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食神[重生]+番外(54)

听到赵安的解释,赵母脸色稍霁,然后对赵小红说道:“小红,安安说得也在理,这件事还是得先问问怀德的想法。”

赵小红点了点头:“说得有理。”

赵安原本以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的时候。赵小红又开口说道:“我现在就去找怀德过来商量这事,你们在这里等等啊。”

自己小姑的行动效率完全把赵安给看呆了,没半个小时小姑父王怀德便来到了家中,和赵父赵母商量起这件事情。

因为赵安刚才还算合理得体的回答,所以商量的时候,赵安也在旁边。

赵安看得出小姑父更喜欢自己熟悉的工作,对于卖卤菜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兴趣。

但是感受着自己妻子期待的眼神,考虑到蓉城熟悉的生活、不菲的收入,以及刚才在自己家中,父母对自己一把年纪还去外地“打工”的不舍,最后还是答应下来。

现在已经开始和赵父赵母商量起如何选摊、如何购买推车以及什么时候开始卖卤菜的事情了。

这个结果完全超过了赵安的预料,而且让他隐隐约约有些愧疚感,因为他是知道自己小姑父在机械方面的喜好与未来的成功。

但是他完全不敢插嘴,且不说他说的话难以影响到大人们的决定,单单是他对于未来的预测就不可能被相信。

因为自己家卤菜生意的红火,竟然已经影响到他人的人生。赵安此刻无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如果说赵达的改变可以确定是利大于弊的,那小姑一家的改变赵安真的无法计算其中得失。

这样一来赵安对于自己食品生意更加上心了,起码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地步,要让小姑一家生活过得更好才行。

第48章 店铺

春节从老家回蓉城之后,赵小红和王怀德夫妇就开始筹划连锁店的事情。赵父对于这件事情相当的支持, 毕竟在他看来亲戚之间就是应该相互帮助, 更何况他们兄妹之间关系却是很好。

赵安对此也没有多说什么, 毕竟他们父辈之间也算曾“共贫穷”。只不过赵安还是坚持卤菜的价格不能有任何的折扣, 哪怕是自己的小姑亲自来拿卤菜也必须是同一个价格。

赵安知道自己父母心中对小姑的感谢, 特别怕他们在收钱的时候“拧不清”。

这话也不能明着说,赵安只能尽可能让表哥赵达和小姑父同一时间来拿卤菜。有的时候赵安会故意让表哥留下来陪自己玩一会儿。

因为有着侄儿的存在, 赵父赵母也不好意思当着赵达的面少收王怀德的钱。这个惯例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大家也就心照不宣,严格按照价格进行计算。

当然抹去零头这种事,赵安不会有任何的意见。

小姑夫的卤菜摊自然是“叶氏秘卤连锁三店”。

在赵安的建议下, 招牌基本上保持了统一的风格, 这样才有利于“叶氏秘卤”品牌的推广。

这次赵安并没有主动提出帮小姑父家宣传、引客,只是通过赵母将免费试吃、连锁宣传的一些技巧告诉了小姑一家。

一是赵安的确不可能每天去帮自己的小姑父, 二是想让“叶氏秘卤”形成一整套的新店宣传流程。

刚开始王怀德也有些担心卤菜卖不完,所以每天买回去的卤菜也比较少。那段时间每天就只能赚两、三元钱, 有的时候没卖完的卤菜还有可能亏本。

但是王怀德明显感觉到越开越多的客人愿意来他这里买卤菜, 回头客特别多。在寒假要结束的时候, 已经能够保证每天都有六元左右的收入了,这个收入已经比他原来在国企上班的工资还多。

眼前实打实的收入让王怀德对于卤菜摊的热情也高涨了不少,暂时不用担心家中的生计问题。

稍微让王怀德有些意外的是工作强度一点都不比他在工厂上班的时候低, 每天早上起来清洗推车、然后去赵安家运卤菜,摆摊一直到晚上七点钟才能回家,回家后还要清洗盛放器具……

