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把她拉起来,按到沙发上坐好,自己在一旁拉着她的手,郑重其事地说:“我爹是为了爱国而死,我娘,是为了我爹而死,他们都死得其所。我爹能一直陪着我娘,这已经很好了……”说完,面前十岁男孩的眼泪也掉了下来。
“龙生……”奉九抱着龙生大哭一场,宣泄了一年来郁结于心的几乎所有忧愤。
第112章 盼归
一年前安顿下来后,孩子们已经上了当地的格罗顿小学:不苦很快到了十六岁,可以上大学了;不咸则进入了龙生和芽芽就读的小学。
不苦这个奉九最爱的侄子,与小姑还是很亲昵,对芽芽这几个姑姑的孩子也是爱屋及乌、疼爱有加。
小家伙除了个头见长,脑子也没闲着,挺有想法:虽家门口就有两所世界顶级大学,但就象所有的孩子都想离开家去外面读书,远离父母的管束一样,他申请了位于康涅狄格的耶鲁,对大儿子极为疼爱的唐奉先不得不答应。
去了耶鲁后,不苦很快就因为出色的身体素质引起了棒球队教练安德森的注意而入选耶鲁棒球队,唐家的运动天分在那里得到充分发挥,他迅速成为校队的著名投手,并因身材颀长、长相英俊、性情温文而有了一大批的爱慕者,连大名鼎鼎的世界冠军,职棒“波士顿红袜队”都找上门来,希望他毕业后能加盟。
不苦的新爱好很快带回了家里,只要放假回家,他肯定是拿着一根球棒在父亲特意给他开辟出来的场地上练习。自到了美国,稳重温厚的不苦已成为龙生、芽芽和坦步尔心服口服的魁首,他们对不苦大哥一脸崇拜,唯命是从。
奉九很快发现不管什么事儿,如果她跟几个陆续处于不同叛逆期的小孩子说不通时,就找不苦去,没两句,几个小家伙就都乖乖点头了。
看着大哥练球这么起劲儿,他们自然有样学样,一人要了一根球棒,认真学习棒球规则和技法,刻苦练习,坦步尔虽小,也拿着一根短不少的球棒跟着装模作样。
很快,不咸和龙生都被格罗顿小学的棒球教练吸收进了校队,不咸是捕手,龙生是投手。
奉九最是赞成小孩子进行体育运动。
诗人席勒曾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体育运动能让压力得到排空,让天性得到释放,让性灵得到陶冶。而这种有身体接触、对抗性强的集体运动,非常适合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也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不咸和龙生在学校练习棒球时,芽芽也不甘示弱跟着跑得虎虎生风。因为跑位机灵,速度又快,不苦大方送出英文绰号“Hurricane”——美国东部的确非常容易发生飓风——中文外号“小旋风”,他们的小学并没有女子棒球队,但她因此被慧眼识珠的教练看中,也吸收进了棒球队,帽子一戴,谁也看不出她是女孩儿。
到了春天,格罗顿小学棒球队参加了麻省小学校际棒球联赛,谁也没有想到,居然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冠军,龙生还获得了当之无愧的“最佳投手”称号,当地记者得知队里还有一位年仅七岁的中国小女生捕手时,就更加惊讶了。
决赛是在哈佛大学附近的麦迪逊小学举办的,颁奖仪式结束,他们没着急上车回家,而是一路游游逛逛,走进了哈佛校园。
奉九刚才就没少给在场上积极奔跑的孩子们照相,现在更是要求几个孩子站到根本不是哈佛创始人的“创始人雕像”旁拍照。芽芽不像不咸和龙生那样乖乖听话,而是拒绝了妈妈让她入乡随俗地去摸这座坐像已被摸得发亮的靴子尖,以保佑自己更聪明的提议,漫不经心地说自己已经够聪明的了,奉九免不了揪了揪她为了打球方便而自己偷偷剪短的头发,让她谦虚点。
当然,芽芽自己乱七八糟剪的鸡窝头,后来还是巧手的秋姨善了后,给她修出柔和圆润的发尾,要不真跟狗啃的一样了。
趁着春假回家,正好陪着来看比赛的不苦看着小姑颇有点挫败的表情,忍不住抱着胳膊大笑,又拉过小表妹搂了搂,芽芽立刻欺上了表哥的身,象只树袋熊一样扒着不放——谁都知道哈佛和耶鲁之间“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结,不苦这耶鲁学生怎能不对拒受蛊惑的小表妹感到欣喜?
