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38)

作者:凯歌鲁凯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几个队长接连说着泼凉水的话,看来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执行。是啊,全村的山都重新挖一遍种冰糖柑,这需要多少劳力才能挖得出,有时候想都不敢想,现在可不是跟以前搞集体可以调动全村的人力物力。田里不种水稻种大棚蔬菜,想起来是很简单,但种哪种蔬菜?有没有种植技术?即使菜种好了,要是没有销路怎么办?到时候吃饭都是问题。现在这个情况,大家虽然都不宽裕,但好歹吃穿不愁。要是照曾迪升说的这样一番折腾,失败了怎么办?到时候家家户户都去找政府吃救济吗?这一连串的问题从各位队长口中说出来,曾迪升没料到村干部、队干部都这么守成,要做点事情真难啊。不过反过来说,他们的担心也有道理。在会议召开前这些问题他也都思考过,也做过数据分析。只要村里下定决心全村的山都种冰糖柑,那就能形成规模效应,说不定还能创出品牌。现在每到秋冬,市场上卖的冰糖柑多是沅江那边过来的,村里要是能形成规模,那会没有市场?至于大棚蔬菜,大棚蔬菜面对的市场是市里跟省会,村里离省会并不远,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而已,据初步调查,省会蔬菜批发市场很多菜是外省运过来的,本地产的成本更低又新鲜,会没有市场吗?这个事情看起来不容易,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至少理论上是可行的。至于村干部跟队长们的意见,也许他们一直生活在乡村,对外面世界的情况不了解,由此自然而然会有畏惧,这也在情理之中。他们的经济情况让他们冒不起风险,一旦失败衣食都难保,但是世界上又哪有那么多稳稳妥妥不担一点风险的好事!乡村的脱贫致富不容易啊。

大家先后发完言后,大多数的意见是不敢以村里的名义号召大家都去把山挖出来种冰糖柑,大棚蔬菜更不用说了。把山挖了种冰糖柑,要是没收成顶多是柴火的问题,在稻田种大棚蔬菜,要是没销路,到时候饭都没得吃的。虽然前方有一片好的前景,但因为经济情况的局限,他们连尝试的胆量都没有。

本以为这个提议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跟支持,想不到现在是这个局面,曾迪升有点受挫,想做点事原来这么难。

“这个事情我也不是空口胡说,大家也不要异口同声的不支持。我来村里四个月了,这几个月里我做了考察跟思考的,也请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来做了调研。我们这里的山地是适合种冰糖柑的,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拿出魄力一起干,我们这里就能形成规模,说不定还能创出自己的品牌。万事开头难,其实只要把山挖出来把树苗栽好就不用费太多力了,关键是开头。”

“曾主任,现在把山挖出来?村里的壮年劳动力能吃苦的基本上外出打工了,吃不了苦的你叫他们去开荒,他们会去?缺人手了。”

“都往外面跑,其实留在家里也能做番事业,何必奔走他乡。”曾迪升看着一边倒的局面不由得叹了口气,看来这个事情只能暂时搁置。

好不容易把村里队里的干部召集到一起开会,想不到是这个形势。本来想尽自己的一份力,给村里带来发家致富的希望,现在才知道要做事手脚是多难伸展开,自己只在这里挂职一年,能力排众议吗?想想都不可能。哎,说起来自己跟这里并没有多少渊源,只是挂职而已,又何必找这么多麻烦事。为什么不过得轻松点了?想到这有点泄气,说起来也只怪自己的职位不够高,能调动的资源太少。村里的干部虽然对自己客客气气,但这种礼貌不是上下级的那种依附关系,在这村里,他们多是把自己当个客人礼遇而已。平常都把他当市里下派干部来尊敬,现在真要做事的时候就是这个局面,一个客人能够喧宾夺主吗?想到这,曾迪升有点责备自己的这份热心。

虽然费力不讨好、自讨苦吃这样的想法免不了,但理智权衡下来,还是觉得不应该赌气,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还是要给村里做点事。

想起来第一个提议虽然前景广阔,但确实工程量大,而且也不是一时就能见效果。自己只在这挂职一年,如果贸然开了头,以后又没有人继续引导下去的话,那也劳民伤财。大事不敢做,但眼前的小事应该做一点吧。曾迪升想到了村里的水渠问题。

“好了,刚刚那个问题先放一放。你们村里水渠是怎么搞的,照理说,这个地方不缺水,怎么老见有人为争水闹意见?”

