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宫闱娇女(229)

作者:云溪出岫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康熙看了胤禛好一会儿,不认识的香料如何就能知道这东西可以食用?

“你这方子说出来挺有意思的,这研究出方子的人是谁?怎么就知道这是可以食用的东西?”

“高丽人那边传进来的时候,就说过这些是可以用的香料。”

“儿子之前不是一直留意着洋人的动静吗?这些是下面的人送来的,一直放在府上没有用。”

胤禛既然有了主意,这些质疑早就想好了说辞,当下开口说道。

“这香料是苏培盛无意送到了儿子侧福晋院里,儿子的侧福晋是个爱倒腾吃食的人,以为这些和那桂花做的桂花糕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便把这些当做可以吃的东西。”

“所以,是那关氏不小心想出来的?”

康熙瞥了眼胤禛没好气的问道,这番他会相信?

一个内宅妇人既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怎么就能研究出来?

“府上有个厨子对厨艺研究的比较深,这香料被送到了厨房里,这算是儿子侧福晋和厨子一起倒腾出来的,儿子也对这味道比较中意。”

邹师傅在宫里也算出名,他对菜研究的不少,以前有新的菜式也会有康熙的御厨上到康熙面前。

康熙还是知道这个人的,所以勉强信了胤禛的这番说辞。

说不得真的是他的侧福晋爱吃,这才歪打正着让邹师傅研究出来了。

不过康熙看胤禛的眼神变得审视起来,这怕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让那关氏沾点功劳,赢得自己的好感?

胤禛本来是实话实说,害怕以后查出来有撒谎的成分,到时候不好自圆其说,这样半真半假正好,没想到康熙却误会了。

康熙有翻了翻手里的东西,看到上面的计划不由感慨的说道:

“招商,加盟这点子新颖!”

这是利用盐商这一块,想到的办法吧,倒是能举一反三用到这些地方!

那加盟的法子虽然看起来刁钻,显得有些霸王,但是看完全部的计划,听了胤禛的说辞康熙竟然觉得是可行的。

难道是因为国库缺钱自己也跟着堕落了,先是默认胤禛不要脸的受贿,现在竟然也有意动了?

不行,皇家人沾商像什么话?

胤禛看着皇阿玛脸上闪过的一丝犹豫的表情,立马扯出了胤禟。

当时胤禟可是当着好些个兄弟和皇阿玛的面耍赖说想做生意,当皇商来着。

有了胤禟的开头,不能拒绝自己的提议吧?毕竟他也看到了那犹豫的神情,此番因该是能成的。

“这也是九弟想要合作儿子才想到的,这火锅的方子既然儿子侧福晋出了脑子,儿子不方便出面便让她娘家开了个铺面,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九弟很有做生意的天赋,想要做大,儿子就想到索性那就往更大的地方做,这一半的收入归入国库。”

“你就甘心看着那么多的银子不眼红?”

一半?这是说所有的收入的一半?康熙心动了。

“儿子从不缺钱,皇阿玛给与了儿子一切,这些银子本就是锦上添花。”

“若是这些银子充入国库能够起到作用,能够用到刀口上那才是最重要的。”

胤禛立马说道,这时候就要大义凛然,说到皇阿玛心坎儿上。

“你这番可还有什么原因?”

康熙看着胤禛说的义正言辞,本来板着的脸摇了摇头合上手里的东西放到桌上,笑着问道。

胤禛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前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苗头。

单单说为了帮国库赚钱,康熙只信了五分。

就如胤禛当时受贿一样,表面是想让贪官破财,实则是收集证据控制这些人。

然后抓.住这些人的把柄,更好的控制这些人的利欲心。

胤禛一直是很认真的一个孩子,这些年跟着太子认真做事,自己出门也能独当一面。

扬州一案金蝉脱壳,五台山密道里面的东西也是胤禛移花接木设法运回京城。

还有其它大大小小的事,无一不在说明胤禛是个办事认真,有能力的人。

胤禛听到皇阿玛这样问,定了定神把在脑子里过了很多遍的话说了出来。

“儿子是觉得商人的身份实在是太低了,所谓士农工商,但是不可否认没有商人带动不了经济发展。”

“之前的扬州盐商被剥削的太过,儿子觉着这商人身份虽低,可他们也是有能力的。”

“即便不能作为父母官给百姓安居乐业,也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

“朝廷如果能明面上支持的话,国家必然会慢慢富裕起来!”

