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桥(21)

不过此时此刻,这番慷慨期许,似乎有些与周边气氛格格不入。

因此顾岳微微涨红了脸,嗫嚅着不知如何回应。

何思慎转而又道:“你以前没干过农话,习惯吗?”

顾岳:“还好,长庚表哥很照顾我。”想一想又加上一句:“我也没拉多少后腿。”

顾岳这句话里隐约的骄傲,让何思慎又笑了起来:“这还只是半天,等到整个农忙季过去了,你再说这句话吧。”

此时已陆续有人出工,顾岳赶紧起身回去。

下午村中稍大一些的孩子都挎着篮子跟到了收割过的田地里,捡拾稻穗,这些零散稻穗向来是归捡拾者所有;村中成年女眷也被分成伍,由各自伍长带领,或者在演武场上翻晒稻谷,或者在田埂边将打过的稻草捆扎起来,再将稻草一束束撒开,层层叠压成伞状,竖立在田埂上,最上面再平整地覆盖上一扎稻草束,遮挡雨水。

即使日已西斜,下午的阳光还是比上午要猛烈许多,干了将将一个时辰,便要停下来到柳荫下喝点凉茶水歇息片刻,然后再下田。各家女眷要回去准备晚饭,顺便各挑了一担谷粒回去趁着太阳大时晾晒。顾岳震惊地看到,其中好几个女眷,那一担稻谷的分量,绝不比一般男丁少。李长庚顺着他的视线探头看一看,给他指认那是谁家婶子、那是谁家表姑等等,又解释道:“她们几个要是出来帮工,向来是和男丁一样记工的。”

各家田地与男丁多少不一,每到农忙季节,几乎每户人家都得请帮工,外村请来的包食宿给工钱即可,同村的、尤其是至亲家里来帮忙,却不好这样算,因此历年都是记工,譬如说这一户替主人家出了三十个工,到他家收割时,主人家便要还三十个工,自家人不够,到外村请帮工也得还上这三十个工。

顾韶韩家田地多男丁少,因此每年都得请好些帮工。

太阳落山,夜色渐起时,这边才陆续收工。这一次挑回去的稻谷要等到明天早上太阳出来后才能晾晒,这都是女眷的活了。

累了一天的各家男丁,挑了稻谷回来之后,不想再走到河边去,都在石墙大门外的池塘里边冲澡,洗洗一身疲惫,回家才有胃口吃饭。

这一晚顾岳倒头便睡,第二天凌晨醒来时,居然觉得身上骨节有几分酸痛。

大姑姑一看他的动作就笑了:“累着了吧?以前没做过农活,又是赶在这时节下田,和你们小时候刚开始站桩那会儿怕也差不多,肯定累得很。累了就撑一撑,撑过去了,习惯就好了。”

顾岳有些窘,低头洗漱,不肯应声。

这一日顾岳咬紧牙撑到最后,几乎是爬到床上去的,不过次日凌晨起来时,似乎身上不像昨天那样酸痛了。

顾韶韩家里的田多,全村男丁再加上十个外村帮工一齐上阵,总算赶在三天里全部收割完,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明天一早便要立刻去收另外五家的稻谷。

晾晒过的稻谷,暂时收在演武场边上的谷仓里,等到田里稻谷全部收割完之后再筛选秕谷、另行归仓。

李家桥的稻谷收了一半时,周围村子的收割季也开始了,十个外村帮工得回去收自己家的稻谷,人手变得更紧张,顾岳刚刚适应了前几天的劳累,立刻又加重了每天的活计,不要说他,便是已经做惯重活的李长庚,晚上回来也累得筋疲力尽了。

还剩下十来亩田没收时,六丙瞎子传话出来说要变天了,全村人能拿镰刀的立刻全上了阵,一个上午便收割脱粒挑了回来,赶着中午大太阳晾晒,午后眼看着山那边阴云翻卷过来时,已经晾晒得差不多了,正好归仓。

黑云密布,霎时暴雨倾盆而下,凉意袭人,正好让大家好生歇个午觉。

午睡起来,雨势虽然小了一些,但是晴热太久,这场雨眼看着一时半会是停不下来的。

顾岳便又到李家祠堂去找何思慎聊天。

从大姑姑家到李家祠堂,房舍辗转连接,并不会淋雨。何思慎仍旧坐在正堂大门外的屋廊下乘凉,见他过来,点点蒲扇示意他坐下,微笑道:“这几天累着了吧?今天倒是可以好好歇一歇。明天又要开始忙了。”

顾岳诧异地道:“稻谷不是已经都归仓了吗?”

