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音允许他们夫妻二人书信往来,让骠骑大将军知晓, 夫人李氏在宫中一切安好,也请廉鉴好言相劝,终于让骠骑大将军服软。
或许, 他还想着送去东南的那封信呢,却不知其早已被汐音截获。
摆平一个骠骑大将军还不够, 竟有人宣称染病,告假在家,不再上朝。接二连三有人效仿,掀起一股罢工潮。朝会上七零八落站着几个人, 凄凄凉凉, 不成样子。
大臣们本想给汐音一个下马威, 不料汐音并不在意,例行朝会,每回都让赵丰记录,谁没参加。
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大臣们心惊胆战,装病也不舒服,就怕汐音向秦鄞告状。不过他们一群人犯事,倒也胆子大,硬是挨了一个月,期间并不太平,他们都还派人四处打听,以防旁人去上朝,自己不去,平白无故被孤立。
“遭罪!这般下去,人得疯了。”某大臣在家中快憋出病来。也难怪他这样,这日日担惊受怕,防贼似的,谁能讨着好?
现在他是骑虎难下,去上朝虽能安心,却要得罪一大批人,不去又怕秦鄞回来秋后算账。
恍恍惚一月过去,暴雨来袭,京城下了三天三夜,黄河流域更甚。
河水暴涨将近一丈,若非汐音执意筑高堤岸,扩宽分水渠,不知将有多少人惨遭洪水冲毁家园,被迫流离失所。十天之后,终于雨过天晴,河水渐渐下降,不再凶险。
百姓这才后知后觉汐音所为,并非荒唐之举,皆叹:皇后高瞻远瞩,福泽苍生,真乃天降神女!
一众朝臣也都无话可说,乖乖重回朝堂,只是对上汐音时,眼神闪躲,难掩尴尬。防洪得力之后,汐音便撤去珠帘,堂堂正正面对百官,毫不避讳。
“皇后远见,臣等不及!我大周幸有皇后,才能度此危机,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大臣们跪叩高呼,如同膜拜一尊神像,虔诚地匍匐在汐音面前。
朝堂如此,民间更甚。
文人骚客舞文弄墨,为汐音歌功颂德,为她编写传奇故事,在大街小巷四处宣扬。
*
泠泠弯月,悬于山尖,皎洁美丽。
大帐之中,秦鄞坐于案后,小心摊开一封书信。
信是廉鉴派人送来的,将汐音防患于未然,避免黄河水灾爆发,以及大臣们去而复返之事一一告知,唯独没提秦阳的境遇。
秦鄞信任廉鉴,更信汐音,还有玄影卫时不时传信,让他以为京中一切安好。他还不知京中已是另一番天地。
东南战事吃紧,通信本就艰难,有时玄影卫的消息,在路上耽搁月余,才能传到他的手中,更别说,心中内容还都是汐音精心编织来,让他安心的谎言,真假参半,遮掩重点。
抚着信上“皇后”两字,秦鄞皱眉,心生不满。她为何不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即便受了委屈,也要他从别处得知?
汐音委屈么?自然不。
秦鄞不知,心疼着她,只盼战事早日结束,他便快马加鞭,不眠不休,赶回京城与汐音团聚。
--------------------
第106章 第 106 章
===========================
随信而来的, 还有充足的粮草。
汐音防洪得当,避免百姓受灾,省下大批救济, 各地粮仓尚有余粮,且在洪水来临之前, 她便下令提早收割, 虽然产量不比往年, 但总好过颗粒无收。
伙夫送来饭食,劝秦鄞用膳, 笑赞汐音贤德感天,新米才这般美味可口。
他此言非虚, 军中将士只吃白饭, 也能干下两大碗。新米好吃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他们得知躲过天灾, 家中安定,心情舒畅自然胃口大开。
倘若黄河决堤, 亲人被淹,他们还有何心思打仗?
秦鄞笑着拿起筷子,想到汐音, 眼底一片温柔。汐音不但救下河岸百万百姓,还替他稳住了军心。
伙夫见秦鄞吃得高兴, 喜滋滋地退出帐外,便见将士们聚集一处,朝京师方向叩拜,口念福话感恩皇后。
就在这时, 一道红光划过, 横贯夜空, 发出一声轰隆巨响,将那山尖上的月牙也染成血色。
众人大惊,仰天长望。
“这……这是……”
“这恐怕是不祥之兆。”
“呸呸呸,休要胡说!”
话音未落,顿时狂风四起。风脚贴地走,上扬撕扯,疯狂搅乱,有将军帐尽数掀翻的劲道。
守帐的士兵连忙入帐护秦鄞出来。
伙夫勾着腰,压低脑袋,生怕被风刮跑了,在风沙中眯缝着,踉跄着回伙房,救出他的锅碗瓢盆,一心想着,绝不能让皇上饿肚子。
士兵打桩,压帐脚,艰难与妖风对抗。
约莫一炷香后,风突然停下。天穹那抹红光才混入深色的夜幕,渐渐消散不见,西北处一颗星,此刻亮得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