不过和收入比起来这些困难都还能坚持。

而另一边自己家的情况则让赵安有些头疼。

赵安他们家现在收入又有了不小的涨幅, 一个月能有600多元了。哪怕算上通货涨幅,也是一个很客观的数字。

现在自家兄弟的农田还没有开始供应原材料,赵父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购买。而赵母每天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卤制上,毕竟现在要提供三个卤菜摊的菜品。

赵安他们家的厨房再次被各种食材、香料、卤锅占据,整个房屋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卤水的味道。

再好闻的气味一天闻24小时也会让人厌烦,更何况本来就油腻的卤水味道。就连赵安他们家附近的邻居也有了意见。

赵父赵母最近都在烦恼这个事情,对此赵安早就预料到了。

没有任何一家连锁食品店可以完全依赖自家厨房,专业、固定的烹饪场所是必然的要求。

“妈,我们租一个铺面来做总店吧。”

“不行,租金太贵了。菜市场周围一个店租金要100多。”

赵母平时看着菜市场周边那些有自己铺面的店子就特别羡慕,平时摆摊的时候也会和周围的摊主、顾客聊到这件事。

100多的租金,赵安他们家现在也能承担。但是想到要花这么多钱在租赁上,赵父赵母就心疼。

“那我们可以买一个店铺啊,我们好歹是叶氏秘卤的总店,总不能以后永远推着推车售卖吧。一旦有了自己的铺面,就可以在店子里卤菜了。现在家里已经快到极限,如果以后有新的连锁店,根本没有办法供货。”

其实贩卖卤菜和卤制这两件事情体力消耗都不算特别大,只不过离不开人,而且又分别在两个地方,所以赵父赵母每天才需要工作那么久。

如果能将让二者同时进行,二人每天会轻松上不少。

“买个铺面要一万多了。”

赵父摇了摇头,他们家现在的确没这么多钱。

现在蓉城的房价大概200多一平米,而商铺的价格还要高一些,在300-400之间。农贸市场周围的铺面大概30多平,算下来的确要1万多元。

赵安他们家辛苦了一年多,现在攒下来的钱也就四千左右,一时之间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出来。

“我们去找银行贷款啊,现在越多人贷款买房了。”

赵父对于贷款没什么概念,听赵安这么说,第二天就到银行想了解了解情况。

结果赵父当场就被银行的利率吓到,房屋贷款的利率每年竟然高达百分之十三。

如果贷款一万元,那每年就需要多还1500元,赵父听了银行工作人员介绍瞬间,当场就想离开。

如果不是一旁的赵安死死拉住自己的父亲,赵父连后面的介绍都不会听完,比如各种提前还款的政策、贷款的流程。

赵安对于90年代的房贷利率还是有所了解。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80年代末期个人贷款就已经出现。

但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对于这种提前消费的态度十分谨慎,所以对于利率的设置相当之严格。

虽然20年后的人们一直在抱怨着房贷的可怕,但事实上贷款利率一直在下降,更别说 96年最为夸张的15%。

晚上回到家后,赵父还在对于贷款利率愤愤不平,贷款利率百分之十几,而存款利率只有一半。这还是赵安他们家的钱全部存成定期的收益。如果是活期的话,恐怕只有一个零头。

“爸,你这么想。我们家至需要贷款七八千,按照我们家的收入最多两年就全部还清了。利率平均下来每个月也就100左右,比租一个商铺便宜啊。而商铺买下来之后就是我们自己的了,我们家在蓉城也就有房产了。”

“那我们再攒两年,等钱够了再卖好了。”

赵父还是不愿意贷款,而赵母也在一旁频频点头,显然两个人对于贷款这件事都很抗拒。

赵安也理解,老一辈的华夏人,特别不喜欢贷款。总是把贷款与欠钱等同,只要身上背负着贷款心里不踏实,更加倾向于攒钱全款购买。

这种观念一直盛行到当然人们发现自己的储蓄增长完全跟不上物价增长的时候,才逐渐发生变化。

还好赵安对此早有准备,一方面他提前搜集了很多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今天去银行的时候也故意当着赵父的面咨询了很多问题。

“爸妈,你们看现在的房价涨得多快啊,你看去年那几个商品房小区的价格……你们再看看现在的价格……”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