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村里的人家,都是一穷二白的落脚在这里的,哪家的情况都是差不多的。可如今短短半年时间,姜家就能轻松拿出来三两半银子了,而且说不得家里还存了好多银钱呢!那你们给猜猜,栽种蘑菇的营生,得有多赚钱啊?’
……
周翠娘都不用多想,就能猜出到时候村里的那些闲人,会怎样议论她家。
实际上有多厚的家底,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闲人以为你的家底有多厚。因为他们才不会去管,你家底实际的深浅呢!
因此,周翠娘觉得,她得让那些闲人们认为,他们姜家的家底确实不厚,真没赚到大钱。
于是,周翠娘决定了也去卖麦子筹钱。
实际上,再加上她的如簧巧舌,也真没人质疑。
第二天,村里二十三户人家,除村长葛贡士家之外,其他人家大多都决定挑麦子去县城,卖了筹钱。
不过出门时间不尽一样,前前后后三三两两的,挑着麦子压得扁担发出‘吱嘎吱嘎’声,往县城而去。
有与姜双五和周翠娘他们遇见了的,也会打一声招呼,聊两句话。
“老姜,姜婶,你们也去卖麦子呢!?”
有人搭话,姜双五也只是‘啊’、‘嗯
’、‘去卖麦子’……做这之类的回答,不能过多指望。
这时候,主要就还是靠周翠娘了。
一百五十斤麦子,本来姜双五一人就能挑去县城的,不过周翠娘不放心,怕他被人糊弄得少卖了钱,就分担了五十斤麦子,一起去趟县城。
周翠娘:“是呢!我们也打算卖上两百斤麦子筹钱,再加上之前存的银钱凑一凑,也好交上我们家孩他爹的代役银,还有捐的‘祭天银’。
你们也都知道的,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不敢让我家孩他爹去服役的!”
“唉,姜婶你也是吓怕了,我每年冬天也都是去服役了的,确实比以前服役时的修桥铺路活儿,要更累、更艰难,但还是没姜婶你想的那么骇人的。
不过,也不好受就是了,我今年也还是要去服役啊……还是老姜好啊,有人心疼!”
村里谁人不知?周翠娘因为前头丈夫死在服役时,之后就特别怕姜双五去服役,宁愿勒着裤腰带饿肚子,也要纳银代役!
到温宁村这么些年了,就没见姜双五去服役过,都是交的代役银子。每年都是在年初时,就已经听说在凑年尾时的代役银了。
今年的代役银虽然增加到二两了,又还要再捐上一两的‘祭天银’,负担陡然增加了不小。但姜家栽种蘑菇应该挣了些钱,再卖两百斤麦子,能凑上也不奇怪。
周翠娘:“反正我是怕了的,指天发誓了,就是一家人饿死在一起,也比孩他爹可能永不归家,要好啊。唉,我也是怕了……”
……
一旦看见姜家夫妻两,也是双双往县城挑运麦子,卖了筹钱。首先便将村里人心里还没萌芽的猜忌,给一脚踩没了。
村里人心里一想,‘姜家也和我们一样,在卖麦子筹钱’,自然也就不会想到去深究细算,比如:姜家已经有多少钱了,只用再筹多少钱。
也就不可能发现,相对来说,这段时间姜家赚的钱还是很可以的了。
在这之初,姜家就已经给了村里人一个印象:‘姜家也一样要靠卖麦子去筹钱。’
在这印象之后,隐藏很深的还有:
‘姜家也没什么不一样嘛。’
‘姜家一样差钱。’
‘姜家没赚到大钱’
……
姜家有田十亩,因为姜双五和周翠娘夫妻两勤劳肯干,而且姜双五又好像是天生就比旁人更会种田,同样水土种出来的庄稼,收成总要比旁人家的好些。
因此,姜家在村中,也算是中上家境的人家了。
可村里其他人家,但凡不是太懒,或是像夏家母子两那样实在做不动重活儿,反正只要勤劳肯做,家境就是比姜家差些,也差不了太多。
像是今年夏收时,姜家十亩地——实际上种了八亩麦子,收了一千来斤。
可其他差不多田地亩数的人家,也收了八百来斤。
交了夏秋两税,卖麦子去交纳了户税银,也还剩差不多五百来斤。因为大多打算亲自去服役,就不用像姜家一样既要卖麦子筹代役银,还要凑‘祭天银’,他们只需卖了麦子,筹足后者即‘祭天银’就行。
所以粗略一看,哪怕他们或许比姜家收的麦子少些,可开销同样也比姜家要少啊,那其实他们和姜家,也是差不多的嘛!