何思慎用蒲扇敲敲他的头:“要忙的活还多着呢。”

顾岳很快便知道何思慎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暴雨刚停不久,大姑父便扛着家里的龙骨水车去了河边,顺便将顾岳和李长庚都叫了过去。大堂哥和二堂哥也各扛了一架龙骨水车跟着大伯出来。三架水车隔了一段距离,架在大伯家田边的河岸上,那儿先前便立着三个四面透风的棚子,两根立柱之间还横着一根手臂粗的木棍,水车就架在这棚子下面,正方便车水人伏在横棍上踩踏。

雨后暴涨的河水,轻易便车了上来,漫灌入稻田里。这几天已被烈日晒得干裂的泥土,先被雨水浇灌,又被河水漫灌,眼看着便积上水来。

李长庚和顾岳踩一架水车,边踩边聊天:“咱们这边要种晚稻,一收了早稻,顶多晒个三四天的田,就得赶紧灌田犁田育秧。嘿,七月八月,晒死蚂蝗,晒几天田,插秧时蚂蝗还真少得多。今天这场雨赶巧了,咱们车水省力不少。听说广东那边有种三季稻的,你见过没有啊?那可比咱们这边还辛苦!”

顾岳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着。

车水算是这几天少有的轻省活计了,既便如此,因着要赶时间抢水,脚下不可慢,也不算轻松。车到月亮上来,靠河的田地里,水总算都积了一掌深,大家收工后还要将水车扛回去,以免被人偷走。李长庚很自豪地向顾岳夸耀,别的村里,得两个人才能抬得动一架龙骨水车,他们村里好些人却能够一肩扛,方便得多。

顾岳无语。他总以为,习武是为强身健体、保家卫国,李长庚的这番夸耀,真是让他不知如何应对。

第15章 七月流火(五)

五、

第二天清早,大姑父带着李长庚到自家田里去车水灌田,顾岳则跟着顾韶韩那边的十几个男丁去清江河支流对岸的山脚下那片山坡地收黄豆。那边路远,送饭不便,因此得早早吃了饭再过去,顾家伯娘在鸡叫头遍时便起来做饭――李家桥就只有顾韶韩家种了黄豆,没法和别人家换工,因此这一回请村里人帮工就得管饭,再送点豆子才行。

吃过饭,每人带了三竹筒的清水上工,同行的还有顾岳的大侄儿顾向虞――这是取的南宋儒将虞允文之姓。顾向虞牵了两条农家常见的黄狗,顾韶韩和大堂哥、二堂哥则各背了一条□□,看那三条枪都被摩挲得光滑锃亮,显然不是个摆设。

顾岳震惊地看着这一幕。

这几天和顾岳已经比较熟的顾望岳解释道:“枪和狗都是防土匪的。咱们村养了三十几条狗,买了十八条枪,咱们顾姓枪法好的人多,买了十二条,李姓买了六条。你大伯家里就有三条枪。因为枪多,土匪寻常不敢来村子里抢钱抢粮。不过要是走得远了,太靠近大明山了,还是得带着枪带着狗,干活时更不能不放岗哨。”

顾岳:“大明山上的土匪,不是已经被招安了吗?”

顾望岳:“张斗魁那伙是招安了,可还有到处流窜的毛匪啊!再说了,张斗魁的地盘空了出来,

要不了多久又会被别的土匪占去。带枪带狗,有备无患,总好过被绑票了再去想办法筹赎金或者是救人要好得多。”

顾韶韩这时试好了枪,走过来拍拍顾岳的肩膀:“听说你枪法不错。到时有事,我和你学韩叔要是腾不出手来,你得顶上去。来,先试试这几条枪。”

顾岳将三条枪都试了一试,当然,子弹挺贵的,不能真的开枪,不过三条枪都是顾岳常用的汉阳造,准星也还好,顾岳试着上膛瞄准了两回,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将枪还给顾韶韩和两位堂哥时,顾岳忽而明白了,为什么那么一大片山坡地,却只有大伯家里敢在那边种黄豆――明白之后,心里头不免有些沉重。

小清江上游,一处河道狭窄的地方,用木板架了座不容两人并行的窄桥。过桥之后,穿过秋收后空荡荡的田野,大约走半个时辰,才能到那片豆子地。顾向虞牵着狗爬到山坡顶上最高处放哨,其他人则立刻开始干活。

上一篇:回看浮生如玉下一篇:只要你乖呀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