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每天都在作死[穿书]+番外(32)

作者:竹荪虾滑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该说他贴心呢,还是太现实,朱凌锶有些失落。

谢卿,如果可以的话,

朕也想成为你的依靠。

第27章 帝心

内阁首辅刘岱, 看到这篇弹劾自己的奏章时, 心中泛起的不是愤怒,也不是惊慌,而是难以停止、关于往事的回忆。

天兴八年, 他高中榜眼, 进了翰林院, 做了一个小小的编修。虽然人微言轻,心里却十分高兴。非翰林不入阁, 入阁拜相的大门, 已经为他打开。

事情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刘岱的命运,也和这样一封弹劾的奏章,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天兴帝刚继位时,是一个很勤政的皇帝, 常常为了批改奏折而彻夜不眠,大太监们被他整治得服服帖帖, 不敢往朝政之事伸一根指头。百官有皇帝做榜样, 谁都不敢懈怠, 朝中显出一派清明景象。

谁知到了天兴五年, 天兴帝刚满三十岁,不知出了什么原因, 就忽然跑去修道去了。

于是在宫中筑丹房, 拜太上老君,还请了一帮道士作陪,日日在烟雾中唱喏不休。

从此也不再上朝, 一应政事,交由内阁首辅胡元泰打理。

说起胡元泰主事时的朝政,几十年过去了,还被人拿出来当反面教材,要引以为戒。

何弦给朱凌锶上课的时候,也强调过这一点,一定要广开言路,多方创造百官群臣向皇帝反映问题的渠道,千万不能让胡元泰的事件重演。

胡元泰把持朝政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那就是“一手遮天”,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说起来叫“暗无天日”。

这个人对着皇帝,歌功颂德,做小伏低,看起来十分和气,对着百官群臣,便是另一份面孔。

他权力最鼎盛,也是百官怨愤到达顶峰的时候,不仅朝政大事所有的决策都由他说了算,贪腐的范围也是前所未有的广泛。

卖官鬻爵早已不新鲜,既插手军饷,还克扣户部工程款,就连救灾款,也能雁过拔毛。

当时朝中的人,分为“胡党”和“其他”两类,“胡党”很好理解,胡元泰的下属和爪牙,“其他”则包括中立以及暗搓搓的反对派。

明着反对胡元泰的人,运气好的是贬官出京,不好的就流放下狱,更不好的就午门外和菜市口见了。

刘岱就是这里面运气好的一位。

说起来,现在统摄百官的刘首辅,当年政治生涯的出道作品,就是一道弹劾折子。

他弹劾的人,就是当时的内阁首辅胡元泰。

虽然每个朝臣,都免不了被弹劾。然而弹劾胡元泰,很不一样,因为这是很危险的。

当然,刘首辅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有计划,有步骤通过政治手段推倒胡元泰的计划中的一环。主使者是他当年的座师,而第一个出头的椽子,是刘岱的同窗好友肖玮。

这样的安排也是有用意的,当年刘岱的老师,充分考虑到了事情的危险性,有意把刘岱上折子的顺序往后压了压,等形成风潮,和大家的混在一起。

“刘士昆有大才,可为中流砥柱。”所以,并不是刘岱运气好,而是被有目的地保护起来。

肖玮其人,时任都察院一名六品经历。此人嫉恶如仇,性情刚直,集中扳倒的胡元泰的第一张折子,就是他上的。

折子上例数了胡元泰的十大罪状,首先是思想方面,不敬皇恩,把朝廷变成自己的工具,然后是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制造了饥荒和流民,军事和外交上,是吃败仗和不平等条约的始作俑者。

历史上的大权奸,李林甫、秦桧和严嵩,成就也大抵如此。

刘岱的老师没有错判形势,胡元泰进行了强烈的反扑,刘岱被赶到了南京翰林院,而肖玮还没有撑到午门,就在诏狱中死掉了。

刘岱那时还有些不解,为什么明知道前途如此黑暗,还要往前走呢?

