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太子没得办法,这事别人代替不了,只得自力更生。
太子妃宣布怀上第四胎时,永乐帝终于亲征回来了,凯旋而归,皇长孙朱瞻基也跟着一起回京,留下三皇子赵王朱高燧守住北平。
与此同时,北平天寿山的皇陵也已经修建完毕,仁孝皇后的梓宫可以下葬,入土为安了。
这一次,汉王似乎开了窍,他不再留恋京城的权柄,跪地苦求永乐帝,毛遂自荐,要担任护送母亲孝慈皇后梓宫北上天寿山安葬之职。
其实永乐帝本想要皇太孙亲自护送梓宫北上的,这是一笔无形的政治资本,在孝道上加分。
但是,永乐帝看着二儿子汉王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伤心欲绝,丧母之痛和丧祖母之痛不一样的。
汉王比太子哭得声音更大,更伤心,嗓子都要嚎哑了,最后干脆晕倒在母亲梓宫前,情真意切。
永乐帝毕竟是个父亲,看着哭晕过去的儿子,他心软了,心想汉王定是改了过去的性子,慢慢回转,不再总是中伤东宫了。
永乐帝决定给二儿子一个机会,当爹要一碗水端平,既然封了东宫朱瞻基为皇太孙,那么护送仁孝皇后北上下葬的重任就要交给汉王。
汉王动身之前的前夜,永乐帝在柔仪殿用小楷抄写《般若波罗蜜心经》: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落款是“永乐十一年夫棣为亡妻仁孝皇后抄心经一卷”。
永乐帝一共抄了两份。
明天,汉王朱高煦就要把停在这里六年的仁孝皇后的梓宫送到北平天寿山安葬了。
永乐皇帝朱棣在殿里抄了两卷《心经》,然后他将怀里一把仁孝皇后用过的梳子拿出来,细密的梳齿留住了皇后几根头发,他一直带在身边。
永乐皇帝小心翼翼把一根根缠绕在梳齿上的头发绕出来,整理成一小束,然后剪断了自己的一缕头发,和亡妻的头发编织在一起,分为两束,分别卷进两张《心经》中。
之后,用金线将书札捆好,像是给里头交织的头发盖上第二层棉被,小心翼翼的呵护着。
书案上有两个双胞胎似的,金光灿灿,出自同一个模子,同一个工匠之手的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永乐皇帝打开底座,将两份金线缠束的书札分别塞进佛像的空心里,盖上底座。
仁孝皇后的梓宫下葬天寿山,从此以后,只有这两尊佛像里藏着的一缕头发陪着永乐皇帝度过余生了。
永乐帝守着亡妻的梓宫,枯坐一整晚,都不曾合眼。
早上,汉王迎仁孝皇后梓宫出宫,太子,皇太孙皆一路哭送到城外的龙江驿渡口,目送梓宫抬到船上。
奉天殿,一夜鬓发苍白的永乐帝把礼部尚书叫来,吩咐道:“朕百年之后,与仁孝皇后合葬天寿山皇陵,此陵就取名为长陵。”
长陵,长相思之意也。
长相思,摧心肝!
第235章 眼镜妹
随着仁孝皇后在柔仪殿的梓宫移到北平天寿山安葬,迁都北平之事再次由永乐帝提出来。
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疏通一大半了。
通过长达两年多的亲征鞑靼,以攻为守,北方边关的国防也加强了。
亲征的时候,北平就是永乐帝的大本营,已经有工部的官员测绘土地,画出了新都城和新皇宫的图纸,做好了初期的选址的工作。
我老婆葬在北平天寿山,将来我也会葬在那里。
……总而言之,肉都下到锅里给你炖了,你还敢不付钱,拍拍屁股走人吗?
永乐帝如此铁腕,群臣不同意也得同意,于是乎,在强悍的高祖皇帝时代都没有实现的迁都的愿望,在永乐帝手中实现了。
永乐帝为了表示出迁都的决心,下令后年,也就是永乐十三年会试地点在北平,各地举子都要去北上考试。
听到这个决定,群臣简直无语了。
礼部尚书说道:“北平连贡院都没有,各地举人在何处考试?还有会试考完发榜,还有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之后出榜单。考场在北方,皇上在南方,难道要举人们在考棚里考三天,又匆匆南下,千里迢迢来京城参加殿试?”
