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逆袭法则[快穿]+番外(9)

有了身份,再联系实际情况,要猜出其目的,又有何难?

许是被陆珩打开了心防,也许是在陆非离开前试图引导他,纪知年的话比平时多了不少:“晋国倒也是好算计,利用公子烨来作权宜,不过到底短视了些。再有两三月,天寒地冻时,赵陈两国势必再度挥军而来,届时缺衣少食又不耐寒的晋军必然溃不成军,赵陈两国轻易便能入主晋国。”

陆珩唇边挑着浅笑,漫不经心的把玩着深色茶杯,他手指白皙而修长,与茶杯形成分明对比,好看得让人移不开眼睛。

“纪先生,您我今日,就在此刻,在这书肆中,订个赌约可好?”陆珩道。

纪知年道:“请说。”

“若我能保证晋国在半年内不被赵陈铁骑踏破,先生便来晋国一展拳脚,如何?”

纪知年闻言有须臾怔忪,保证晋国在半年内不被赵陈铁骑踏破,现在还有谁敢开口说这样的话?可坐在他面前的少年就轻描淡写的说了出来,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或许是感激陆珩重新激起他的斗志,也或许是陆珩表现出的自信笃然,唤起了他心底的共鸣,他竟是丝毫不觉得他的话狂妄可笑,反而相当期待。

他很想知道,面前神采飞扬的少年能在这乱世里走多远!

也真心希望,少年不要如他般抑郁难平,丧志失己,落得个蹉跎时光的结果。

纪知年肃了神色:“那在下便拭目以待,愿公子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多谢。”

离开书肆前,陆珩把腰间玉佩取下赠给纪知年,并告诉他,凭这块玉佩到晋都镇国将军府,必将被奉为上宾,无人敢怠慢。

纪知年则是回送了陆珩一卷布帛,那是一卷详细描绘了梁国及其周边小国山河分布的布帛,是陆珩目前有需要的东西。

握着被赠送的东西,陆珩唇边噙着的笑意又深了些,也许纪知年会在更早的时间里执行赌约。

陆珩把布帛妥帖收好,朝纪知年拱手道:“纪先生,莫要忘了你我间的赌约。”

纪知年深深地回了陆珩一礼:“自然不会忘。”

纪知年迈着沉痛的双腿,一脚深一脚浅的把陆珩送至门外,目送他离去,直到陆珩的身影完全消失在人群中,才转身重新回到书店。

坐在早就习惯的地方,手里捧着熟悉的竹简,却是过眼不过心,看了好半天,也没记住几个字。

良久,纪知年幽幽叹了口气,把竹简重新放回桌面。

心已乱,怎能安静做事?

第6章 血染山河5

在晋国使团入平阳城前,陆珩便与手下死士扮作梁人踏进了梁国边境,朝梁都赶去。

五国之中,属梁国土地最是肥沃,物产最为丰盛。

即便如此,梁人也多是鸠形鹄面之辈,百十人里,容色有红光者,屈指可数。

然而,好坏都是对比出来的,梁人的面黄肌瘦与晋人的饿殍遍地相比,也算是极好。

数日后,陆珩等人到达梁都城外。

为了方便行事,陆珩决定几人分开先后进城。

在不同的地方落脚,听不同的消息。

陆珩心情复杂的牵着瘦马走在梁都的街面上,梁都的街面喧嚣而热闹,街道两旁林立的店肆客人不断,街面上的行人川流不息,贩夫走卒的吆喝叫卖不绝,还有不知从哪处传来的声乐调和,倒是颇有番乱世繁荣的景象。

如果是梁国,他应该会少费许多功夫。

怎么也想不通,他要寻回的道运不挑强大繁荣的梁国,不择兵强马壮的赵陈,不选易守难攻的后周,却唯独看中了危在旦夕的晋国!

难道是怕他在小世界中过得太悠闲,特意给他增加点难度吗?

四面环敌的晋国无疑是个烂摊子,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守住这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再给它镶金嵌银,让它固若金汤,还要保它百十年荣光。

换句话说,就是要想办法打退赵陈,击败梁国,使后周俯首称臣,叫各小国年年进贡,让晋国成为这中原继周后的天下共主。

面对这样的境况,他能怎么办呢?

就算知道这是个巨坑,也得硬着头皮往里面跳啊!

谁让他有所求呢?

