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头疼,还是现代社会好,信息发达,什么决定之类的事情很快就能收到反馈信息。这当然也不是她头一回感叹现代生活的便利了,还是希望这回禁令起到效果吧。
作者有话要说:清朝入关之后,下令“男子剃发、女子放足”,但最终汉族男子剃发易服,女子却没有放弃缠足,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入关初期满人对女子缠足之事深恶痛绝,先有孝庄太后下懿旨“缠足入后宫者斩”,后又有顺治、康熙下令禁止缠足,但民间缠足之风并没有禁止,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等乾隆上位之后,多次(划重点“多次”)下令禁止缠足,但还没有制止缠足之风,只是对旗人女子起到约束作用。等到清后期,甚至连旗人女子也多有裹足者,直到民国这一封建糟粕才结束,但落后地区仍有残留。不知小天使们有没有庆幸生活在当今啊?
第107章
初春到来, 因选秀临近,傅莹只能暂时将改建长春仙馆之事搁置在一旁, 把心思移到选秀上面来。
对于选秀, 傅莹难免矛盾重重,虽然理性告诉她,这种事情是不能避免的, 弘历再喜欢自己也不能废了祖制。但毕竟算是给丈夫挑小老婆, 她一个有着现代思想的女性能高兴才怪呢。
矛盾之余,她暗中偷偷观察看弘历这几日的表现, 见他一如往常,并没有因此或喜或忧, 甚至连提都不提,和当年他迎娶侧福晋塔尔玛的表现差不多。
总之,她感觉选秀于他而言,就像完成任务一般, 即便这回主动权在他自己手里,他也没为此高兴多少。
他不怎么高兴, 傅莹就有些窃喜了。
提到塔尔玛, 傅莹想若她嫁得不是弘历,她真心有些同情她。
弘历对她别说和自己比了, 就是和苏采薇这些人比,也强不了多少,只不过是占了名分上的优势,物质待遇不错而已。
傅莹自私地想, 如果新选来的这些秀女们,也像塔尔玛那般,在后宫不声不响,那选多少次秀都无所谓。虽然这对别的女子来说不公平,可她还没“圣母”到那种同情丈夫别的女人的地步。
弘历对此反应平静,反倒是崇庆太后很是在意选秀之事,常常和傅莹提起,说是皇帝后宫人少,添些新人才好。
对比雍正的后宫,傅莹觉得现在弘历的嫔妃其实也不算少了,大约因为弘历的孩子少,所以崇庆太后才觉得后宫嫔妃少吧。
关于傅莹本人选秀的经历,因对于原主来说是极重要的事,所以印象很是深刻。只不过这回傅莹从一个“面试者”,转变成了“面试官”。
说是“面试官”,傅莹清楚自己可没有决定的权力,给哪位秀女“留牌子”,最后还得弘历还有崇庆太后做决定。至于哪些秀女参选,那是户部的事情,整个选秀的事宜,则由内务府操持,反正傅莹这个皇后能做的,也不是特别多。
在选秀前几日,傅莹就已经提前跟着弘历还有崇庆太后从圆明园回到了紫禁城。
长春宫里一切如旧,同她刚离去时没有什么区别,但这次回来,她想起选秀,总是不由自主地郁闷起来。
傅莹这种情绪的不对劲,即便她掩饰地再怎么好,终于还是被弘历觉察出来了,他以为她只是因近日操劳太过,所以才会这般。
自以为很了解妻子之余,弘历来到长春宫之后就忍不住劝她,要她不要在修建之事上费心力,毕竟那不是她应做之事。
傅莹听了他这番劝慰,又是欣慰又是无奈,欣慰的是他到底还是很在意自己,情绪细微的变化他都能看出来,无奈的是,他终究还是不能理解自己心中所想。
估计是自己贤惠“装”得太好,弘历绝对不会往“嫉妒”方面想。可为了自己更好的在这宫里“立足”,这贤惠她还真的不得不继续“装”下去。
选秀那日,傅莹身着吉服,带着皇后的九口凤钿同弘历还有崇庆太后一起来到殿中看视秀女。
那些八旗少女年龄最大不过十六岁,在傅莹看来都有些稚气未脱的样子。
都说男子喜欢比自己年纪小许多的女子,可她也没见比弘历小七岁的塔尔玛有多受宠,可见至少现在在弘历这里,年轻好像并不是太大的优势。