他们斜穿过一片树林,这里长满了典型的北美植物,伴生着火炬松的鹅掌楸、糖槭、枫香树气势汹汹地疯长着,高大的山毛榉败下阵来,委委屈屈缩进一小块领地里。走了两百多米,奉九发现,他们正在穿越一片墓地——美国人的生死观很豁达,死人往往与活人比邻而居。
墓地空旷,只有一位白发老太太跪坐于一方白色的墓碑前,正用带来的水壶里的清水细细擦拭墓碑,动作轻缓,充满眷恋,埋在墓碑前的陶瓮里还插着一束耀眼的明黄色玫瑰。
奉九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墓碑,不免吃了一惊:墓主是典型的中国名字,似乎是“石锦堂”,根据生卒年,应该是于一八八六年二十六岁时殁,那个时代来到美国的有知识的中国人可极为罕见,所以,这不就是那批……?
身穿莲灰色旧式长裙的老太太一回头,正好看到奉九他们,一双依然清澈的绿色眼睛里忽地闪出了急切,开口说道:“我刚刚去看这几个小孩子打棒球了,打得真好。你们,是中国人吧?”奉九点头称是,芽芽好奇地看着老奶奶。
老太太神情大盛,激动不已,好像有什么了不得的事儿要发生似的,她急匆匆地起身自我介绍,说她叫苏西?米勒?施,“我的丈夫,也是中国人,叫施锦堂。”她又特意用广东白话说了一遍,奉九听得懂,所以确认是“施”而不是“石”。
奉九心下更加笃定,小心翼翼地问:“您的丈夫,是‘留美幼童’么?”
老奶奶惊喜地望着她:“女士,你猜得没错,他是第二批。”
“留美幼童”,不同于后来美国政府于本世纪十年开始,用庚子赔款选拔派遣的留学生,这些于一八七二年开始送往美国留学的年龄从十到十五岁不等的男童,都是从开明的沿海经商家庭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原定留学十五年,但清朝官员听信谣言,认为孩子们在蛮夷之邦学得一身“粗鄙之气,终日游戏,行为乖戾,数典忘祖”,遂于第九年断然中断了留学项目,任凭对这群耀眼的中国幼童抱有极大好感的美国各方面求情也无济于事,并要求他们马上回国。
当时的美国耶鲁大学波特校长痛心地将当时的情形比作“精心浇灌的小树正要开花结果,却被强行停止生长,何其痛哉。”
奉九对于这段历史耳熟能详:幼童们回国后很是捱过了一段里外不得好的痛苦岁月,但这九十六人中也还是产生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比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奠基人唐国安,及一力促成退还因故意算错帐,而让满清政府一年多掏不少冤大头钱的“庚子赔款”的驻美公使梁城等。
即使胆大妄为偷偷留下的寥寥几人中,比如容揆,这位著名的“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族弟,后来也是成就斐然。
当初这群以如此幼龄跨越万水千山,引起极大轰动的孩童们,人人一身官家统一置办的不合身的拖地长袍马褂,脑后倒拖一根长辫,以至于《纽约时报》报道他们抵达的消息时连性别也分不清,堂堂主流大报居然刊出“欢迎这群来自古老中国的年幼的女士和先生们”这样滑稽的新闻来。
“当初,他一来就被安排住到了我们家,五年后,我们恋爱了。”年逾古稀的苏西的双眼晶亮起来,双颊也泛起了红晕,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青春年少的岁月。
“他的棒球打得特别好,挥棒姿势洒脱极了,很像这个漂亮小伙子。”她指了指龙生,芽芽跟着一乐,龙生瞅她一眼,垂眸向老夫人微微鞠躬致谢,顺手上去揉芽芽肉头头的耳垂儿。
苏西的神情很亢奋:“只不过,头几年,他还不敢剪掉发辫,所以挥棒时辫子跟着乱飞,形成各种怪异的角度,很是有趣,还有体育记者因为抓拍到辫子和球棒完全平行的神奇画面而获了摄影大奖。”大家听到这儿,都笑了起来。幼童里第一个剪发辫的,就是极富反抗精神的容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