好在强大的梁国也不是块铁板,还是有不少可以活动的地方,比如梁王。

两年前,陆珩随师兄薛统在长春君门下做食客时,曾见过梁王几次。

与历代梁王出众相较,如今的梁王实在算不得好。

他颇爱美色,又喜骄奢。

可他并不自以为是,也不远贤妒能,很能听取朝臣意见。

现在的梁国谋士云集,也与梁王肯让他们大展拳脚脱不开关系。

有了谋士的出谋划策,梁国轻易就能在列国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坐收渔人之利。

如此看来,要想彻底击败梁国,梁国这些试图‘搅风弄雨’的谋士就不能存在,那么分化梁王与谋士间的关系,是势在必行。

陆珩漫不经心的想着,只要梁王不是心如磐石,就有办法让他和谋士间产生隔阂,进而疏远他们。

想到这些,陆珩就觉得他‘光明磊落’的心在隐隐作痛,道运是在逼他做耍弄心机的坏人啊!

而在此时,被陆珩有心算计的梁王也因为晋国使团即将进入梁都而召集心腹议事,其中很大部分都是梁国位居高位的朝臣,有两位则是近两年颇得他信任的谋士。

梁王端坐于主位,目光在殿中逡巡:“相信诸卿都得了晋国遣使臣来梁的消息,现在寡人想听听看诸位的意见,有什么想说的,务必言无不尽,不必有所顾忌。”

梁王话音刚落,就有着铠甲的将军李凯道:“回大王,依臣看就该直接杀了那晋国质子,绝了晋国后路,看他晋国能奈我梁国如何?”

相邦陶原拱手反驳:“将军此言差矣,杀人容易,可也容易叫人寒心,对大王的千秋大业并无益处。将军的说法,臣以为不可。”

陶原在梁国做官二十余年,身居相邦十余年,深得先后两代梁王信任重用,他的一句话,比在场的除了梁王外的所有人各说十句话都有用。

然而李凯却是浑不在意道:“届时铁马金戈,谁若敢不服,就打到他们服。区区晋国,不下两月,必将叫它对大王俯首称臣!。”

梁王对李凯的意气非常满意,抚掌大笑:“好!孤且等着将军剑指天下,外朝来贺。”

陶原蹙眉,显然对李凯的鲁莽很是不赞同,却也好声好气的说道:“那将军可有想过,若梁国将晋国逼得再无退路,晋国直接向赵陈或者后周投诚,再与其联合起来攻打我梁国,该如何是好?我相信将军有能力驻守一方,可梁国的百姓该如何是好,他们不像将军那般勇猛,能单枪匹马的游走在敌军之中。”

李凯冷笑:“不过几个庶民而已,待大王一统这中原大陆,天下谁敢不俯首称臣,到时还少得了庶民么?”

陶原还试图据理力争,却听得李凯说道:“本将军听闻民间有传言,说那晋国质子与相邦年轻时很有几分相似,像是血脉相连的人,也不知是真是假!待有空闲,本将军倒是要去那质子府看个究竟。”

“你胡说!”陶原呵斥道。

陶原面皮涨红,呼吸沉重,差点被李凯气晕过去。

每隔几日就要听陶原和李凯相互争辩而感到百无聊赖的梁王顿时来了兴致:“李卿说的可是真的,快……”快说来与寡人听,看到陶原难看的脸色,他轻咳一声,后半句终是没有说出口,反而硬生生转了话头:“快莫要说了,我梁国谁人不知相邦高风亮节,怎会与那晋国质子有什么不清不楚的关系。”

李凯不甘抱拳:“是。”

陶原和李凯在要怎么处置晋国质子的事上各执己见,谁也不肯让步,梁王转而又问了别的心腹,皆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且理由充分,让他一时半刻里也不好拿主意。

他打算将此事押后再议,反正晋国质子也被禁锢在梁都,还有专门的人手看守着,他便是长出翅膀,也飞不上天去。待他的大臣们争出个结果,要杀要留,还不是他一句话的事。

就在此时,站在角落里的灰衣青年站了出来,抱拳道:“大王,下臣有话想说。”

梁王点头许可:“你说。”

青年深吸了几口气:“之前诸位大人提出的想法都与该如何处置晋国质子相关,下臣以为此等问题并不占首要。”

上一篇:大唐理工学院下一篇:苏断他的腰

公子优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