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分裂多年的土地上统一思想是一件困难的事。更别说秦始皇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农田的合并也许只需要去除一道藩篱,国土的合并也许只需要一场战争,但是思想文化的合并需要细水长流的潜移默化。
而秦始皇等不及,他不相信“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愿意在治国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只是想要在自己在位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做完,给后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安定的大秦。
或许是因为他过于自信自己的威慑力,或许是因为他害怕自己死后六国再次分裂。总之,他采用了太过酷烈的手段去统一思想。
这样的手段有没有作用呢?
唐代诗人章碣诗作《焚书坑》这样写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虽然略带夸张,也扩大了秦始皇“焚书”对秦亡的影响,但是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思考的。
竹帛燃烧的青烟逐渐消散,始皇千古无双的帝业化为虚无。函谷关和黄河无望地拱卫着始皇帝的居所。
焚书坑底焚书剩下的灰烬尚有余温,山东已经发生暴.乱,那灭亡秦朝、逐鹿中原的刘邦和项羽都没有读过多少书。
“刘项”是指刘邦和项羽,两位在秦失其鹿后角逐中原的佼佼者。
刘邦起自沛县,年轻时没有大志,不能干活,没有收入,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之奈何”,可以说是一个市井无赖。
项羽虽然是楚国贵族、名将项燕之后,但是少年时是“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好不容易学了兵法,却“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也没读过多少书。
刘项原来不读书啊!
可是项羽入关,坑杀秦卒二十万,屠戮咸阳,南面称孤。
刘邦攻破咸阳城,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焚书了,坑儒了,可是这些举措也并没有维持住秦朝的统治啊。
更别提各地纷纷起义的农民了,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字不识一个”,不读书,并没有阻止他们追求“活着”的行动。
削木为兵者,尽是长城里面人;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秦朝真正亡国的理由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焚书坑儒”能够阻止的。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那苛重的劳役让人活不下去了啊!
——乱不生于读书之辈,乃兆于暴.政之时。】
对焚书坑儒的观点也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有不同意见多多讨论,不要吵架哦~~
①《史记》
②朱彝尊《秦始皇论》
③王充《论衡》
④刘大櫆《焚书辩》
第29章
吏治败坏
沛县。
刚从宴会上避逃出去的刘季听着天幕说到“刘项原来不读书”,狠狠地打了个寒战。出自沛县……又是亭长……姓刘的市井无赖……
他的心脏跳得快从胸腔中蹦出来了。
刘季一步迈进家门,大声招呼吕雉给自己收拾物件,自己也大步走到家中藏着贵重物品的地方,翻找起来。
吕雉匆匆从内屋走出来,看见丈夫脸上带着焦灼,把东西都翻得一片混乱,不禁皱起了眉:“出什么事了吗?”
刘季停下手上的动作,深深地看她一眼。
吕雉一惊,她潜意识中感觉到刘季和平日里那个招猫逗狗的小混混不太一样了。可是哪里不一样了呢?吕雉的心中朦朦胧胧,没有答案。
“你今天没有看天幕吗?”
吕雉愣了一下,道:“看了……但是刚刚刘肥在屋中摔倒了,我就回去照顾他,有半刻钟没有看吧。怎么,是天幕说了什么和我们有关的吗?”
刘季轻快地笑了:“没什么,就是咱们沛县有个姓刘的对始皇帝不敬,我害怕始皇帝派兵来这里把所有姓刘的都杀掉,就先出去避一避。”
吕雉帮他收拾行李,问他:“那刘肥不用和你一起避出去吗?”
刘季摇摇头:“不必了,他才多大,不会被牵连的。”
吕雉动了动唇,把话埋在了心里。
可是天幕中说到的大多是后世,在后世大放异彩的人物现在的年纪有极大可能并不是成人。始皇帝怎么会放过这些孩童呢?
吕雉不相信刘季想不到这一点。
但是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安安静静地帮刘季收拾行李。
刘季把铺盖粮食往肩背上一抗,又在身上比划了比划,把贵重之物塞到袖子里的暗袋中,一边脚步不停地往外走,一边对吕雉说:“我走了,你好好安顿家里,照顾好公公婆婆和刘肥。要是有人问起我,你就说我和别人出去喝酒了,今天没回来过,你也不知道我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