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检查了一遍卫衍的回家作业,指出了一些错误,又教了卫衍一些新的学习点,让卫衍自个儿去练习,而他自己则凑到了正在喝茶的景骊那边,问起了他这件事。
“你让你朋友先把剧本送过来给我看看,我总不能什么都不知道,闭着眼睛就投资吧?还是说你们连剧本都没准备好,就开始到处拉投资了?”景骊喝了口茶,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说道。
内行糊弄外行,哪里都有,周奇真想拉这份投资,就该正式些,剧本、选角、拍摄计划等等这些都应该拿给他这个潜在的投资人看看,否则,空口白话就想拉投资,这是在糊弄冤大头吧。
“哎呀,瞧我这记性,剧本肯定有,我马上就让我朋友送过来。”周奇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假装自己忘了这事。
投资人大部分都不懂艺术,而他们这些搞艺术的人,最怕的就是不懂装懂的外行要瞎指挥。
所以,剧本是有的,但是,如果有冤大头投资人连拍什么片子都不问一声,就砸大把钱进来,他们是最欢迎的。
“剧本、选角、拍摄计划、已筹措资金,预计资金缺口,各大投资人收益分配份额,这些都有吧?”景骊继续微笑,问道。
“放心,都有。”周奇已经可以确定,景骊这人是他们最讨厌的那类投资人了。
这类投资人,喜欢从前期一直gān涉到后期,每一步都必须尽在掌握中,一旦扯皮起来非常让摄制组头疼。
艺术的表现方式这种东西,在他们眼里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关心的,如何快速把艺术变现才是他们的目的。
但是,很可笑的是,身处他们这个圈子,嘴里说着讨厌这种投资人,实际上内心却是欢迎这种投资人的。
因为这种投资人就是奔着赚钱来的,拍摄过程中就把所有的不稳定因素全扼杀了,不会搞到片子拍完了却过不了审没法上映。
就算偶尔有过不了审的,他们也会bī着导演不停剪片子,一直剪到能够过审。
他们这种赚钱的工作态度,绝对无可挑剔,但是他们这种行事理念,真的与搞艺术的有太大冲突了。
搞艺术的,通常是把作品视作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所有的特色都是花费脑力花费心血打造的,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都是父母心头的宝贝,擦破一点皮都会心疼得不行。
这么可爱的孩子,却要被人bī着这里割一刀,那里割一刀,只是为了把那个孩子卖个好价钱,哪个做父母的受得了啊!
周奇心里有了很不好的预感,不过在没确定之前,他还是要挣扎一下。
“景骊,剧本看不看真不是大事。你放心,我们是什么关系,我还能坑你吗?这片子肯定会爆,你要是投资了,最后铁定赚翻。吴小花你知道吧,就是刚刚得小熊奖的那个吴湄,这片子已经敲定了由她主演。她的演技,她的号召力,那就是票房的保证,收益的保证。”
“先看到剧本再说吧。”景骊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具体我不懂,不过你放心,我会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负责这事。”
景骊这话,让周奇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一个?”周奇借着催剧本的机会,走到一边给朋友打了个电话。
“有屁快放!”电话那头传过来的声音很不耐烦。
“我找到了一个看起来挺靠谱的投资人,但是这个投资人恐怕太靠谱了,你懂的。”
“……”电话那头果然秒懂,沉默了下来。
第九十五章 现代番外第十二章
电话那头的人, 姓李, 名跃, 现年36岁, 职业是导演, 原先是周奇朋友的朋友,有一次因为某些原因, 拐着弯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吃饭, 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认识的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彼此觉得脾气相投, 关系就变得很不错。
李跃李导演年轻时, 很是叱咤风云,是影视圈里排得上号的先锋派新锐导演。他在24岁毕业季那年,执导了一部超现实主义短片《城市下水道》,拿下了那年的金叶子奖杯, 获得了影评家们的大量美誉, 被称作“东方谢尔曼”。
年少成名, chūn风得意, 心高气傲,目无余子的李导演,北影毕业后, 就在先锋派电影这条道路上,狂奔不回头, 先后执导了不少纯艺术性影片, 涉及过达达主义, 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先锋派艺术表现手法。
对于他的作品,影评家们当然一如既往地大声唱赞歌,但是观众却不买账,很快就出现了叫好不叫座这种尴尬的情景。
当年,谢尔曼杜拉克女士纯粹是在搞艺术创作,并不以此谋生,她当然可以尽情地追求艺术性,完全按自己的心意拍摄电影,不用担心票房,不用担心投资,不用担心没钱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