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眼他,身形端正,也是和诸葛亮一夜温润如玉的人,心下平添好感,自己的行为也莫名端正了起来,点点头说,“是。”
宗预知了,开始给我介绍起来,“早在战国时期,李冰就开凿了此堰。是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组成,分别作为都江堰分水、溢流排沙、引水之功能。”
我“哦”了一句,心想虽然听不大懂他在说什么,但这在历史书本上的确是有提过。
“但先秦至今又历数百年,总归是有陈旧有破损了的。夫人该知道,丞相为了维护都江堰,曾费过的不少心思。”
我听了,只茫然摇头,说,“不知。”
宗预“嗯?”了一句,朝我歪了歪头,表示有些不可思议。
我倒觉得没什么,毕竟诸葛亮他,也从没与我提到过这些琐碎之事啊。
“夫人可看到那岸边的许多竹篾?”我随着宗预手指的方向,的确看到许多堆积在一处的竹状物品。
“先帝入蜀后几年,都江堰曾决过一回堤,洪水成灾。正当朝臣都手足无措之时,丞相却想出了这样的办法——亲自带人将竹篾编制成篓,再装以巨大的鹅卵石,层层堆积起来,便可使得堤岸牢固不侵。以至于这许多年过去,再未发生大的灾情。”宗预娓娓道来,说得十分生动,我不禁也听了入迷。
之后宗预带着我四处转了转,回来时,我看到诸葛亮仍静静地站在山头远望,看着那流水若有所思。想到刚刚宗预与我说的故事,我心里又对他窜出几分佩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啊。外交、军事、内政全都难不倒他,他竟可以一一人之力独担起来。
今日的诸葛亮又变得沉默起来,连我都能看出他有着浓重的心事。夜里吃饭时,他依旧不言不语,我试图让他说话,他也只是简单的“嗯”“哦”两句,接着又沉入了思考之中。
夜深了,我看他仍伏案在写些什么,于是把灯挑亮了些,倚在一旁,看他认真的样子,有些痴迷,不知不觉也困了,小睡了过去。
再醒来时,发现帐中已经没人了,我身上盖了一件小绒毯。
我将毯子掀开,靠近流水的地方果然也更冷一些,我不禁将衣裳裹紧,顺手披了一件玄色的斗篷,点了灯便出去了。
我四处张望,走了一小段路,终于又看到了诸葛亮。
他正举首望月。现在不是十五,只一轮弯月高悬,透着清辉,那光芒掉下来,都落入了他的眼眸中。
忽而觉得这是一幅极美的场景。连我也不忍打扰了。
不过他听到了我的脚步,转头一瞧是我,问,“亮吵醒你了么?”
“并没有。”我摇摇头。
“无事的话,早些睡吧。”我善意提醒他,平日我颇大的嗓音,今夜也莫名柔和了许多。
“睡不着。”诸葛亮并不同意我的提议,“亮想去走走。”
“我陪你。”这句话猛地从我嘴中蹦出,没有丝毫的犹豫。
诸葛亮不再回答,他慢慢前行,我便提着灯跟在后头,又不敢离他太远,紧贴着他走。一路瞧着这山林,又生出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
——会有猛兽么?
——会有如聊斋志异里的鬼怪么?
——诸葛亮他怎么不害怕?
我心里琢磨着一万个问题,不知不觉居然跟着他走到了山脚,都江堰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如今在这里看又不同于山上了,我耳边充斥着流水击打的声响,暗夜里,其实看不大清什么,只借着月光打量,也已是十足的波澜壮阔了。
我们沿着岸边走着,庆幸自己穿了斗篷,在这流水边才不那么冷,而诸葛亮亦披了他的玄色大氅,我俩人同时着黑,似乎已与夜色融为了一体。
走了不知多久,诸葛亮忽然问我,“你觉得水,究竟有何用处?”
