抵西安,可是这条秘径,连当地山民都没走过。

这崤山与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之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山峰险陡,深谷如函,加之山体巨大,要怎么才能找到这条秘不示人的小径呢?

孩子们望着无穷无尽的山峦,一听说又要爬山,都失去信心了,却又懂事地不说出来,只是互相用眼神交流着。艾伟德也没想到又会节外生枝,连这么坚定的女人,都产生了动摇。

两名士兵则不知所措。

奉九望着瘫软的孩子们,心里也是一阵绝望。

但很快,她就站了起来:“嬷嬷,孩子们,我们已经走了半个月,现在只剩最后一程了,我们必须马上出发,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艾伟德心力交瘁,“刚听山民说,他们都没有穿过崤山到达潼关,我们带着孩子们,如何才能横穿过去呢?”

奉九露出一个微笑:“我刚刚仔细研究过地图,领路的事情交给我,我在学校地理这一科就是学得最好的,听我的,就一个也不能掉队!”

艾伟德精神一振,她从奉九因为消瘦而显得愈大的眼睛里,挺得笔直的脊梁中,看到了不输于自己的坚韧力量。

“孩儿们,看宁姨姨这里还有什么?”

她掏出一大把淡红、淡黄色,围棋子大小的糖果,这是包不屈与她分别前匆匆塞给她的莫尔登糖,其实就是朗姆酒渍香草糖浆栗子,味道醇香浓郁,又极其饱腹,是有“糖僧”雅号的大才子苏曼殊宁愿敲掉金牙也要去换的极品糖果,更是《茶花女》里的玛格丽特总要备着的零食。“这叫‘莫尔登糖’,味道可好了,从法国来的,一会儿还是老规矩,谁不耍赖听姨姨的话,就有一颗糖吃,看,姨姨这儿有一大袋子呢。”

孩子们都是头一次见到这么摩登的舶来品,卖相又是如此诱人,绝望灰暗的小脸儿都亮了一亮,精神头也振奋起来了。奉九和艾伟德互望一眼,心下安慰,感叹着小孩子的容易满足。

奉九沉吟了一下,打量着面前的崤山,看起来似乎连绵不绝,但潼关必在其西方。崤山分为盘崤、石崤和千崤三座山,而三座山峰组成了近乎等腰的三角形,主峰是青冈峰,高约两千米,所以,只要望着主峰走,尽量走直线,就一定不会错的。

整支队伍又打点起精神上路了,跟中条山比起来,崤山的山路陡峭并多处坍塌,惊险之处无法言说,包不屈留下的两名陕籍士兵帮了大忙:到处都是松动的岩石和陡峭的山坡,一到这样的地方,他们就会耐心又仔细地挨个扶着孩子们走过去,有时还得帮助三个女性,老杨一直尽忠职守地背着他的家伙什儿——双耳大锅,不掉下去就很了不起了。

在这样的行军过了两天后,眼前的山势渐渐开朗起来,他们又费力地下了山,终于,他们发现前边有大片密集的房屋建筑,其中一名士兵惊呼:潼关!奉九对照着地图,振臂一呼:“孩子们,嬷嬷!我们到达潼关了!”

两名士兵又像当初帮助他们的中条山山民一样,向他们敬礼,随后离去向包上校复命。

奉九望着他们疲惫又坚忍的背影,这些天积聚于心的沸腾情绪达到了顶点,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中国是什么,中国就是这些默默无闻却又勇于奉献的同胞。只要有他们在,中国就在。

潼关就在黄河拐弯处,距离西安还有一百多公里。

河边有一排平房,里面有驻军,有铁路工作人员。他们好说歹说,才被允许再次扒上了运煤的火车,一百多人在狭小的货车车厢里紧紧地挤成一团,个个默不作声,孩子们再也没了头一次坐火车时的兴奋劲儿,待又转乘几次短途客车,过了五六天,这才终于抵达了西安城墙根儿脚下。

等他们发现怎么也敲不开到处城门紧闭的西安城时,每个人都木无表情——这一路上太多不顺,加上越来越严重的营养不良和体力的严重透支,这一行人已经麻木得不知道什么叫绝望了。

奉九让孩子们和嬷嬷、老杨呆在城门口,自己则和秋声绕着城墙走了一圈儿,等到终于遇上巡逻的士兵告诉他们,为了防范奸细,守军是不可能给他们开城门了,还是快去一百多公里外的扶风,那里有江夫人创办的一所孤儿院,肯定可以接收这么多孩子。

……还有一百多公里啊。她们义无反顾地带着孩子又上路了。

她们一路上察看着路牌,照顾着孩子们的饮食,沿途乞讨吃食,给孩子们破烂成条的裤腿儿修修剪剪,能搭段军车就再搭车,就这么着,又是七天过去了,这一天,她们正慢慢走着,奉九忽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一座几十米高的佛塔,她快速地数了一下,十三层、八棱,这不就是扶风那座著名的千年宝塔——据说有佛祖真身舍利的法门寺宝塔么?也就是说,她们抵达了扶风?

她马上告诉了嬷嬷,又转头看看身上背了两个娃娃的秋声——秋声实在舍不得奉九,于是从前天开始把她身上的小娃娃背到自己身上了,奉九没有推辞,她有预感,自己快不行了——嬷嬷一外国人哪懂得这个,一听立刻高兴地喊起来,“孩子们,再快点儿,我们到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