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宝珠赚了很多银两,她的徐宝记遍布秦国,但王大婶还是改不了她一文铜钱掰成两半用的习惯。渝京处处都要银两,她早就学会了忍痛着面不改色地拿出几年前从未想过的银锭子付给掌柜的。
可一听宝珠这话,她习惯性就是考虑到换个地方定然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让她绞尽脑汁地想着现住的宅子有什么好处。
“当初选了东阳街不正是因为靠着祝大人么?”
正值金秋的午后,日头暖洋洋的,两人走在南和街上往原定的望月阁而去。宝珠听见婶婶这样说,才嗯了一声,似乎犹豫了一会,“那就不搬了,明日让人在侧头开个小门。”
王大婶也觉得可行。她抚着宝珠的手拍了拍,她的宝珠不仅漂亮贤惠,口齿伶俐,除去生意上是一把好手外,还不会忘了她们这些往日的老人。
人都说大多数人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但宝珠总是会在大多数情况下听取她的意思,每月都不落下地往徐家村寄了信过去。
她不仅自个成了富甲一方的东家,徐家村却也是沂水城最富裕的山村——徐家村家家户户都种了土豆,宝珠买下徐家村附近的十里沃田,通通承给徐家村种这些。
现今徐家村哪个不提起宝珠就赞不绝口的?以往的担心和微微质疑,都烟消云散了。
眼前就是望月阁,王大婶停止了回想,深吸一口气带着宝珠进去,上了二楼雅间,临江而坐。
先前提到的祝大人席坐在宝珠的对面,他才弱冠过去不久,却已经是光禄寺少卿。尽管有着身文国公的父亲荫庇,自己却也是五年前的春闱探花。
他性格儒雅温善,长得也谦谦君子颇受姑娘们喜爱。见宝珠来了,先给王大婶倒了茶,与她解释:“这是蜜茶,加了果蜜,吃了却不腻口,伯母可多尝尝。”
然后才转头看向取下面纱的宝珠,垂眸一刻眼睛里闪过惊艳和欣赏,他摩挲着背壁晃了晃,同样替她倒了一杯蜜茶。
宝珠接过来,和他柔和一笑,“感谢祝大人替我引见寺卿大人。”
他也回她一笑,和她解释:“寺卿大人顾家,总要在府上陪妻女用了午膳才会出门,因此可能会晚些。”
宝珠当然不会在意这些。祝大人隐晦地与她提示寺卿齐大人的性情,她一一接下,抬眸冲他弯弯眼睛,“正巧了,可以赏赏这渝江美景。”
她不提起商行的一概事件时,总是这样温软纯真的。祝恒啜饮了一口茶,这果茶清甜,一路滑过他的喉咙往下,回甘到了心尖。
齐大人还是很给祝恒面子的,不过半刻钟就匆匆赶来,他行动风风火火,开头招呼也是豪放大声的一句恒弟,见了宝珠才敛起笑点点头。
宝珠很欣赏他的做派,这样的时代很少会有男人忠贞不二地爱妻子,在外与其他姑娘并不过分亲切的样子。
于是严肃神色,压低了音色显得淡然:“齐大人能来,小女万分荣幸。”
她通过祝恒与齐大人见面,是问他皇商大选的问题。倒不会想着通过见他一面贿赂什么的走后门上台,尽管她确实是走了后门才能见到齐大人。
光禄寺掌管皇宫食膳,两年一度的皇商大选就由齐大人参与主持,主管食材采购商行的择选。
比起三年前,她失去了提前知晓剧情的金手指,尽管三年前她也并不怎么求助系统。所以皇商大选的规则,她初初来这渝京,必须要知晓清楚。
这些当然可以问祝恒,但宝珠私心想要在齐大人面前刷个存在感,以此加重大选的筹码。
齐大人丝毫没有为官的做作清高,大概是因为有祝恒的保荐,他对宝珠的疑问知无不答,甚至隐晦地提示了她一些往年常在皇商位置的竞争对手,语气间开阔大气。
宝珠于是和他详细介绍了徐宝记。
徐宝记三年前从新发现的物种土豆开始做起,后来发展为食宿一体的酒楼。之所以能在一众酒楼商行间脱颖而出,一是有土豆给百姓带来的归宿感和新鲜感,二是她利用几个世界的经历,在符合这个时代的条件下每月推出一样新品种小吃,在留住旧顾客的同时吸引新顾客。
