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出仕(士)(144)

“是我疏忽了,竟没想到和周你可能饿了。”徐素不确定黎池是否明白了她的安排,既然他这样吩咐两个丫鬟,她也不好多说。

“无妨。”黎池转身微笑地看着徐素,用玩笑的语气说到:“俗话说:一孕傻三年,为夫哪里会和素素你这个痴傻的女子计较?”

第97章

黎池两辈子都出自贫困家庭,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

但是在一个多月的奔波劳累之后,还是让黎池感觉有些筋疲力竭。于是在洗漱完又填饱肚子之后,他就在卧室窗下的小榻上小睡了一会儿。

小睡到晚间时候,黎池起来和徐素在卧室里一起吃完晚餐之后,就去到他在前院的书房,开始为明天进宫复命做准备。

黎池在书房将此次黑山起火之事的前前后后梳理了一遍,并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来,最后再誊抄成一封奏折,以作备用。这就跟他前世出差归来后,做演示文档(ppt)和写汇报演讲稿一样。

第二日一早,黎池没有吵醒怀孕后变得嗜睡的徐素,自己早早地起床洗漱好,吃过早饭之后,就出门去往翰林院上衙点卯。

一个多月没见,明晟他们见了黎池,纷纷上前关心询问:“和周,这一路可顺利?”“事情查得如何了?不过看你的样子,应该是查明了?”……

黎池与四个同僚问好过后,就将他此次领命外出的事情首尾,剔除掉不方便透露的部分后,简单地简述了一遍。

“……事情就是这样。稍后我就要与桓护卫一起,进宫去向圣上回禀此事。再过些时日,那煤炭就能运抵京城了。”

听了黎池的讲述,众人也是感慨不已。当初京城中黑山起火之事甚嚣尘上,没曾想事情真相,竟是一种与木炭相似的黑石头煤炭意外起火了。

黑山起火的原因,是有人故意纵火这事,黎池并未告诉他们。一是还未抓到纵火之人,二是这事的幕后嫌疑人身份敏感,不好四处宣扬。

在翰林院与钟离书他们聊过后,黎池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就袖着奏折出了翰林院往皇宫而去。

黎池在殿试前的复试、殿试和传胪大典,以及之后的中秋宴会时,一共进入过皇宫四次。这次却是黎池第一次以官员的身份,正儿八经地入宫回禀公务,去往皇宫的一路上,他心中是既紧张又兴奋,一遍遍在心中排练。

黎池来到宫门外时,正好与同样前来的桓茗碰上,两人互相问过好、寒暄过之后,就一起去向守门士兵说话。让他们向内递个话,说是黎池与桓茗二人已在宫外等候,等待随时宣召。

守门士兵不知是认出了黎池,还是听说过他们外出回京复命的事,就放了两人进入宫门,又派人去向内递话。

在搜检房中搜检过身上没带违禁物之后,两人就坐着等候宣召。

约有半个时辰,才有太监前来,“黎大人和桓护卫,圣上有宣,您二位跟杂家一起进宫?”

黎池和桓茗跟在领路太监的身后,往皇宫内走去,没走多远就遇见散朝后出宫的百官,看来皇帝是甫一散朝就宣了两人进宫。

乾清宫虽是内廷正殿,是皇帝起居坐卧的寝宫,但与政务关系也相当密切。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等,都在乾清宫内。

但是说到底,乾清宫终究是所谓‘后三宫‘之一,是内廷宫殿,虽不是等闲之地,万一就有后宫妃嫔前来呢?

于是黎池跟在领路太监身后,姿态恭谨谨慎,眼神绝不敢乱瞟。

他们到时,乾清宫殿内还有其他大臣正在与贞文帝议事。于是领路太监就将两人引至偏殿抱厦的小屋里,上了热茶后让两人坐等宣召。

两人喝过一盏茶之后,就有太监前来宣召,黎池和桓茗赶紧放下茶盏、理理朝服,跟着领路太监走进乾清宫大殿。

“臣黎池(桓茗)叩见陛下!”

