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同人)开局给汉武帝直播晚年[历史直播](67)

作者:鱼筐提水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虽然东汉末年有许多士人因为灰心失意或者淡泊名利而征辟不就,比如严光征辟不至,韩康中道逃遁,黄宪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

但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司马懿显然并非这类人群。那么他的所谓“不做官”,是为了什么呢?

通观司马懿的一生,他也曾犯上作乱,也曾妨害幼主,并非什么忠孝之人,显而易见不是一个如同荀彧一般终身不易匡扶汉室之志的高洁之士,并不会真心嫌恶曹操当时身负的篡汉流言。故而,其“不愿出仕”的真实性就有待考量了。

司马懿有两次被曹操征辟的经历。

第一次,建安六年,也就是公元201年,曹操征辟司马懿到府中任职,但是他借口自己有风痹之症,装病不从。

第二次,建安十三年,此时的曹操成为了丞相,可以说是彻底、稳定地统一了北方,曹魏集团即将走向黎明。

“正好”这时候,曹洪自认为才干不足,想让司马懿去辅佐他,司马懿推辞说自己病了还杵着拐杖,不见曹洪。曹洪转头就向曹操打了小报告,司马懿的名字进入了曹操的视线。果然,这个时候曹操再次征辟,司马懿就果断扔了拐杖上任了。

真真是“正好”啊!

嘿!这个时候怎么就不装病了呢?

毕竟曹魏势力的基本局面已成,如果再不投效,没有在这时赶上最后一波投靠潮,那之后可就不容易进入曹魏集团的核心位置了。

司马懿对这点看得很清楚。

于是,“心忧汉室”的司马懿在“恶人”曹操的强权威逼之下,心不甘情不愿地走马上任。他虽然有了官职,身居高位,为曹操建言献策,但是你看,他其实是被逼的呢!

说白了,只不过是待价而沽罢了。】

东汉末年的诸人不知道什么是“阴阳怪气”,但是也能从光屏的言论中听出讥诮和嘲讽来。年轻的曹丕双手搭在身前,指甲狠狠地掐了掐手心,把喷笑憋回去。

在光屏出现伊始,曹丕有一种莫大的喜悦。诸多公子中,他不是曹操最喜欢的那一个,早年间大哥曹昂独占鳌头,但是后来曹昂为护曹操而死,曹操又把目光投向了早慧可爱的小儿子曹冲。两年前,曹冲重病夭折,可是曹操还不能坚定储位的人选,在他和曹植之间左右摇摆。

曹丕一直憋着一股气。

但是现在光屏给了他定论,他最终战胜了曹植,成为父亲政治力量的接班人,并最终登临帝位。

——但是魏没有多少年,就被司马氏窃国了。

曹丕:笑容渐渐消失。

夏、商、周、汉,都绵延了几百年的国祚,秦朝享国日短,但加上秦国的时间也算是长的了。细细数来,除了不被他们所承认的新朝,就数他建立的魏最短暂了,仿佛是作为汉朝和司马氏晋朝之间过渡的朝代。

曹丕本来是对司马懿很有好感的,这个大了他十多岁的青年身负大才,平日里和他之间的交谈也恰到好处,如沐春风。

偶尔,夜深人静时,曹丕也曾想过如果自己继承父亲的位置该用哪一套班子成员,他幻想时司马懿赫然在列,光屏却给了他一记大大的耳光。

曹丕臊得脸都红了。

但是他不能多说,作为真正意义上取汉称帝的人,他现在应该乖乖的、安安静静的、悄不做声的,减小自己的存在感。

【这并非妄言,在史料中亦可见端的。

《晋书》中曾记载了司马懿在跟随曹操大破孙权后,在面对孙权称“臣”的乞降表时,这样对曹操说道:

“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①”

汉室的气运就要终结啦,如果把天下分成十分,您已经占了九分。孙权以臣下的称呼自称,是上天和人民共同的意愿啊。您看之前,夏取代虞,商汤取代夏朝,周武王姬发取代商朝,他们为什么不谦让呢?是因为他们敬畏天命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啊。

——也就是说,您曹操,该称帝啦。

曾经因为汉室之事而不愿出仕曹魏的司马懿,却极尽阿谀奉承,怂恿曹操顺着孙权之意称帝,将他和诸位开国帝王进行比较,显然,司马懿并非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汉臣”。

这也侧面证实了司马懿拒不出仕并非是为了汉室,而是为了“养望”。

以曹操的精明,他也许从很早就看出了司马懿的不安分。所以,虽然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已经展现出他的惊世之才,时有良策美言,但曹操依旧认为他有“狼顾之相”,志向过大,对曹丕断言“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