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相允坐下,倒了杯茶,轻声回答道:“殿下伤口处恢复得很好,已经愈合得差不多了。只是精神还是老样子,虽然有小殿下在旁安抚,但薛辞不在,我只能给他开些安神镇定的药。”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担忧。
墨意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他明日就能回来了。截断齐王粮道,大破禹王怀王的联军,这次平定大乾叛乱,薛辞的功劳最大。”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不愧是自己表弟看上的人。
然而,柳相允却摇了摇头,“也是他最遭人记恨,寿康宫的那位怕是已经认为她儿子的死亡是薛辞造成的了。”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忧虑。
墨意听见寿康宫三个字,眼中闪过一丝冷意,“父亲已经再回来的路上了,这笔血债,墨家必定要王家千百倍的偿还。”他的声音坚定而冷冽,仿佛寒风中的利剑,锋芒毕露。
柳相允知道其中的内情,他深知墨意与王家之间的恩怨纠葛。他轻轻叹了口气,“有什么需要我帮你的吗?”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关切。
墨意轻笑一声,“照顾好你自己和太子殿下父子便是了。”他的声音柔和了许多,仿佛春风拂面,温暖人心。
这一日,京都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映出斑斓的光影。薛辞和李湛分别带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回到京都复命。他们的归来,让整个京都都沸腾了起来。
盛陌更是大喜过望,他看中的这两位年轻的小将军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屡立战功,为了表达帝王对他们的重视和嘉奖,盛陌特意命令朝中百官外出相迎,让大臣们亲眼目睹他对这两位年轻将领的器重。
大臣们站在街道两旁,目睹着薛辞和李湛率领的大军缓缓行进。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看看这两个年轻人,再看看自己家里那些同年龄的纨绔子弟,差别怎么这么大呢?这些大臣们都是朝廷的精英,他们自然能看出盛陌此举的真正用意。这哪里是帝王单纯地看中年轻人的才能,这分明是帝王在宠爱太子啊!
第135章 (二)
薛辞和李湛这一仗打完,不仅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更在帝王心中种下了深厚的信任,。他们的才华和实力得到了盛陌的充分认可,这意味着他们这次回来必将在朝中担任要职。最次也会是军中要职,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在朝中和军队中插入太子的人手,为太子的未来铺平道路。
在宣政殿内。
盛陌召见了朝廷百官以及两位杰出的年轻人——薛辞和李湛。这一日的盛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慷慨与大方。他不仅赐予薛辞和李湛千户侯的尊贵地位,更封薛辞为司马和卫将军司马、李湛是卫将军的职位。
大将军之位在三公之上,而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则紧随其后,他们可以在京都设立将军幕府,掌管一方兵权,地位显赫。薛辞和李湛以二十岁之龄便被封为卫将军,这样的荣誉不仅彰显了帝王的重视,更是对他们天资纵横的认可。
盛陌的用人之道与先帝如出一辙,充满了胆识与魄力。想当年,先帝也曾大胆启用年轻人才,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镇北王本人便是最好的例证,他在回宫前十六岁时便随军出征北齐,立下赫赫战功,与同样才华横溢的卫小将军一同被封为车骑将军。在那个年代,他们的英勇事迹传为佳话,为朝廷树立了新的标杆。
然而,即便是身居大将军之位的李将军和姬将军,在薛辞和李湛这个年纪,也未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足以证明,盛陌对于年轻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陌还当着百官的面,将齐王陷害当年朝廷派于齐国的丞相薛国相的真相,还了薛国相的清白,下旨为薛家正名,接回薛辞流放的子孙,在京都薛辞的司马将军府上建立家祠,允许供奉。
待众臣退下后,盛陌留下薛辞和李湛。
盛陌满意的看着盛睿安物色中的这两个年轻人,笑道“朕对你们有很高的期待。”
薛辞和李湛行礼“臣,谢陛下。”
盛陌笑道“朕今夜会犒赏三军将士。”
两人行礼“臣代三军将士谢陛下恩典。”
盛陌点点头,对薛辞道“你们先去看看太子吧,他很挂念你们。”
“是!”
回东宫路上。
李湛忽然开口“听闻太子妃产下小殿下了。”
薛辞停下脚步看向李湛,李湛看着他“你不介意吗?”
薛辞没说什么,知道实情的他怎么会介意呢,只是道“只要殿下安好便好。”
李湛已经不再对盛睿安存有那般的心思,他做不到薛辞那样子放弃所有的一切,只为和太子在一起。但是太子对他有知遇之恩,就用他的余生为太子殿下打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