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虽说也算得上是长袖善舞了,在江南官声很好,在朝堂上也多有经营,跟所有人关系都不错的样子,但是那是因为他上下都打点得好,但是如今到了这个地步,很明显,皇帝不喜欢他了,有几个人敢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来拉他一把呢?
舒云当年少女时候看过红楼,是因为那时候课本上有节选,老师建议他们回去可以看一看电视剧,舒云也曾经翻阅了一下原著,她一向理智,在她看来,贾家那是活该,至于说什么贾宝玉还有那些女孩子是清白无辜的之类的话,问题是,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不能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就真的不应该付出代价了,放到后世,贪官家属还得积极退赃呢,其实都是一个道理!放到这个执法成本其实比较高的时代,提升犯罪成本,也就是搞株连,才是正常的。
所以,对曹家,舒云也生不出多少同情心来,他们也算不得无辜。别的不说,在整顿内务府的时候,舒云就看到一份记录,曹家曾经上折子问康熙借了内帑十万两银子用于倒卖云南那边的铜锭,结果因为内务府这边也跟着跟进,曹寅亏掉了,就随便找了个理由将这事给糊弄过去了,康熙也没有追究,至于借的钱,也是没还的,至于其他的事情,还有不少,光看内务府里头的记录,曹家就绝不冤枉。
至于红楼真正的结局什么的,曹家要是没有这些经历,这书也写不出来,所以,舒云自然就没有任何干涉的意思了。
江南三大织造互为姻亲,李煦是曹寅的内兄,孙文成是曹寅的表弟,以前康熙因为曹寅和李煦的缘故,对他们挺信任的,但问题是,胤禛可信不过他们,因此,一方面勒令他们填补亏空,另一方面已经命人南下接替三人的位置。如今江南那边无论是丝绸,还是棉布都畅销得很,就这样都没能将亏空补齐,那还能继续指望下去吗?
他们几家如今还想要走关系,给他们求个情什么的,结果直接被胤禛下旨骂了一顿,顿时消停了。孙文成还好,他们家欠的亏空不太多,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足够的依仗,奉圣夫人孙氏虽说是他姑母,但是已经过世了,能荫蔽曹家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再荫蔽娘家。所以他老老实实变卖了家产,将亏空都还掉了,还留下了一些祖产,但是曹李两家就没这种好事了,欠的太多,急切之间,当年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东西根本卖不出价钱来,至于那些当年接驾用的东西,也没人敢卖,因此,到头来根本还不起。
胤禛也懒得再跟他们啰嗦,勒令他们回京,后脚就叫人替了他们的位置,至于亏空什么的,就像之前那些欠国库钱的人一样,给个期限,慢慢还吧。
第72章 红楼谢皇后
胤禛在位三十二年,在这三十二年中,大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商业繁荣的缘故,原本比较封闭的对外政策自然被放开了,工业的发达带来了商品过剩,不得不向海外倾销,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再闭关锁国呢?