而那些比姜家田地亩数少的,虽然收的麦子少,但夏秋两税相应也少了啊,开销也更少,其实也还是差不多的嘛!
那些比姜家田地亩数多的自然不用说,他们收的麦子和姜家一样――或比姜家多,开销还比姜家少,其实自家比姜家还
更好嘛!
就是这样,姜家只是像村里大多人一样,卖麦子去筹钱。就让村里人觉得,姜家虽然多了一门栽种蘑菇的营生,但也只赚了几个小钱,想是没赚到什么大钱。
但实际上,到年底或明年开春以后,到时姜家每个月基本都能赚到接近一两银子。这还没算上在野外用段木栽种的香菇呢,那个一年还有四五两银子的进账。
两者加起来,估摸着明年能有十五两银子的进账。
如果现在就是明年此时,姜家定然不会被这二三两银子给难到,应是轻松就能拿出来。
在关于当下时代的生活智慧方面,到底还是周翠娘更胜一筹。
不止是周翠娘,是任何时代的市井小民,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智慧,有他们自己的小聪明。比姜秾这样的穿越人员,更加适合生存。
其中有一点小智慧或说小聪明,无疑就是:闷声发大财,谁也不告诉,免得引来无谓的眼热和麻烦。
姜家的两个大人挑着麦子去县城了,夏家的夏婶去了蘑菇房,于是姜夏两家便只有几个小孩子在家看家。
现在夏五斤不用再去山里找山珍野货,再拿去卖钱养家糊口,因为已经有了栽培蘑菇的赚钱营生,就闲了很多,以至于有些闲得无聊。
“秾妹,我们什么时候再约着一起去打猎吧?我又馋肉了!”两家挨得近,夏五斤到姜家院子里坐着,也照样看(夏)家。
夏五斤正使着一把镰刀,在砍削一根细长木棍。
半大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肉量和饭量都会明显增加,馋肉是正常表现。
“等过些日子再说吧。等卖了麦子凑足钱,再把代役银和捐银交清了,然后过不几天就又要采摘蘑菇去卖。等这阵忙完了,再去看其他人有空没。”
姜秾有些好奇地问道:“你削这根木棍做什么?”
夏五斤拍去膝上的树皮木屑,把木棍一头凑到眼前,一只眼睁、一只眼闭,眯眼瞅着木棍的弯直。
“我打算做一把弓,下次打猎时,可以试着用弓箭射杀兔子、野鸡和小麂子这些。”
姜秾伸手将木棍拿过来,双手向内掰折,试过承受力和弹力,再辨认了木棍的树种。
“看你的样子,是想做长弓?但是你就这样砍了一根松树小苗,准备掰弯了就做弓?”
一看姜秾,就感觉是要噎人的熟悉神情……
夏五斤赶紧摇摇头,再摆摆手!“我就随便想想,随便做做,不知道什么长弓短弓!秾妹你知道?你会做?”
姜秾觉得,如果顺应刚才似是血脉里传出的一股莫名冲动,那想来她应该是会的。
“或许会,我想尝试做一次。若做成了就送给你。”
第31章
捕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 属于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之中的副业,姜秾主攻小农业即是种植业的同时, 其他农牧副渔也有所涉及和了解。
不过, 制作捕猎用的弓箭, 虽然和她的专业领域勉强能擦点边, 却也真的是很勉强了!
她对弓箭的了解程度, 大约就是休闲时看书, 随意翻看过一遍的那种了。
可是,当看见夏五斤在削木制弓时,她陡然就想上手去做出一张弓来。
那仿佛是根植在全身血脉里的某一种冲动,好似突然被唤醒, 于是随着血液注入心里, 这让她心里开始鼓噪着:
砍一根松树苗就想制一把射杀猎物的长弓, 简直儿戏一般!得要认真对待!看我做出一张好弓来给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