秀女们都是六个一组来到弘历面前的,因隔着一段距离,这些秀女的眉眼细微之处并不是看得特别清楚。
弘历一开始还认真对待,后来大约是看得多了,也就乏了,只是坐在那里听着太监们念着这些秀女们的名字还有家世,走马观花一般,看了一拨又一拨。
崇庆太后却依然兴致不减,听到哪位秀女出身好,看着样子不差,便和儿子还有儿媳说出来。
弘历对母亲的意见倒是很在意,听着母亲对哪位秀女印象不错,便留了牌子。
傅莹压根儿做不了这两位的主,充其量就是一个陪客,但见弘历对自己母亲言听计从的样子,心里连连否定,想这样的男子在现代应该就算是“妈宝男”了吧。
当然,崇庆太后这样的婆婆放在现代,也绝对不是什么难相处的婆婆,故而就算弘历对母亲“言听计从”,傅莹也不是很介意。可选嫔妃这事儿,傅莹打心里还是希望弘历能有一些自己的主见。
傅莹看着那些如鲜花般的少女们,想起原主当时选秀的经历。那时的原主在这些秀女当中,家世和模样都是一流的,原主很有信心自己能入选,但是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她会被指给皇帝的儿子。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傅莹看着这些少女,猜测她们也像当时原主一般,虽然未必有原主那般自信,但渴望被选中的心思一点儿都不比原主少。
更何况,眼前这位青年皇帝模样极俊,这些少女看着不心动才怪。想到这里,傅莹又是不安。
但“留牌子”的毕竟是少数,满、蒙、汉总共二十四旗近千人,能选中的不过寥寥,而且就算被留了牌子,也未必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嫔妃,故而傅莹听得最多的就是“撂牌子,赐花”这几个字。
选秀每日只看两个旗,花了十天多的时间方才将所有的少女看完。
弘历回养心殿之后,让人将选中的少女名单抄送给自己,并顺便让傅莹过过目。
傅莹拿着这份名单,看着这十几个少女名字还有她们对应的家世,心想他这莫不是都打算纳入后宫?
想他父亲雍正在位时,宫中嫔妃不过十几人,他登基头一回选秀,选的秀女人数就可比自己爹的后妃人数,这不是“好色”又是什么?
傅莹有些生气,忍不住揶揄弘历道:“皇上,这一下子十几人进宫,怕是宫里吃不消啊。”
当然,她话外的意思是他“吃不消”。
弘历心里另有安排,没听出傅莹打趣的意思,只是摇头道:“谁说她们都要进宫了?”
傅莹顿时愣住,没听明白他的话。
弘历习惯性把自己双手搭在她的肩膀上,解释道:“毕竟还是国丧期,选新人入宫有不孝之嫌。再者,贵为六宫之首的你,最近都在忙着替朕修建长春仙馆。为了避免大清的皇后太过操劳而凤体有违,朕就不打算让她们进宫,不然你这个皇后又得□□新人,太麻烦了。”
听弘历不打算让这些秀女进宫,傅莹顿时如释重负,自然也不生气了,听着他言语有趣,更是忍不住一乐。可一想不对,好不容易选出的秀女,不进宫干嘛?
困惑之余,傅莹问道:“皇上不让她们进宫,难不成要放在宫外吗?皇帝可不兴养外室的。”
弘历听罢,放下胳膊诧异道:“你说什么“外室”呢?她们不入宫,可以指给年龄适当的皇亲当嫡、侧福晋,或者是侍妾。”
听弘历这番解释,傅莹暗骂自己糊涂,想自己不就是这么选秀嫁过来的吗?可又一想,这些秀女多是崇庆太后选的,若弘历把她们都指给皇亲国戚,他母亲那里只怕不好交代。
忧虑之余,她问道:“若是这些新选出来的秀女无一人入宫,怕是太后不乐意。”
弘历自认为自己的母亲并非不通情达理之人,更何况以后亦有选秀,不愁后宫没有人进入。
于是回道:“额娘那里,我自有交代,额娘必然是能理解我的用心的。”
傅莹想弘历一向对母亲言听计从,若是崇庆太后执意让秀女进宫当嫔妃,只怕他最后也不得不向母亲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