来自全球的原材料被运输到大清,变成了更加精美的商品,然后被运上巨大的蒸汽货轮,运输到世界各地。对于许多原本就没有所谓工农业所言的地方的人来说,大清的商品质量好,价格公道,比起那些西洋商人卖的东西强太多了!他们那边原本物产就很丰富,大清购买的那些东西,原本对他们来说压根就没什么用处,但是就能从大清那里换来柔软舒适的棉布,轻薄的丝绸,雪白的面粉,轻巧实用的瓷器,甚至还有更加锋利好使的武器,只要给的代价足够,大清就算是火枪火炮也是肯卖的。
在很多时候,经济其实要比武力更可怕!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被掌握之后,那么,名义上这个国家是独立自主的,实际上呢,已经失去了自主权。上层的那些贵族尽情享受着来自天朝上国的奢侈品,至于下层嘛,他们只能不断劳作,为大清提供廉价的原材料,还有一些会在大清商人投资的种植园还有一些米厂面粉厂之类的工厂工作,得到相应的报酬,维持相应的生计。
大清发展得实在是太快,西方那边就算是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也拍马赶不上了,在经过几次海战之后,不得不老老实实跟大清一块儿分享海外的利益,忍受着最多的利润被大清攫取。
而国内呢,情况也变得非常明朗了,工商业的发展让农业变得无利可图,大量的农业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转化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就算是购买机器进行大规模耕作,但是随着化肥的出现,粮食产量增长了很多,但成本也高了不少,化肥还有农药不都要花钱吗?偏偏国内粮食的价格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低廉的水平,家里有个人在作坊做工,靠着薪水就能养活一家子,因为粮食什么的是真的不贵。
至于经济作物什么的,也不可能卖得太贵,真要是太贵了,还不如去海外买个种植园呢,横竖海运现在成本非常低了,所以,如今那些大地主就算是想降低租子,都没几个人乐意种了,也只能改成大农场模式,比起投资作坊来,虽说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收益率却不够高,要不是朝廷对于抛荒有着严厉的惩处,很多地主根本就不想种地了,因此一些地主为了避免抛荒带来的惩处,宁愿只要一点象征性的租子,就租给佃户耕种。
北方草原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树木的种植让许多原本已经急速荒漠化的地方开始恢复了生态,虽说有着足够的收益,但是许多蒙古贵族已经不满足于生活在草原上了,毕竟,哪怕如今交通非常方便了,但是在草原上,想要过上又奢侈又舒适的生活还是不那么容易的,那些蒙古王公们如今也没多少兵马了,有钱就够了,因此,干脆搬到了中原居住,草原这边的草场定期叫人来巡视就可以了。一些比较有野心的,还在海外购买了牧场,准备将羊毛还有奶制品、肉制品生意发展到海外去。
雍正二十六年的时候,胤禛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不管是汉、回、苗、藏,只要在朝廷认证家产(包括动产不动产)超过十万银元,就可以申请入旗,其实在这个时候,旗人的特权已经不多了,但是又不用多花钱,只是认证一下,每年多交点税而已,就能入旗,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一时间,汉军旗膨胀了几十倍,回、苗、藏人中的贵族也纷纷入旗,哪怕满蒙八旗没发生什么改变,但是俨然,旗人这下是真不值钱了。
好在传统的那些旗人已经赶上了工业化的红利,满洲八旗都有固定的产业,后来胤禛代表上三旗牵头,与各旗旗主合作,成立了大清皇家集团,又是搞银行,又是搞商船,后来还搞起了军火生意,每年都会派发红利,就算是在家躺着不动,也能勉强养活自己,所以,对于新入旗的那些人,这些老旗人也就不在意了。
在胤禛过世之后,大清皇家集团这才开始渐渐接受其他组织入股,不再仅仅是满洲旗独享了,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已经忘记以前旗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了!旗人的桎梏被放开,他们有了更多的出路,更多的可能性,自然也就不会混吃等死,就等着朝廷发饷了!
雍正过世二十年后,继位的弘晖,也就是长治皇帝,在退位为太上皇之前,下了最后一道诏书,表示大清自此以后,但凡身家清白,无作奸犯科之事,皆为旗人,不管满蒙汉回藏,都是一家兄弟,再无分别。
其实因为工业化的缘故,蒸汽机大量使用,发辫并不方便,从雍正年间的时候,民间就有人私下剪去发辫,朝廷并不追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减掉了发辫,一般就是留着短发,等到后来,便是一些旗人也不留辫子了,等到长治之后,弘晖的儿子永珣继位之后,自个带头剪去了发辫,自然下面的官员也是上行下效,纷纷去辫蓄发,很少有人再留着发辫了。
可以说,大清从各个方面都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
舒云没想到之前那辈子自个还遗憾,又没等到红楼的结局,结果这辈子就转世到这个世界来了。
舒云恢复上辈子记忆的时候刚刚在生孩子,孩子生下来了,就听到一个声音在那里大喊:“娘娘血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