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戎奴虽然没有回炉重造,但是在辽国时间长了,居然也对原本习惯的体系各种鄙薄起来,像是现在,他就很难理解,薄昭他们的行为,所以,在信里面,难免劝诫了一番。薄戎奴也是好意,想的是薄家现在正该低调的时候,横竖有太后的面子在,没人敢欺负,不如先老老实实躬耕,家里的子弟该读书读书,该练武练武,如此才是长远的道理。自己现在在辽国,也认识一些学派的长者,可以引荐。另外,就算是没什么资质的,到辽国这边,也能有更多的机会,哪怕只是经商呢,也不至于以后坐吃山空。
薄戎奴这些话其实早就想跟薄昭说了,他这些年已经将自个的儿女都陆续接到了辽国,死心塌地跟着刘昌干,即便刘昌做不了天子,他也认了,便是轵侯的爵位他不是不能放弃。只是,薄昭素来刚愎自用,他以前再怎么说也是无用,如今他觉得薄昭应该能听进自己的话了,却不想薄昭就算是此次受挫,也自信自己只是一时困顿,毕竟宫里还有个太后呢,现在天子正在气头上,等到气过了,太后再开口,他就算不能立刻复爵,也能很快得到机会。
所以,就算薄戎奴说得再有道理,薄昭也听不进去,反而觉得,自己一时落魄,连亲儿子都瞧不起自己了!怎么着,我这是走裙带关系,你就不是?你要不是辽王的老丈人,你能在辽国封爵做官?现在地位高了,倒是想要对你爹指手画脚了?还想要从你爹手里抢过薄氏家主的位置,你是不是不知道自己骨头有几两重啊!
一想到这里,薄昭顿时就按捺不住,恨不得立刻干出点事情来,叫薄戎奴知道,你爹还是你爹,不是你能指指点点的!
第118章
薄昭这般沉不住气,只教刘恒觉得厌恶,因此,他干脆命人收缴了薄昭手里的宫牌,没了这个,他根本就没资格进宫。
刘恒收缴宫牌的事情根本没有瞒着别人,这事一出,大家就知道,薄昭算是失了圣心。
朝堂上,捧高踩低是常态,之前觉得薄家有个太后,总归还有重回巅峰的希望,因此,许多人自然愿意给薄家面子,但是跟天子比起来,太后又如何呢?没错,汉家是两宫制,名义上,太后的地位是比天子高的。但是那也得看情况,吕后那样的,别说她是太后,她就算是给刘邦当皇后的时候,你也不能当她是什么软柿子。但是薄太后就不一样了,这位就是个夫死从子的,她根本不知道怎么运用作为太后的权力,因此,她这个太后,其实就是个吉祥物,刘恒愿意让她行使太后的权力,她才有这个权力,刘恒要是不愿意,那么她在长乐宫根本就是聋子和瞎子。
也就是见识过薄太后的窘迫,历史上的窦皇后在做了太后之后,才立马就抓住了应该属于自己的权柄,以至于差点没逼着刘启立刘武做皇太弟。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刘启才各种限制自家亲妈的权力,偏偏刘启活得不够长,以至于刘彻登基的时候,窦太后虽说瞎了眼睛,却依旧非常精神,刘彻本来就是少年登基,因此一度被窦太后掣肘,等到熬死了窦太后之后,就对自个亲妈各种警惕。到后来,太后的权威也就没那么顶用了。那位王政君为了巩固作为太后的权力,拼命提拔娘家人,结果叫王莽篡了汉室江山,这也导致到了东汉的时候,太后的影响力大为缩减。
总之,刘恒明确表达了对薄昭不满之后,大家顿时就对薄家敬而远之起来。薄昭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切,其实建立在天子对自己这个舅舅还有几分情分上头,一旦没了这点情分,他这个国舅就是个纸老虎,一戳就破。
薄昭在意识到这点之后,整个人都颓然起来,整日里在家里买醉,瞧着他这个样子,薄家人也是人心惶惶起来,然后就有人想到,应该去辽国投奔薄戎奴。毕竟,薄戎奴之前叫人送了一大堆财货回来,放在长安都是硬通货,可见他在辽国混得不错,与其留在长安受别人白眼,还不如去辽国呢!
因此,在薄昭整日里烂醉如泥的时候,薄家这边,不少人尤其是那些本来在薄家就属于边缘人物的旁支,就带着大量的僮仆人口往辽国去了。
辽国欢迎一切能够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所以,这些年,一些在地方上犯了罪的人,就喜欢逃亡到辽国去,这些人如果在辽国干那种需要冒险的行当,比如说,去无人区淘金、采参什么的,他们在荒郊野外,就算是打出狗脑子来,只要不被巡察队发现,那么也没人会多管,因为干这些的,多半都是些亡命之徒,辽国这边只要他们能提供消费,让黄金进入到辽国的货币流通之中,就不会多管。但是,如果他们敢在官府管辖的范围内作奸犯科,那么就对不起了,各种苦役等着你!就算是判了死刑,也别指望在之前能得到什么优待,先送到劳改场干几天重活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