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肃和妻子每天要做大量的劳力活动,还要留心两个大儿子的成长,不免就有点疏忽小儿子。
而四五岁,正是孩子性格最开始形成的时候,当时家里风声鹤唳,穿得不好,吃得也不好,老三从那时候就知道护食了,哪怕只是一截红薯,他也知道要尽快吃到肚子里去,不然就有可能被别的孩子抢走,他就只能饿肚子。
林闻战十八岁那年,易问寇想办法给他争取了一个从军的名额,直接越过当地的县市把人征去了军队。
林家的日子这才勉强好过一点。
但好景不长,第二年当地就发生了天灾,连续两年歉收,当时那个地方活动搞得又激烈又大,哪怕是地方上勒紧裤腰带,也要完成上面分配下来的任务。
当时的官员甚至为了业绩,不惜假报收成,哪怕乡下都有人饿死了,也要有一份好的数据。
普通农民的都有可能会饿死,更何况当时还是劳改性子的林家?
当时林闻博六岁,最饿的时候,这孩子趴在草地里掘过草根,而当时林肃夫妻要维持自家的生计,偶尔还要想办法贴补一下曾经的朋友,甚至族人。
曾经的至交就要饿死,病死,奄奄一息的躺在你身前,你忍心不管不问吗?
亲戚的孩子鼓着大肚子就要饿死,你只要抠出一块红薯来就能维持住他的生命,你能舍得不给吗?
林家夫妻到底是善良的,所以在能够维持住家人生存的前提下,他们会尽量的救助那些陷入绝境的亲朋。
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救了多少个下一步就会死亡的人。
但林肃夫妻做了这些,却不想儿子们陷入绝望和怨忿之中,所以哪怕日子过得很艰难,他们呈现给孩子们的是乐观。
哪怕是偶尔从山里挖了一丛野山药,他们也能如同获得至宝一样的“当当当”呈现给两个孩子看,然后一点不留的加餐全部吃完,以获得那份喜悦和对上天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老二林闻安很吃这一套,因为当时他浪漫的性格以及养成,他和父母一样,觉得这是一件很令人喜悦的事。
但对有记忆以来就在挨饿的林闻博眼里不是,他一边吃着这对他来说相当于美味的东西,一边觉得父母不会存储东西,如果把这份山药存一部分下来,在下次饿得找不到食物时再拿出来一点,那他就不用再遭受那种蚀骨的饥饿了。
所以和父母兄长们不一样,他没有继承林家人的那份浪漫,相反,从他有能力开始他就会存东西。
先是日子慢慢好过时,他在自己的床底下存的红薯,土豆和各种麦粒,然后是糖果,最后是一分一分的毛票……
在林闻战和林闻安相继牺牲后,林肃夫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儿子身上,当然也发现了他的这个特质。
一开始他们觉得这样的儿子很可爱,但可爱之余,又有点心酸。
但他们没有想过纠正他,只是在有能力后会尽量的补贴他,偶尔用自己的钱让他感受一下浪漫。
比如,他们会猛不丁的花大价钱给他买一个时髦的录音机和BB机,或者用上一个月的收入请孩子去一趟旅行。
当时,他们父子间虽然有理念的冲突,却也很融洽和温馨,哪怕林闻博在接收这些东西时很肉痛,但心里也是很开心的。
第462章 改变
如果没有那天晚上的意外,他们一家最大的矛盾不过是父母给孩子买各种贵重东西时,孩子偶尔的一句抱怨不会存钱而已。
可是那天晚上的意外,让林闻博的生活变得翻天覆地,他的性格也从那一天开始变得敏感多疑,又将性格上的弱点以大于十倍的效果放出。
而林肃夫妻对此一无所知,他们不能理解儿子的改变,也接受不了这点,于是分歧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深。
林肃当了半辈子的老师,他已经不仅仅是个老师了,还是个教育家,私下里,他不止一次的回想起来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到底是哪里做错了,以至于把孩子教成了这样。
他可以接受儿子的死板,接受他的怯弱,也可以接受他对婚姻的不忠诚,可他唯独不能接受他对孙女生命的漠视。
