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菜压惊也不必了,在下与朋友好久不见,只想安静地叙上一叙。”
黎池不管是为了维持他的温文形象也好,还是知道在这事上客栈老板也只是被抛了一顶锅也罢,他都不打算揪着客栈老板,在这事上不依不饶。
但是,他也不想因一桌酒菜——或许酒菜后还有赔偿,就轻描淡写地将这件事翻篇了。
如此一来,别人再谈论这事时,就会掺杂一些铜臭味。黎池还是想让人知道,他虽表现得性格温和,却也不是没有读书人的气节的。
客栈老板笑开的脸上又爬上一抹苦涩:读书人不可欺啊,哪怕看起来多温文尔雅的人。不过看这‘黎小三元’,也不像是会事后报复的,如此已经是万幸了。至于酒菜甚至是银钱赔礼的事……
“小老儿不敢耽搁黎公子与友人叙旧,只是看您手掌擦破了,必然是先要去医馆包扎治疗的。”客栈老板换了一个方式来表达歉意,“您这二位友人想必也担心您的伤势,不若由小老儿和这两位先陪您去医馆治伤,之后您们再叙旧?”
黎池看看钟离书和明晟后,答应道:“我对这省城不熟,一时半会儿还真找不着医馆,还烦请客栈老板帮忙带路。”
客栈老板连忙在前面带路,“您们请跟小老儿来。”
黎池除左手掌擦伤,左边腿的膝盖也摔伤了,走起路来不自禁地一瘸一拐。
黎湖赶紧上去搀着他,钟离书和明晟也紧跟着,与他保持步伐一致,如果摔了还能扶他一把。
第46章
之后,客栈老板领着黎池,进了一家气派古雅的医馆,从门面上就能看出和那些小药摊、小医馆不同。
馆内坐堂大夫给黎池看了伤,又清洗包扎之后,就又给开了几剂寻常滋补的药。
黎池不过一点小擦伤,却给开了吃不坏人又不便宜的滋补药,明显是大夫看有人付账,于是宰客而已。
客栈老板毫无二话地抢着付了诊费和医药费,之后黎池就态度平和地与他道了别。
“竹帛,冠三,你们什么时候到的?可有找好落脚的地方?”出了医馆,黎池出口问道。
明晟立刻愁眉苦脸了,“我们是前天到的。城里专门租给考生住的小院子已经没有了,就只好找了一间客栈住着。只是客栈里住客太多,过于嘈杂,夜里甚至都不能安睡。”
黎池以前在府试和院试的期间,也都是住的客栈,太了解客栈的环境了。不过幸好这时的古人睡得早,到了晚上十点左右,即使再嘈杂也都歇下了,经历过通宵狂欢是常事的黎池,还能够接受。
不过,显然明晟和钟离书这样,一般天一黑就睡觉的纯正古人,还是不习惯。
黎池开口邀请到: “托县里四宝店徐掌柜的福,让他的友人省城四宝店的陈掌柜,帮我们找了一个甚是宽敞的小院子,还空着三大间房,挤一挤再住十来人都可以。要不你们搬去,与我们同住?”
钟离书推辞道:“不好麻烦小池子你,客栈也住得下去。”
黎池已经接受钟离书是性格使然,对他言辞稍显生硬的拒绝也没在意,“说不上麻烦。那院子就在贡院大门的街对面,环境既安静又清雅,是一个绝佳的待考住所,比你住在鱼龙混杂的客栈要好很多,也安全很多。
况且,你们住过来后,我们就能在一起探讨文章,如此必然能互有进益,岂不是很好?”
一旁的黎湖也表态说:“是啊是啊,说不上麻烦的。”
钟离书本质上是一个爱学的读书人,栖身之处安逸与否,他不太在意,但能与黎池一起探讨学问,对此倒很心动。“那好。”
相比钟离书的纯粹,明晟更要知晓人情世故一些,“小池子,那院子是徐掌柜托友人陈掌柜帮忙找的,若我们住进去,陈掌柜可会介意?”