肖玮在狱中爽朗一笑,“未有今日,不复闻者。”

先驱者的声音,是暗夜里的一点萤火,虽然渺小,却能够指引后来者。

刘岱虽然敬重肖玮的人格和胆量,却也反思起斗争的策略问题。

胡元泰能历经风波而不倒,并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出色,或者多有人格魅力,完全是因为他拥有皇帝的支持。

皇帝需要一个听话且舒心的代理人,首先是要一切服从于他,然后,如果能料理事务,让他耳根清净就最好了。

看起来并不难,但是却很难做到。

刘岱的座师,在朝中极具威望,又才华横溢,可他不屑于这么做。不仅不做,还常常上折子责备皇帝不上朝,迷恋修道。

座师身边的下属和学生,也都是如此,刘岱回想起来,真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冥顽不灵。

明明一切的重点,争斗的关键,就在皇帝身上,你们却主动放弃了。

所有人都在围着皇帝拔河。而皇帝却能四两拨千斤。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刘岱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和位置,与胡党虚与委蛇,低调地帮助老师取得皇帝信赖,花了三年光阴,成功扳倒了胡元泰。

然而许多曾经的挚友,却对他说,“你变了。”指责他不再秉持公心,正直坦荡,而去玩弄权术,擅专利己。

这一次,不是生死相隔,却一样要与知交永别,刘岱知道,当人的成长速度变得不一样时,无论有过多么美好的曾经,分别都在所难免。

那就请不愿改变的人们继续坚守自我吧,而刘岱要向更高的权力宝座发起冲击。

只要把握住了皇帝,这天下便为我所有。

朱凌锶是刘岱仕途中的第三个皇帝,对于研究皇帝陛下,刘首辅很有心得。

天兴帝刚愎自用,朱凌锶他爹耳根子软,这样性格的皇帝标本很常见,但是小皇帝本人,让刘岱有些摸不透。

他必须清楚皇帝的喜好和厌恶,通过喜好去讨好皇帝,通过厌恶去打击政敌。

然而,政坛老狐狸刘岱,居然不太能看明白朱凌锶。

从小被文臣管束,没有一点儿逆反心理,学习非常刻苦,像是要去考科举;长在深宫,父母兄弟姐妹都十分奢华,没有一个穷亲戚,却十分节俭;传说幼年性情跋扈,如今一看,已经亲切到了有点缺乏威仪的地步,朝野上下,没有谁会害怕皇帝陛下。

不过也有十分执拗的时候,比如说造大炮,为了这笔银子,甚至还坑了谢靖的老师徐程一笔。

唯一找刘岱要过的东西,就是谢靖,可是到头来,谢靖除了多干活之外,也没落到什么太多好处,到现在也只是正四品,很少给赏赐。

小皇帝无论何时见了刘岱,都是十分敬重礼遇的模样,朝政大事都听从内阁的意见,内阁的意见,就是刘岱的意见。

朝中上下,无论谁有事启奏,别管好话坏话,哪怕是去骂他,皇帝也不会对那人流露出什么不满。

刘岱觉得,这皇上要么傻里傻气,要么深不可测,他的判断,时常在这两者之间动摇。

他虽然可以想皇帝之所想,急皇帝之所急,但是不知道皇帝的底线,就没有打击对手的核心武器。

其实,这也是何弦教的。

何弦说,皇上若是开口训斥了一个进言的臣子,那其余的人便都看在心里,说话前就要掂量再三。

如此,便不利于广开言路,兼听则暗,长此下去,一定会出现问题,被人蒙蔽,比如说胡元泰。

何弦把道理讲得很浅显,朱凌锶很容易就懂了。

其实广开言路这件事,对皇帝本人要求特别高,要心胸宽大,知识丰富,有大局观,分析信息的能力强,还要身体素质好,不能被骂几下气出就高血压。

朱凌锶自知能力有限,便把何弦的教诲,简化成了四个字,“骂不还口”。

当然,朱凌锶的“骂不还口”,也有客观原因。

首先是在词汇量上,他虽然已经很努力了,还是赶不上科举精英们,尤其是他们兴致一起,说话都带对仗的,听着特别有气势,朱凌锶只能闭嘴惊艳。

其次就是,这些人就算骂皇帝,还是比较讲究的,通常不直接说,而是用典,那么多典故,朱凌锶不见得都能记住,等搞清楚典故的意思,究竟是夸自己还是骂自己,已经错过了回嘴的时机。

何弦虽然因为身体原因,没法出仕做官,但毕竟是读书人,在给朱凌锶上课的时候,下意识地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