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和帝甩袖不理:“我大昭大军死伤近半,邺城军也死伤过半,朕的大军还剩五万,邺城军或许还剩不了五万呢,能有什么诈?!”
升和帝归心似箭,邺城军败退半月之后,就结束游幸长安‘行宫’之行,起驾出了长安。
相比来时车马绵延百里之远,升和帝回程时车架才绵延五十多里远,可说是轻车简行了。
他满心欢喜地走了,比来时还欢快许多,哪怕来时百姓们都给了‘贺乔银’,回程时却没一户人家送‘践行银’。
升和帝满心以为,只要回去故都、一切都会好转的,他依旧是大昭皇帝,万万人之上的天子。
然而,随后的发展竟果如云青所言,邺城军真的只是佯败,他这天子也做不成了。
要知道,炎军的十万大军是真的有十万,甚至还有多出来的,夏简戟说带五万大军南入川蜀,就真的带足了数——甚至还没把将领算在内,这也是出于扮猪吃老虎,降低各方势力尤其是大昭朝廷的戒心考虑。
但大昭朝廷的十万大军,却是大打了折扣的。
其实也不稀奇,古时候在报战力时,不管是为提振己方士气,还是打压敌方气焰,报战力都是报的虚数——还是往高了报。大昭朝廷的十万大军,实数能有六七万就很了不起了。
而且大旱两年还没缓过气来,大昭朝廷又是沉疴日久,东伐大军的军备和粮草都没能力给足。而能够吃饱喝足的两万京兵,又养尊处优地被养废了,总之战力实在是让人看不上眼。
这样的大昭大军,去打同样号称十万大军的邺城军,除了后者佯装败退外,还真找不出什么理由来解释大昭大军的战胜。
河南地界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形,邺城军‘败退’许昌之后,想要北上也容易得很。
升和帝东出长安北回故都的半道上,邺城军悍然出兵北上!
大昭朝廷那些占了长安至邺城一线的大军,就像是纸糊的不顶个什么事,不过两日功夫,邺城军就追到了升和帝御驾之前……
……
升和十八年,八月十五中秋,升和帝被邺城军所杀。
同日,邺城军首领言武威,就地称王,建国开元。
割据河南和山东等地,北与后昭以黄河为界,南与米谷军以淮河为界,史称后燕。
同月,大昭皇室后裔升和帝堂兄魏国候,于故都‘北京’复立
大昭旗帜,在大昭留守旧臣的拥立下登基为帝。
坐用故都京畿、山西和辽东,史称后昭。
……
在此之前,升和帝被杀的消息被火速传入凤翔府之后,姜秾、葛蕤、诸葛评和姚青云等人聚首商议。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时便是首领所说的‘必要之时’了!夫人,末将请求趁此机会出兵,一举攻下长安府!”
姚青云虽有里应外合策反川地壮丁,协助赢下大散关之战的功劳,但在无知世人眼中,却只看见了那一战中首领夏简戟的勇谋双全,他依旧还是那个大昭朝廷的叛将。
他想趁此机会,立下夺得长安府的功劳!
夏简戟南入川蜀之后,北地炎军之中权柄最高者就是姜秾。
虽然她没有具体官职,但以夏简戟表现出的看重态度,可以将她看作炎军首领之妻,由她做下决定才是名正言顺。否则即便是葛蕤,也难免有擅作主张之嫌。
姜秾不擅长阴谋阳谋,她深知自己不是个政客,也做不来乱世枭雄。只是秋播还剩下一点收尾的才算忙完,结果就要打仗了,也不知道会不会被践踏到,影响田里收成……
“葛师、诸葛先生,您二位怎么看?”她不擅长的事,就去询问擅长而且信得过的人。
“世事变化无常啊……”葛蕤感叹道,“之前我们谁也没想到,升和帝会自个儿出了长安,送到邺城军的嘴里去,还想着大昭朝廷能撑到首领北归呢。”
“姚将军言之有理,此时于炎军来说,确实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若我们不先占下长安府,邺城军就会来占下,若是如此我们便会受制了。因此,不若我们先收下长安府!”
诸葛评也表示同意:“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既然都已经送到手上来了,那长安府我们便笑纳了?夫人,您以为呢?”
