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爹这副模样,李兰兰当然不会不知道,她得了丈夫的话,每次李家一连饭都吃不上,就拿了一些陈年粮食,送到李家去。
那些粮食不多,也足够一家三口吃饱几日,李父做工赚钱,拿了工钱总不至于饿死。
因为李兰兰这个举动,林家也没表示不满,村子里又开始传她这个外嫁女有良心,都嫁出去了,还给娘家粮食。
张寡妇心里那口气差点没下来。
什么叫做有良心!她李兰兰吃香的喝辣的,银耳环金发簪,身上衣服穿的都是细棉布,都这样有钱了,才给娘家带点陈年粮食就叫有良心了?
可她说话不算,如今大家都知道,张寡妇是个恶毒的,不给丈夫吃饭,每天跟自己带过来的儿子躲着吃,还不肯做活,也就李父是个脾气好的,要是别人,早就把她休了。
反正这俩人的结合,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李父成天被张寡妇指着鼻子骂,饿一顿饱一顿,张寡妇则是从原本心安理得享受李父的帮忙,变成了现在这个为了不让儿子挨饿不得不开始做绣活赚钱,赚了钱还要藏起来,一个不慎,就能被李父拿去“做好事”。
而李兰兰这个外嫁女,只要给点粮食,就能被众人交口称赞有良心,完全没了之前在家时,拦着李父不给别人粮食,被骂冷血的情景。
张寡妇如今名声坏了,又是个后娘,是不好上林家门的,李父又一门心思的认定林家日子不好过,也不肯上门,她心里恨极,忍了又忍,到底没忍住,决定豁出脸面去,到林家去找李兰兰要钱。
后娘也是娘,只要让她和李兰兰见着面,怎么也能凭着孝道把她狠狠压下去。
这一次压下去了,以后再要钱也就不难了。
至于李兰兰因为娘家难缠而遭婆家厌弃?
又不是她亲女儿,关她什么事。
而这边,林时恒想要考进士,按理说还有三年准备时间,但事情就是那么巧,在他正悠哉悠哉,一边读书,一边教小媳妇认字时,京城那边敲响了丧钟。
皇上驾崩了。
驾崩前,奄奄一息的皇帝下令太子继位,新帝登基,开了恩科。
也就是说,原本该三年后上京赶考的林时恒可以提前下场了。
于是等到张寡妇抱有“我不要脸你也别想要”的心情去了林家,打算仗着后母身份压制住李兰兰的时候,却茫然又无措的发现,林家已然空无一人。
按照帮林家看房的林家族人的意思,林时恒带着全家人上京赶考去了,若是有幸考中,恐怕会跟随朝廷安排,在上任的地界落户,这几年里,是不会回来了。
连人都没见到,拿什么压。
举人女婿都跑了,她嫁给李父还有什么意义。
机关算尽,最终却把自己算了进去。
正在张寡妇呆愣时,周元跑了过来。
“娘,他又拿了你的钱去给了隔壁村的瘸子!”