那是唯一触及林肃和妻子底线的事,也是林肃夫妻一直耿耿不能释怀的点儿。
哪怕到了今天,曾经的往事被揭开来,林肃知道了当年的往事,他也不能接受。
一个人活着实在是太难了,而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人活着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其中幼崽又最为人心痛。
林肃这辈子经历过战争,也经历过变革,看过的死人不少,经历过的龌蹉更不少,可他一直是善良的,也因为见过太多,对于生命,他有一条高于所有人的底线。
谁也不能触及,哪怕是亲生的儿子也不行。
林肃不得不承认,对林闻博的教育,他是失败的,甚至对林清俊,他也是不尽责的,以前是没机会,两边来往少,乔梦不喜欢林清俊和他们这边过于亲近。
他也没有机会影响过这个孙子什么,他就只能尽量远离他,让他少一点纷争。
可是现在有机会了,林肃便想让这孩子再成长一些,至少不要像他父亲一样,受点打击性情就变了。
他也不避讳,将当年他父亲过得艰难,以及他们夫妻教育的失败点了出来。
林肃叹气道:“你爸爸和你两个伯伯不一样,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性格自然也相差太大,如果当时我和你奶奶能够更注意一点,让你爸爸少一点磨难,说不定现在你爸爸会是另一副样子了。”
林清俊眼里闪过迷茫,问道:“爸爸现在不好吗?”
“也不是不好,”林肃斟酌道:“就是过犹不及,你爸爸他太在乎钱了。”
而且林闻博显然没有他父母,两个兄长,甚至是女儿身上那份豁达的底气,这也是林肃夫妻一直觉得亏欠他的原因之一。
林闻战和林闻安在成长阶段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不说他们的字和画,在当时来说特别奢侈的钢琴两个少年也是会谈的。
他们的童年及少年都是跟随父母在大学里渡过,而大学里最不缺的就是老师,林家的孩子聪慧,又长得好,还开朗大方,那一片就没有不喜欢他们的,所以这个教一点,那个教一点,他们当时受到的教育可以说一点儿也不弱于后来被林肃父亲精心教养的林清婉。
可林闻博生不逢时,他童年的阶段是林家最艰难的那段时间,他两个哥哥还在肚子里时就听着母亲的古琴,父亲的诗词,出生后夫妻俩都能抽出很多时间来教育,至少每天晚上的临睡故事就不少。
五岁的时候林闻战和林闻安调皮捣蛋又机灵,却也是大院里赫赫有名的聪明孩子,已经学会背唐诗三百首,大人要是逗他说话,他话一串一串的,而且道理还特别多,最后谁说服谁还不一定呢。
可林闻博五岁时才在父亲的手把手下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下自己的名字,那时候小林闻博的脑海中只有饥饿和食物,他对认字并没有多大的渴望。
一直到他十岁的时候,林家的境遇好转,他不仅能穿暖,也能吃饱,且偶有荤腥了,他在学习上的天赋才被激发出来。
林家人在读书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他们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哪怕林闻博更喜欢跟着小伙伴们去打麻雀,掏鸟蛋,对村头猪肉摊的兴趣更大于学习,他还是可以年年第一,傲视整个村小。
回到京城以后,他读书也很厉害,班上的同学都羡慕他,老师也喜欢他,他也一直很骄傲。
可是,回到大院却不一样了,大人们的议论虽然隐晦,但他还是听到了不少。
都说他比两个哥哥差了很多,脾性,才情都差很多,当然,大人们当时的重点不是拿他和两个哥哥比较,而是惋惜林肃牺牲在战场上的两个儿子,觉得如果他们还活着,当下林家应该是另一副模样,至少凭借林肃的人脉,以及林家两个孩子的优秀,林家的高度不会低于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