当然为了壮大徐宝记,不可能仅仅这些就能做到,李庚的参与让徐宝记的名声从一开始就传到了渝京。加上些神秘色彩和后世世界特有的营销手段,徐宝记在短短三年就扩大到整个秦国。
她这次竞选皇商,是对皇宫土豆食材的输入。与齐大人主要介绍她们作为创始商家,不仅拥有其他后起的商行没有的“先入为主”,更何况因为派了经验丰富的农伯钻研,就算是土豆本豆,也比起其他不得其法的种植者种出来的土豆要个大味甘,口感好上许多。
齐大人听了连连点头,他虽则表面上看上去不拘小节,但能坐上光禄寺寺卿这个位置,不能说心细如发,胆大心细也是可以形容的。
一场愉快的问谈在一杯敬茶后结束,齐大人匆匆回府看他一刻不见如隔三秋的刚出生的小女儿,雅间很快剩下她和王大婶,以及祝恒了。
在这场谈话中,祝恒除去一开始的介绍外,都是听宝珠与齐大人侃侃而谈。她大概不知道,不提及她的商行时,她是个让人恨不得放在手心里捧着的小姑娘,一旦正经了,意气风发自信的模样,同样让人看了痴迷仰慕。
宝珠拿起面纱正要覆上,见他低头不知在想什么,于是伸手在他面前挥了挥,“祝大人?”
她手上的面纱带着淡淡的栀子冷香,漫进他的口鼻,令人神清气爽。他不由自主深吸了一口气,抬头轻轻笑道:“过两日就是肖丞相的五十大寿了,徐宝记与丞相夫人接洽好了吗?”
宝珠眼睛微亮了一下,“差不多了,大寿上会有徐宝记的两样菜式。”
三人离座,祝恒走在前头为她们打开帘子,闻言笑道:“如此,半月后的大选,徐宝记也有了更大的把握。”
王大婶在宝珠后面,出雅间时慈眉善目看了一眼祝恒,看似是在表示感谢,但心里头想了什么,也只有王大婶一人知晓了。
大概是这会同了祝恒一块回府,他先送她们回了徐府,门口等着的小厮们派人去告知自己少爷公子时,他们倒没有肆无忌惮地围上来。
宝珠进了府门与他点头,弯着月牙儿般的眸眼再次道谢。门还未关上,里头的小丫鬟小跑了过来,站在宝珠身边微微躬了一个腰。
声音不大不小,“姑娘,明亦公子来信了。”
这句话传进祝恒耳里,让他微微淡下笑意。
作者有话要说:
好险,徐明亦没有落下这一章……
第72章 明镜亦非台*14
徐明亦在准备一月后的秋试,如若考得好,明年就能参加春闱考进士了。
他的信里头倒是杂事占了大半篇幅,尽是隔壁的秀才如何读书读昏了头,半夜竟然梦游去了官府的一些杂事。或是说昨日吃了水晶包,里头的馅放多了盐,今日穿的襟袍被小猫抓破了等等。
宝珠一一念给王大婶听,声音清甜如珠落玉盘,因为念到了好笑的地方,她和婶婶对视一眼,不约而同掩面而笑。
明亦考科举并不是在桓国,盖因徐明亦才华过于出众。原本宝珠总以为他其实并不擅长读书——往日他那副呆讷的模样,哪有点机灵劲呢?
后来在余镇考秀才是一举成名,竟然取得案首,还受了沂水城知府大人的宣见。
对于明亦来说,太出众并不是好事。引人注目了自然就容易被人调查,宝珠曾送走报喜的小童后问他:“明亦想考取状元吗?”
明亦那个时候开始蹿个儿,她努力抬头才能看见他的眼睛。对上他低下来的脸,明亦才点点头。
桓国是不能再考的,就算考官同袍不认得他,具有血缘关系的桓與怎么会没有怀疑呢?索性因为李庚的原因,她的徐宝记现是在秦国扎根,明亦改了户籍在这里考试肯定要方便许多。
宝珠慢慢研磨给他回信。她不太会写这里的字,都是明亦曾亲手教她的。因此两人字迹颇相似了,她看着开心,顽皮地在信笺上花了只猫爪子彰显不同。
明亦秋试是在当时他们进了秦地最靠近桓的册府台开始的,当时她们在那里住了近两年,为图方便,就为明亦伪造了当地的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