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郡主(55)

作者:岚月夜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东宫不是空着么?”

皇上:“……您不说您不管么?”

太后哼一声:“我是说我管不了,但该说的,我还是要说。”

皇上:“……”

“琰儿是我带大的,要说我不偏心他,也没人信。何况这孩子原就出类拔萃。以前李弋在朝,你有所顾忌,我也不放心,如今李弋自己死了,李家子孙都回山东守孝,剩下那些,都摸不到琰儿的边儿,我不知你还犹豫什么。”

“我也不是犹豫,他这不是刚回来么。而且这次他做的这事,确实欠教训,要是只带个宋怀信回来,这事就这么过去了,还立即立太子,我怕他得意忘形。”

“那你就好好和他谈,把道理教给他。再说他这次事出有因,你好好问问,李家到底和他说什么了,再把文君是个什么样的人告诉他,他不是糊涂孩子,话说清楚就好了。”

皇上却没那么乐观,越不糊涂的孩子,心思越复杂,但太后铁了心把这事交给他,这又确实是他的责任,只得答应下来,“听您的,那我先回去了,文君的遗书,也该找出来,给琰儿看看。”

从太后这里出去,皇上没叫惊动东偏殿的刘琰和许京华,也没坐辇,自己一路走回乾元殿,然后一个人用了晚膳,没有再出去,也没有召幸嫔妃。

第二日有朝会,议完政事,皇上留下李弋死后,补缺上来的宰相程介,问他:“立储一事,卿有何见解?”

程介进士出身,对这种问题理应只有一个答案,但他从今上在东宫时,就是东宫臣属,知道皇上这么问,定然另有缘故。

“陛下可是有什么顾虑?”

皇上手指轻轻敲击宝座扶手,“高皇帝立国时,吸取前朝教训,虽立储,却不令储君与闻政事,只以饱学之士为师,教导太子读书,以免祸起萧墙。”

但这样一来,太子不闻政事,也就没法锻炼成长,等到继位后现学,闹笑话还是小事,如僖宗皇帝那般异想天开、朝令夕改的,真不只他一个,只是到他那里,国家已然经不起折腾,才酿成大乱而已。

“先帝一直觉得,他继位后被士族辖制,耗了许多功夫才挣扎出来,便是因为做太子时什么有用的都没学到,因此在我年纪稍长以后,便将我带在身边,让我多听多看。后来李式作乱,他又担心自己有个什么万一,无人辅佐于我,亲自选了东宫僚属,卿就是那时到朕身边的吧?”

“是。”

说到这里,程介就明白皇上顾虑的是什么了。太子参预政事,东宫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僚属,围绕东宫很快就会形成一股势力,与皇权隐隐抗衡,天子与储君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微妙起来。

先帝在时,皇上与先帝就有不少矛盾,若非太后从中斡旋化解,说不准真要酿成祸患。

程介略一停顿,接着说:“陛下深思远虑,此事干系重大,须得从长计议,不若召集中枢……”

他没说完,皇上就摆手:“这事怎么好大张旗鼓地商议,哼,有些人巴不得我们父子失和呢!”

程介当然不愿皇上太子父子失和,但更不想被未来的储君记恨,只能取个折中之法。

“若以臣愚见,储君不闻政事,弊端不可谓不小,但储君过多参预政事,未免令臣民疑惑,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若只让储君与闻政事,就像陛下少年时那样,多听听多看看。”别伸手管。

“我也想过,但治国理政只看看听听,不过是走马观花,总得有个人将其中道理一一说给太子听。”

皇上这意思,难道是选中了他?程介心中一紧,他刚登上相位,还没大展拳脚,可不愿担上这种干系,情急之时,程介脑中灵光一现,微笑禀道:“陛下不是已经请回来一位合适人选么?”

“你说宋怀信?他倒是合适,但他还不想入朝为官。”

“不为官不是正好么?”