有了朝廷的支持,商人所赚的银钱就不会只局限在大清,胤禛是想开海外贸易。

赚洋人的钱,中国的丝绸,茶叶在西洋地段很吃香。

洋人换回去的东西在他们当地是翻几倍转手出去的,这利润就是那些洋人自己都眼红。

如果是他们自己直接接洽当地人,那么赚了他国的银钱,富裕了自己的国家不是很好吗?

当然不单单是赚钱这么简单,还有洋人先进的技术是关键。

“洋人的东西儿子一直觉得很不错,这些是可以利用商人引进促进发展的。”

商人不能科考,即便有能力也没处可使,海禁在二十三年是解除了,允许外国商船活动,也允许国人出海。

但是,朝廷却不放心对西洋等国存有戒心,命地方官在沿海各地曾设炮台,对海上贸易也有所限制,所以并不能真正带动海上贸易。

这些商人若是能够真正带动经济的发展,大清自然也能看到西洋人的不断进步,然后从中引进学习才是关键。

胤禛是想能够真正的开海禁,带动经济,让康熙看到西洋人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不要固步自封。

第221章 明着埋坑

还有个问题, 胤禛看到的鸦片战争, 在现在并没有大幅度的出现,是因为海禁有原因。

这时候如果能够解除海禁, 这些东西自然会大规模的出现。

然后再意识到鸦片的危害,找足证据提前解决这个问题。

自然就能避免后代那时候鸦片战争的爆发, 便没有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了。

总之,开海禁才是胤禛的主要目的。

“你的意思是彻底开海禁?”

康熙听到胤禛说到这里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 皱着眉反问道。

“儿子是觉得我们应该看向世界,学习西方人的先进技术,也可以相互交流。”

“互惠互利最好,若不能还能有力的了解对方不是吗?”

胤禛点了点头,在经过一世之后, 胤禛对开海禁是一事特别注重。

前世康熙五十五年再次全面禁海, 雍正五年才看到真正海禁带来的弊端, 他才再次解除海禁。

但是后人愚钝, 弘历自大竟然限制了海外贸易,下了许多的禁令, 比现在更胜。

再后来的闭关政策,到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海外贸易抑制了大清工商业的发展, 使得国外的经济飞升的同时, 大清停留在原地,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事情。

大清的海禁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必须要解决的。

“你可知道彻底开放海禁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康熙明白胤禛的意思, 但是却不能认同他的建议,彻底开放海禁的好处定然是有,但是弊端也是很大的。

“这些年出海的商船也不少,回来的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是倭寇,西洋人的抢夺,扣留。”

“这样下去势必会出现海战,我大清禁不起常年海战,朕不得不承认海军的实力不如骑兵,收复台湾花了那么多年,耗费了多少船只水军?”

当年收复台湾康熙废了多少心血?先后抚,剿并用,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

因为水军薄弱,登基以后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一直在解决台湾的问题。

这些年也陆陆续续会出现一些海寇问题,若是不限制的话,势必对沿海地带的殖民,百姓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倒不是大清怕了这些人,而是这几年出了太多的事,地动,葛尔丹几次征讨,年年黄河水患等等,如今大清禁不起战役。

“朕看得到西洋人的厉害之处,那望远镜出自荷兰,我大清却没能有这个能力做出来,这就是朕为何在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后同意开海禁的原因。”

“但是,全部开放所带来的后果,不是现在的大清承受的起的,草原上还有人虎视眈眈,朕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这个决定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