“水渠不畅通,大家又都不能让一让,好像谁让一下就输了似的,都不让步,那不就起争执。”胡建明说着。

“那我们想点办法把村里的水渠好好休整休整。”

“ 休整是该休整,但要钱了,哪里来得钱?要村民集资,谁乐意?”

“我看村里不是有好几口水塘吗,能不能把水塘承包出去,用承包的钱来把水渠好好休整一下?”

这个提议让村干部、队干部有了考虑的空间。也是,村里的水塘除了每年秋天每家能分几斤鱼外,再没有带来额外的收益。曾迪升的这个提议倒是不错。

“那恐怕只能从明年开始吧,现在塘里都还有一塘鱼。”

“嗯,承包期从明年开始,今年村里把消息放出去,谁要承包今年把钱交了,等秋收后我们用这笔钱好好把水渠休整下。”

于是,在一番商议下,把水塘承包出去,用承包的钱来休整水渠得到了通过。而先前把山挖出来栽冰糖柑,稻田里种大棚蔬菜这个提议再无人说起。曾迪升也感到了事情的难办,不过偶尔在跟村民的闲谈中他总还有意无意地说到这个事,村里人听着前景是很广阔,但真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做这个事都打退堂鼓了。

也不知道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晚稻的稻穗已是黄灿灿地压弯了腰,到了秋收的时节了。秋收过后,晴空万里,晒过稻谷,把稻草晒干后摘完茶籽,又去山里把冬天的柴火准备好后就是农闲时期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队里的人开始议论起今年塘里的鱼长得如何,每家每户大概又能分多少。

有一天,没等太阳攀上山腰驱散晨雾,高余、徐满军背着锄头踏着晨露到了水塘边。两人走到连着沟渠的堤岸,在堤岸上挖出了一个大口子,然后又在挖开的口子处挂上两层渔网后回去了。

太阳升起后,晨雾中朦胧的田野清朗起来,来到水井边洗衣服的堂客们发现水塘里的水在慢慢变浅,不知谁说了句“今天是不是要把塘里的水放干捉鱼”,这句话使原本弯腰搓洗衣服的堂客们都站立起来看着水塘,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这话给点燃了,纷纷争论起今年春天放了多少鱼苗,这次一个人大概能分几斤鱼,今天又会是个热闹日子啊。刘美凡跟谢娇心情好得边搓衣服边哼起了歌。

水在慢慢变浅。中午过后,塘里的大鱼小鱼已经是隐约可见,时不时有鱼跃出水面,引得围在池塘边上的人阵阵欣喜跟惊叹。但这个时候,先前的出水口出不了水了。为了给塘里蓄水,出水口有一定的高度,并且砌了层水泥,现在这个水面高度只能用抽水机抽才能把水排出去。

不一会儿,徐满军跟陈世宝用扁担一前一后把柴油机抬过来了,胡建军则拿着抽水机、水管跟在后面。

到了水塘的出水口,陈世宝把设备安装好后发动柴油机,水马上从抽水管里喷了出来。

柴油机轰隆地响着,塘里的水一点点在变浅,两三个小时后,水终于抽得差不多了。大家都翘首盼望着,终于差不多可以捉鱼了。

在众人焦灼的等待中,徐满军来了。跟在身后的徐福生跟高余抬着渔网,围在水塘边的人的情绪再一次被点燃。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徐满军很快走到了岸边,这个时候水差不多可以见底,人们看着塘里的鱼纷纷议论。

“安静一下,我先说几句。”徐满军大着嗓门喊着,岸上的声音一下小了很多。

“我先说几句。”徐满军说到这又停下来扫视了一遍站在岸上的人。众人看着他欲言又止,都有点急不可耐。

徐满军看着大家望着他的焦躁神情,颇有点成就感,都等着他发号施令啊。他咽了口口水说道:“今年还是跟往年一样,队里先捉,差不多之后再通知大家,那时再捉到了才是自己的。”

上一篇:吃藕下一篇:我心上的人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