“应是无碍的。”黎池想了想又说,“要不这样,我们顺路去找陈掌柜,由我去向他说明一下。”
于是三人一起去往四宝店,见到陈掌柜后,黎池问道想邀请他的两个朋友来住,不知道可以不可以,若是可以租费又该怎么算。
“既然院子已租给黎世侄,那就全由你自个儿支配了,世侄你尽管邀请朋友一起住就是了。”陈掌柜笑着说,“至于租费更不用多说,还是当初我们已经谈好的那个价。”
黎池和钟离书他们诚心地谢过之后,就拜别陈掌柜,一起回他们落脚的客栈收拾东西,准备搬去黎池住的小院子。
就像黎池有他爹黎棋和他三堂哥黎湖陪同一样,钟离书和明晟也各自有两个族人陪考。他们很快就把行李收拾齐整,退了客栈的房后就跟着黎池他们走了。
出来开门的黎棋有些惊讶。黎池他们出去时还是两个人,回来时身后怎么竟就浩浩荡荡地跟着六个人了?
不过黎棋是见过钟离书和明晟的,虽然不明就里,也还是热情地将他们请了进去。
一行人一边寒暄着,在黎池他们住的北边正厅里坐定。
接着黎湖说出了在街上的惊险遭遇,言及幸得钟离书及时推了黎池一把,才免去了不可预估的后果。黎池也在一旁不时补充几句,将今天外出的经历述说完整了。
黎棋听完,对钟离书那是感激万分,甚至恨不得叩谢他对自己儿子的救命之恩!
黎棋如此,也是把钟离书弄了个手足无措。
厅内的人说的说、劝的劝,黎棋这才止住了向钟离书郑重道谢的行为。
黎池与钟离书乃是平辈结交,黎棋一个长辈向钟离书叩谢他对自己儿子的救命之恩,这事有些不靠谱,可他确实是真情实感地感谢的。
这表现在之后对待他们的态度上。黎棋对陪同钟离书和明晟赴考的长辈和同辈族人,安排得那是细致周到至极,也坚决拒绝了他们想要共同分担房租的提议。
如此,黎池、钟离书和明晟三人,就住在了同一个院子里。三人的乡试手续、考试物品等也都早已经完备,于是就全身心地沉浸于探讨学问中。
随着交流的深入,钟离书和明晟感觉到了他们与黎池间的差距。且明显感觉到黎池较之前院试有了大幅进步,两人对此暗叹不已,也佩服不已。
院试之后的这近四年的时间,黎池从未懈怠过学习。不仅‘温故知新’复习了之前所学,还将《二十四史》抄写了一半、翻看了全部。
而且每隔两三个月,就能看到‘笔友’赵俭从京城寄来的新书,又还时常借四宝店里的书回来看。
如此多的书读下来,又做了那么多的‘练习题’,黎池有大幅进步是必然的。
然而,黎池这近四年的时间,只每月初五这天会去县学,与教谕或训导交流。平时都在黎水村家里自学,即使有时会与先生黎槿交流经验,却终究还是缺乏与同龄学子的交流。
黎池与钟离书和明晟探讨交流之后,丰富了他切入问题的角度,活络了思维思路,也有所受益。尤其是两人已经参加过一次乡试,有许多亲身得来的经验可以分享给他,这比那些道听途说听来的诀窍,要靠谱许多。
想到上次出门上街的惊险遭遇,三人就一直窝在了院子里探讨学问、互相学习,一直到八月十五中秋节,都再没踏出院门半步。
八月十五,团圆的节日。
而这一天,贡院外张贴出了乡试须知。上面写清了乡试考生的座位号,以及乡试注意事项等。
黎池和钟离书他们去将各自的座位号看仔细了,也没怎么多和同来看通知的秀才们攀谈,去取了订购的干粮后,就又立即返回住所,静心养性,只待考试来临。
而八月十五这一天,也正是临淮府院试开考的日子,二堂哥黎河此时应该已经坐在考棚内答题了。黎湖和黎棋他们心里也惦念着,默默祈祷黎河院试顺利。
……
乡试又称‘秋闱’,来年二月的会试则称‘春闱’。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行)省的省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从朝廷中央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