“那便出兵攻下长安罢。”姜秾最后决策道。
第91章
升和十八年, 八月十八日,炎军出兵三万,一日之内便攻入了长安城。
五日之后, 便拿下了整个长安府。
随后,袁家举全族之力,献粮两百万斤。
深知首领夫人姜氏培育出的高产粮种是何模样, 袁十二曾在劝说袁家族长时说:“袁家要想献粮,眼下便是最后机会了。一旦等到明年夏收,我们袁家再想进一步有功于炎军, 便如登天一般难了。”
于是便有了袁家举全族之力, 献粮两百万斤,以助炎军拿下关内和陇西之地。
葛蕤:“既然粮草充足,按说便能进一步招兵买马, 或者一路攻打一边招兵,把陇西和关内之地拿下,修筑好边城,防御北方外地。否则等到明年开春后,北方草原上和西域戈壁上的蛮夷,前来劫掠时, 便会如入无人之境, 届时凤翔府或许也会遭到殃及。
且我们中原汉人之间打便打, 外族蛮夷想要趁虚而入,却是绝对不行的!”
“那便先行准备起来,等首领的回信到了, 再行商议罢。”姜秾下了决策。
既然都已经吩咐让准备起来了,还有什么再行商议?主要是已经料定,夏简戟那边的回信,多半会是趁此机会拿下陇西和关内的。但还是要等到他的回信到了,得了命令之后,才能名正言顺地出兵。
先前出兵长安,是因为时机稍纵即逝,等不及送信到川蜀、再等回信再采取行动,这才一边攻打长安、一边送信入川蜀。
这次出兵陇西和关内就不同了,不是非常紧急,那还是要夏简戟最后做决定才好。
夏简戟的回信,果然是命令姚青云带兵,只是又还点了葛圭章监军,进攻陇西和关内。
……
升和十八年十月初,八万炎军出兵陇西。
陇西和关内的大昭驻守府军,早已在东伐邺城军时就差不多被抽调空了,在升和帝被杀后更是四逃溃散了,或者聚集起来劫掠百姓,这对炎军大军来说绝算不上拦路石,一路平推过去就完事了。
但是,陇西四座边城里的边军,那就不一样了。
他们常年与叩边劫掠的蛮人打交道,练就了好一身骁勇善战本领。炎军攻占陇西和关内两地的主要拦路石,就是最后这些边军。
也是因此,葛蕤等人才没有托大、没有兵分两路去直取两地,而是全力击破其中一处。最先计划击破的,便是最难打的陇西边军。
陇西边军再如何善战,四城边军又在大昭大将卫疆的统领下互为犄角,然而两万边军遇到八万炎军,且其中还有两万炎军配备了弓力不俗的长弓,陇西边军也是无能为力了。
试探性地交战了三次,双方都没有太大伤亡的情况下,卫疆就投降归顺了。
对,大将卫疆没有以死报效已亡的大昭朝廷,而是归降了炎军。
“……我不管龙椅上坐天下的是谁!我只管活得像我父母给我取的姓名一样,卫疆——戍卫边疆!
既然我们边军如今归你们炎军管了,那是不是给弄点粮草来?我们的肚子吃饱了,才有力气戍卫边疆啊!
你们用的那种长弓也给配上两三万张来,那玩意儿估计能用来在城墙上射杀进犯的蛮夷,或许马匹都能一箭射死!那以后兵士们就不用去和蛮子们短兵相接,以命换命了。
来来来,给点粮草!弄万把张长弓来!”
归降炎军后,卫疆就开始要粮要弓了,看着一点都没有不适应。
姚青云他们都怀疑,即使炎军不来攻打,或许要不了多久,等边军没了后方粮草支援,光靠自个儿屯田产出也无法支撑时,甚至会主动回来归降
。好像他们兴师动众的耗费粮草前来攻打,有点不划算的样子?
不过想是那么想,但迟则生变,他们不放心等到他们主动来归降的时候,出兵来打这一趟倒也没什么后悔的。
而给予边军粮草支援,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炎军给边军留下十万斤粮食暂时应急,又承诺后续会陆续运来粮草之后,就把陇西边城的防卫重任,重新交予了卫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