作为一代雄主,这些困难在永乐帝眼里都不是事儿,说道:“前元在北平留有现成的官衙,朕看前元礼部衙门的就不错,一应房屋楼舍都是齐全的,就要工部去加急改造一番,会试肯定能如期举行。至于之后的殿试嘛……”
永乐帝沉吟片刻,“朕明年还要去亲征,顺便去看新都城建造的如何,会试在春天举行,朕刚好可以在北平主持殿试。”
想了想,又道:“既然北平已经定为新都城,那就该改名叫做北京。”
永乐帝在北平,不,是北京就藩多年,又是屯田,又是疏通河道搞基建,因战乱和都城南下而日渐的衰弱的燕地为之复兴。
永乐帝在燕地深耕多年,威望颇高,很多当地百姓甚至只知燕王,而不知皇帝。
那里也是他和仁孝皇后一起度过青年和中年的地方,相爱相守,相互扶持,仁孝皇后也是因守护北京城而受伤,毁了原本健康的身体。
无论处于军事、政治,还是南京皇宫因填湖造地逐年地陷,宫殿地基不稳,频频出现塌陷,渐渐不能住人的原因,永乐帝对北京这块地的浓厚私人感情也是重要原因。
迁都就像天花板的第二只靴子,终于实锤了,有人觉得沮丧,不想离开江南温柔富饶之地,去北方吃风沙。
但有人看到了机会和商机。
比如两年之后的会试,中华大地,路程遥远,很多举人都是秋闱得中,取得会试资格后,就立刻赶到京城参加明年春天的会试,如果距离京城近还好,走了个十天半个月就到,倘若是云南,四川,广东这种偏远地区的举人,就必须立刻启程,所以有“上京赶考”之说,旅程紧,得赶啊。
如果是往年落榜的举人,为了专心准备下一次大明国家公务员入职资格考试,或者省点路费,就干脆就留在京城读书复习,准备三年后再战。
现在会试地点改在新都北京,这些举人早早到了北京备考,要不要租房子?要不要吃饭?要不要搞娱乐活动?
自古以来学区房都是最抢手的呀。
就在一些人惆怅迁都时,另一些人已经抓住商机,最先搬到了北京买地买房,等着房价飞涨了。
所以,迁都,不仅仅是劳民伤财,迁都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是个庞大的基建工程。
与此同时,大明宝船厂四十艘大海船造好了,郑和太监带领二万六千八百多人登船,这其中包括官员水兵、阴阳师、一百多个大夫、通晓各国语言的翻译、一百四十多个负责记录的书手,还有几十个太监等等。
最大的海船就像三进豪宅,甲板可跑马,还有果园菜圃等等,国人无论去那里都喜欢种菜自给自足。
郑和太监下西洋那天,阿雷并没有去相送。
她在宝船厂书房里,一张张整理着大船各个局部的图纸,她在这里干了两年了,为了精准的画出图纸,她自学算术,胡善围也为她收集了各种算学书籍,在大海航行的海船,有她的一份功劳。
两年的时间飞驰而过,阿雷眨眼从女孩变成了十三岁的豆蔻少女,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算术、绘图,当一根根木头或者轴承铁器通过裁剪、打磨、拼接在一起,就像赋予了新的生命,这让阿雷兴奋不已。
由于长时间专注的伏案工作,甚至挑灯夜战,阿雷的眼睛有些伤着了,看书的时候觉得字迹模糊,头总是不知觉的越伏越低,胡善围发现阿雷眼睛出了问题,连忙勒令她不准晚上看书了,还为她弄了一副西洋的眼镜,用于白天看书时佩戴。
有弧度的玻璃镜片、眼镜架子是海底珍贵的玳瑁磨制而成,轻便舒适,末端穿有小孔,系着两根绳子,绳子挂在耳朵上,或者在脑后系成绳结,以固定架在鼻子上的眼镜。
有了眼镜,阿雷不用低头也能看清楚字迹,颈椎不再疼痛了。
郑和太监下西洋,大概两年才能回来,阿雷一下子成了失业下岗人员。
身为女性,不能登上自己出力建造的大海船去远航。
阿雷也不想让姐姐姐夫为她担惊受怕,只得压抑了内心的渴望。她现在身形雌雄莫辩,还能勉强装作小太监跟着郑和太监忙里往外,等郑和太监两年之后回来,她就已经十五岁了,再怎么女扮男装都掩饰不住的,所以她这次失业,以后根本无法再就业了,等于终身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