周元恨李父拿了自己去学堂的钱,是不肯叫爹的。
张寡妇抱着儿子,忍不住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以后,她也只能这样和李父一起吃苦受罪了。
第160章 古代农家子(17)
已经上路了的林家人是不知道村子里发生了什么事的, 因为两位老人年纪都大了, 林父又是个刚刚重病痊愈的,出发时, 林时恒特地叮嘱车夫宁可走慢些, 也别颠簸到老人。
按理说林父林母这么大把年纪,离开从小长大生活了半辈子的村子多多少少也是有点不舍得, 但在小儿子表示要带他们一同上京时, 两人谁也没有表示反对。
大儿子和二儿子不是个孝顺的,偏偏又都生了一副势利眼, 自从时恒考上举人之后就全然没了之前那副断绝来往的模样, 每天憋着心思在家附近转悠着试图讨好他们。
到底是亲生子, 两个老人也担心自己哪一天心软,给孝顺的小儿子添了麻烦,还不如眼不见为净。
何况李兰兰嫁过来到现在都没有身孕, 他们两个要是不走, 李兰兰作为儿媳妇,怎么也要留下照顾长辈,那孙子岂不是要更加晚来了。
因为这些因素, 两位六旬老人这才咬牙决定上京。
不过等到真的上了路, 坐上小儿子为了他们特地改装过的马车, 两人这才安心的发现,原来赶路也没有村人说的那么难受。
之前出发前, 有坐驴车去过外面的人前来拜访时告诉过他们, 说是马路颠簸, 车不好走,人坐在上面就没一次能屁股着座超过一刻的,有时候还不等到目的地,就忍不住吐了一车,车里不好清理,接下来的路程也只能闻着这股味道忍下去。
两个老人十分忐忑,等到上了宽大而又舒适的马车,心里还觉得这也和别人说的不一样,还是林时恒主动告诉他们,他为了避免父母坐马车坐的不舒服,特地叫了木匠将马车好好改造了一下。
因着李兰兰这个儿媳妇不好和公公同住一车,马车是有两辆的,林父林母一辆,林时恒李兰兰这对小夫妻又是单独一辆,要改造,当然是两辆一起来。
如今的马车规格都是照着外表来的,里面改成什么样子倒是没有人来管,因此改造马车进行的十分顺利,当初买马车时,林时恒特地买的最大车厢,此刻里面原本坐着的位置被放上了类似木床一样的板子,上面放着被褥,原本该是车窗的位置被做了很多小格子,若是想要在车上用餐,只要将木床底下的折叠木桌拉出来就可以。
比起他们自家的房子当然是比较窄小的,但和其他马车比起来,这辆马车就十分舒适豪华了,即使李父身子还有些不适,一路上也没有受到多大颠簸。
两个老人一边松了一口气,心里一边忍不住的暖下来,只觉小儿子果然是个孝顺的。
他们是安心了,李兰兰坐在宽大的马车里,神情却有些郁郁。
她有些晕车,但就算是再晕,也还坚持学着相公,在白日时拿着书仔细研读,那认真的样子,仿佛要考个女状元回来。
倒不是李兰兰爱看书,只是她想要多学点东西。
她第一次离开村子,要去的还是京城,心中不免有些忐忑露怯,相公如今考上举人就已经有不少人家来拜访,若是再当上官,作为他的娘子,她自然也要与人交际,李兰兰自觉自己只是一个乡野村妇,除了干农活什么都不会,就有些怕自己丢了相公的脸。
林时恒对她这种焦躁的学习态度并不认同,当看到小媳妇在轻轻摇晃的车里忍着头晕认真看书时,青衣书生那张俊俏的脸蛋上就会勾起一个无奈的笑,将李兰兰手中拿着的书籍拿过来。
“你既然发晕,就莫要再看书了,越看越晕。”
李兰兰忍着头晕,小声道:“我想多看看书。”
“看书可以等到马车休憩时再看,我是不晕车才在马车上看书,你晕,就不能看了。”
两人感情越发好了,李兰兰也不像是刚嫁过来时恨不得将相公小心翼翼捧在手心上,如今又没外人,于是毫无顾忌的轻声撒着娇:“可马车休息时天都黑了,相公你就给我吧,我慢慢看,不会晕的。”
林时恒还是不给,她就歪缠着:“就给我吧,等到了京城,若是相公你的好友夫人来家中拜访,我接不上话,就太丢人了。”
“你聪明伶俐,如何会接不上话。”
青衣书生摇头失笑,一手将刚刚拿过来的书举高,看李兰兰想要够又够不着的模样,收起笑容,一本正经的道:“不是不让你看书,若是你不晕,想怎么看都可以,可你晕马车,再看下去,恐怕身子要不舒服了。”
见李兰兰不服气,他又轻描淡写的加上一句:“看你晕的难受,我就也跟着难受,连书都看不下去了。”
这话一出,刚刚还跃跃欲试想要去拿书的李兰兰立刻消停了。
她不将自己头发晕的事当回事,却十分在乎林时恒身体舒不舒服,现在知道自己妨碍到了相公,李兰兰顿时坐立不安起来,揪着手帕小心提议:“不然我到外面去吧,别再扰了相公。”
“外面风凉,再寒气入了体。”
李兰兰缩缩脖子,不吱声了。
女人最怕寒气入体,她可还想要孩子呢。
林时恒哄她:“你若是想看书,不如我念给你听。”
李兰兰不愿意他辛苦,摇摇头:“可不能耽误你念书,我睡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