冷不丁的来这么一句,我倒是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又觉不是什么难题,水嘛,作用可大可小。
“《老子》中不是说过么?”我答,“上善若水,水是可利万物的。”
我顿了顿,又说,“水嘛,每个人都需要喝水,再微小的,哪怕蝼蚁,也离不开水,而地位最高的人,就如我们的大汉丞相,他每日也是需要喝水的。因此,哪怕食物价格有高低,有人吃得起有人吃不起,但水是唯一没有贵贱之分的。”
诸葛亮见我说法新奇,觉得有点意思,又说,“继续说。”
天,别再为难我了。我这都瞎编的。
我看他难得的想听我说话,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强行编凑,“说到作用小,便是它可以满足每家每户的生存需求。但如若说起大,这水也是担得起的。”
说罢,我看他脸色毫无波澜,又说,“每朝每代,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什么?农业罢了。”这里想起过去上课时听到老师说的“重农抑商”,于是强行将这个知识点与“水”联系了起来。
“农业兴,则国兴。否则民生凋敝,国家也有倾覆之危。”
说到这里,诸葛亮肯定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农业要想发展得好,良好的水利灌溉必不可少。那么,就要看都江堰能怎么被改造了。原本成都就是个天府之国,平原辽阔广大,若得水利滋润,农业必定不会差到哪里去,甚至能发展为三国之中的农业最强大国。
而有了强大的粮食基础,又何愁北伐粮草供应之难题呢?
诸葛亮听了,僵了几天的脸色终于有所缓和,他勾起嘴角,带了些笑意。
“我们大汉丞相终于笑了。”我说着,也暗自吐了口气,看来瞎掰的还比较成功,但我觉得,我能想到的,诸葛亮肯定早就想到了,这些日子,恐怕也是在忧虑此事吧。
真想能为他做些什么,但一己之力实在太渺茫,只能看着他一日比一日的劳累。
无可奈何。
沿着堤岸走了会儿,大概诸葛亮也觉得心结纾解了些,又疲惫袭来,终于返回歇息了。
作者有话要说:
写得我抓耳挠腮。。。。。
也不想考据了,就特么瞎编吧,瞎编省事
第37章 遇刺
诸葛亮连着忙碌了几日,我就跟在他屁股后转了几日。三日后,杨仪到了。
原是诸葛亮急召得他来的。
我想想最后一回见到杨仪,还是那次几人坐在小亭中打牌时。那回我差点把整件事搞砸,要是魏延要真控制不住自己拔刀把杨仪砍了,现下又不知是一番什么景象了。
说老实话,我并不喜欢杨仪这个人,尖嘴猴腮,长得就是一张略阴暗猥琐的脸。笑起来也十分的难看。但诸葛亮总说他有才,虽气度实实在在是小了一点。
我说不是“一点”,是“很多”。
好吧,任人唯贤,曹操用的得心应手,诸葛亮亦是。
“早听闻丞相纳了位新夫人,没想到是你。”杨仪来的时候,正好与我迎面碰上,见到我,直接就这么说了,不屑的口气。
想必是那日在亭子里他见到魏延时那惊恐的囧样被我全程看到,现在见到我便会回想起往事,心有不快吧。
“杨大人今日十分的精神。”我并不怕他,嘴里讥笑了一下,继续说,“我还以为杨大人平生行走就是那般佝偻畏首呢,原来只要魏大人不在,杨大人还是能挺直身板的。”
杨仪听了,见我讽刺他,又提到魏延,瞬间满脸涨的通红,话都说不整了,指着我,“你……”“你……”了好一会,如今又能拿我怎么样?既能跟着诸葛亮出来,又能哄得诸葛亮时常的开心,在众人眼里,我大约就是他的“爱妾”,杨仪又敢在我面前如何?
果然,他“你……”了半天,还是选择要拂衣离去。我并不饶他,只往他身后大喊了句,“魏大人!”
杨仪登时吓得一哆嗦,往后一看,见什么也没有,又回过头看了看我,面上写满了尴尬与怒气,终是一甩袖子走了。
我忍不住在原地捧腹大笑。
下午我进去送茶,才略略知道这回诸葛亮为何急着叫杨仪来都江堰了。果然与我昨夜和他漫步聊天时的内容有关。诸葛亮看中了都江堰周边地形,准备在此地进行屯田,因为都江堰水利的极其重要性,诸葛亮与杨仪商议了,要在此地设立“堰官”,专为管理和保护都江堰,还要征调一千二百名壮丁,帮助维护,以防决堤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