皇上想了想,转头吩咐内侍:“宣齐王进宫,让他接上宋怀信。”

内侍应声而去,皇上让程介去忙,自己在殿内踱了几圈,有内侍来报:“贵妃娘娘打发人来问,陛下午膳想不想吃冷淘面,娘娘想亲自下厨。”

“让他们自己吃吧。”皇上随口答应一声,又想起来吩咐,“午膳就准备冷淘,朕要留齐王和宋先生用膳。”

齐王和宋怀信到得宫中,正好赶上午膳时分,皇上先同他们一起用过膳,说了几句闲话,齐王就很有眼色地告退,说要去见太后。

“你先别忙着走,上次不是说想看我收藏的《洛神赋图》么?现在就挂在东偏殿书房里。”

齐王立刻精神抖擞:“谢皇兄,臣弟就不客气了!”

等他走了,皇上只留两个亲信内侍服侍,终于和宋怀信说起正题。

“我听刘琰说,他最初假冒贺家子弟,还同先生请教过学问,之后又一路同行,先生觉得,此子可堪造就?”

宋怀信知道皇上必然是有事问他,不然不至于只隔一天,就又把他叫进宫来,但他怎么也没想到是和刘琰、或者说立储有关。

“殿下龙章凤姿,深肖陛下。”老先生摸不准皇上什么意图,就只夸了一句。

“是么?”皇上笑了笑,“那是先生没见过先帝。”

这话没法接,宋怀信只陪笑。

皇上自己接着说:“其实先帝晚年,曾打算立他为太孙的,朕之所以一直拖延立储,也并非是对他有甚不满,主要还是因新法而有所顾忌。”

宋怀信号称隐居守孝,却不可能不关心朝中局势和新法推行的情况,所以皇上一说,他就知道顾忌的到底是谁,不过,“陛下宽心,草民同殿下不止一次谈及新法,殿下深知新法利国利民,也清楚谁才是国之蛀虫。”

“你不知道,这里面还有些隐情。”皇上叹一口气,将闵烈皇后自尽的真相,告诉了宋怀信,“闵烈皇后不欲世人知道是她告发父兄,所以发丧时,宫中只说产后疾发而亡,服侍闵烈皇后的婢女,原是李家带来的,也自尽殉主,后来李家有些人,就怀疑是我们逼死了闵烈皇后。”

李家要是从这一点来离间皇上和刘琰父子,就容易得多了。

宋怀信皱眉问:“殿下可知此事?”

“尚且不知,朕正打算告诉他。不过在此之前,朕得先选一位信得过、又有经世济民之能的人,来教导辅佐他。”

宋怀信心中一跳,装傻问:“殿下不是有贺侍讲教导么?”

“贺显望学识渊博,做皇子老师足矣,辅佐东宫,却还欠缺一二。”皇上也不和他绕弯子,直接说,“哪如先生你既有学识、又通实务,更知民生、懂吏治、深谙士族作风,朕想把储君交到先生手里,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宋怀信慌忙起身下拜:“草民才疏学浅、愧不敢当,况且草民仍在孝期……”

“孝期也可以夺情,何况先生已在山中守过三年孝,足称孝子了。”皇上心意已决,不给宋怀信推脱机会,“先生放心,其他如詹事府等杂事,朕会另安排人料理,只给先生加个太子太傅衔,以后太子与闻政事,有甚疑惑不解,都由先生教导,如何?”

皇上这根本就不是商量的语气,宋怀信不敢再推脱,只说:“圣上有命,草民愿竭尽所能侍奉太子,可是草民刚收下宜阳郡主为弟子……”

皇上示意内侍扶宋怀信起来,“不妨碍。说到京华,朕正好想问问宋先生,一路行来,你瞧着,他们二人之间,可有情愫?”

宋怀信刚站起身,听见这话,胡子一翘,忍不住瞟了瞟上座的天子。

皇上就笑了,“先生收下京华为弟子,想必也有所期望吧?”

“陛下见笑,草民老眼昏花,瞧着殿下与郡主,目下只有兄妹之谊。”

“那依先生之见,选京华做太子妃合不合适?”

当然合适了!宋怀信听着皇上好像也乐见其成,就说了心里话,“草民愚见,郡主是最合适的人选。”

生于贫寒,则知道生民多苦、物力维艰,又难得性情爽朗、心胸开阔,没有小家子气,敢开口劝谏,只要假以时日、好好教导,必成一代贤后。

“朕也觉得京华不错,聪明机灵,和刘琰能说得来,有这一番同行,情谊更加深厚,只有一点……”

宋怀信还以为是说许京华不识字,忙说:“郡主还有三年孝期,足够草民教她读书识字。”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