“起。”贞文帝叫了两人平身之后,手向两旁的座椅一指,“坐。”

黎池和桓茗赶紧谢过贞文帝赐座,再才在座位上坐下。

“和周和桓护卫,你们二人一路辛苦了。”

黎池在座位上连忙一欠身,“臣愿为圣上鞠躬尽瘁,并不觉辛苦。”桓茗也跟着连道不辛苦。

皇帝关心过臣子、臣子也表过忠心后,就结束了谈话前的暖场寒暄,贞文帝问起正事来,“和周,此次黑山起火之事,果真如你上次奏折上推测的那样?”

早在黎池到达平鲁县的第二天,去黑山上查看过一圈后,就写了一封奏折回京,奏明了黑山的火情以及他的一些猜测。“禀陛下,之后臣又多方查探,确如臣奏折中所推测那样……”

之后黎池将他是如何推测,又是如何想出灭火办法的,如何监督役夫灭火等事,用简单精炼的话讲述了一遍。

黎池的声音温和中带着少年气,听起来让人感觉很舒服,再加上他昨晚在书房中准备了那么久,将事情的原委讲得条理分明。完全不像前不久出去的大臣的话那样又臭又长,随着黎池的讲述展开,贞文帝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

“那煤炭果真如和周所言?”

贞文帝问的这个问题,黎池昨晚和在来的路上已经模拟过,且在奏折中也已书面表达了出来的,因此回答起来很顺畅。

黎池朝御案后宝座上的皇帝一拱手,“回陛下,臣虽只在平鲁简单地做过试验,但料想离臣所言应是相差不远,只因……”

之后黎池就煤炭的燃烧温度、开采难度和蕴藏量三方面,对煤炭的价值进行了论述。

“……再过一段时日,一千斤煤炭就将运抵京城,到时陛下可命人对其进行更加仔细的试验,以检测臣所说有无错漏。”

该如何说呢?贞文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他与他儿子赵俭一样,在数理化这些工科知识方面,似乎天生就不擅长。

要不是黎池说话声音和语调听着让人很舒服,说不定贞文帝中途就要打断叫停,不过听完之后依旧没太弄懂,不过这无碍他得出一个结论:煤炭可堪大用。

贞文帝将胳膊往宝座扶手上一搭,换了一个斜倚姿势,“既然和周懂这些,也不用命其他人了,到时就由你去试验,翰林院那里一旬缺上几天也无所谓。”

黎池自座位上站起身来,领命到:“臣领命,到时必认真以对,尽臣所能地将煤炭研究透彻。”

贞文帝朝黎池一挥手,示意他坐回去,“按和周的推测,黑山起火之事是有人故意纵火?”

“回陛下,臣确是如此以为,只因种种迹象皆指向这个结论。只是臣甚为汗颜,不能将纵火之人擒拿归案。”

有人纵火之事,早在初至平鲁时的那封奏折中就已指出,虽种种迹象皆指向瀚海国使团,黎池却是没有直接道明结论。

这事涉及到两国邦交,究竟如何定论还是要看皇帝,他黎池一个臣子,这种事可暗示,却不好明说。

贞文帝并不傻,自然没有怪罪黎池,“和周你已经做得够好,不但灭了黑山之火,更是发现了煤炭,未抓获纵火之人这事朕不怪你。这事朕会交由……俭王去继续调查。”

“俭王殿下聪敏善思,想必假以时日,定能有所得。”黎池跟着恭维了一句。有重生而来具有先知优势的赵俭在,想必瀚海使团翻不起多大浪来。

……

虽说是黎池和桓茗两人前来复命,但更多时候还是黎池在回答贞文帝的问话,不过桓茗本就只是随行保护身为钦差的黎池,以他为先也是常理。

黎池他们进殿回话时就已至午时,如今回禀完事情,已经是差不多午时过半了。

在贞文帝和黎池继续谈话的时候,殿外有小太监朝皇帝身边的总管太监高公公递暗号,高公公脚步无声地溜边出了大殿,不一会儿就又无声无息地回到贞文帝身边。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