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们在得知厂里的决定后,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华国境内确实没有别的厂子或者单位这么为底层员工们如此考虑,但是华溪做到了。
大家在感动之余,纷纷报名参加了厂里组建的高考冲刺班。
不为别的,就为了那豪华的教师阵容,在别的学校的老师大多数只有高中学历的时候,他们竟也能听上知名大学教授们的课程。
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人都已经丢掉课本好多年了,想要重新拾起来真的不容易。
这么一番对比下来,厂里的员工们发现自己算是很幸运的,每天有工资拿的同时,还有老师带着复习。
说句不吉利的话,就算他们没有考上大学,好歹也有制药厂的工作兜着。
现在还是农忙的时候,他们可是听说在乡下的那些知青们,每天从早到晚要干农活。
只有晚上那一点时间,可以在简陋的小屋里点着煤油灯学习,十分不容易。
就算这样,还要面临着没有课本和复习资料的难题。
而这在附属中学和华溪来看,都算不上难题,华溪有自己的印刷厂,附属中学有各种名师编写的资料和习题。
林云溪专门让印刷厂印刷了一大批高考复习资料,学生和打算参加考试员工们可以以成本价购买资料。
当然,也有小部分的对自己十分自信的员工,直接跟厂里提交了辞职报告,准备在家里专心备考。
对此,各大工厂的做法都是一样的,当天就通过了审批,并快速地结清了他们的工资,丝毫不耽误双方宝贵的时间。
第369章 规划
这一做法又让其他工厂的员工们好一顿羡慕嫉妒恨,报名华溪的招工考试的人员又达到了顶峰。
林家和顾家这边,只有林家二嫂王芳和林小弟林安苏打算参加高考,
林二嫂王芳是高中毕业,在老家的时候,还在村里的小学里面教了几年的书
加上在制药厂的学习班一直学习了好几年,她有信心能够考上大学。
林安苏也是高中毕业,在厂里还担任学习班的导师,参加高考是势在必得的事情。
至于赵雪茹,她已经从工农兵大学毕业了,有了大学文凭的她还打算参加研究生考试,努力提升自己。
对此林父林母、林云溪以及林家所有人都很支持,且付诸了实际行动,帮着照顾孩子,做饭之类的。
至于林家和顾家的其他人,则都不打算参加高考,一方面他们基本上都是小学都没毕业。
另一方面是年纪大了,学习效率和接受程度远没有年轻的时候好,他们虽然现在能识会算,但还达不到高考的要求。
最后就是他们有着很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不想再这么折腾,目前的生活已经十分美好的。
王芳和林安苏习惯了学习班的学习节奏,她直接报名参加了专门的高考冲刺辅导班,每天下班之后都要学到十二点钟。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开始背诵云溪专门给准备的一套背诵小册子。
每个周六周天,两人还会跟家里的几个孩子齐聚在家属院小院里面,按高考的模式和题型进行一次模拟测试。
至于模拟试卷的题目,都是林云溪从系统商城里面专门定制的最有可能要考的题型。
只要把这十几套题目全部搞懂,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因为这些试卷的特殊性,不宜外传出去,只有家里的几个孩子、林二嫂王芳和林安苏才能享受得到。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林云溪将厂里的事情全都放了一放,将重心全部放到了孩子们的高考上面。
为了方便,顾嘉豪、周梓昂和林笑笑直接搬到了家属院里住了下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上厕所之外。
其余的时间全部都放在了学习上,学得那叫一个废寝忘食。
顾大嫂周春芬、林大嫂李晓慧和江蓉每天下班之后,就急忙来到小院帮着做饭,打扫、收拾卫生。
她们白天要上班,也不能对孩子们复习有比较大的帮助,这一切都是云溪在帮她们做。
三位妈妈只能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云溪他们能够轻松一些。
就算是学习也得有个度,顾峥实在看不下去,他直接把学得快走火入魔的几个孩子拉到了客厅。
放了一部轻松舒缓且搞笑的电影,想让他们放松放松心情。
没想到却换来几个孩子控诉的眼神:“婶婶说了,我们这叫做辛苦一个月,幸福一辈子。”
说完后,便头也不回地回到书房,继续投入到复习中去。
只留下顾峥一个人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林云溪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