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历史同人)开局给汉武帝直播晚年[历史直播](40)

作者:鱼筐提水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是秦始皇维护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秦始皇对平民的迁徙主要有两种情况。

首先,迁豪富、强族于关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在统一六国当年迁徙到咸阳的“天下豪富”就达十二万户之多。这样,可以把全国的经济中心转移到一个城市,方便统治者控制和管理。

其次,徙平民、罪吏于边境,这样可以充实那些因多年战乱而饱受摧残,人丁寥落的区域,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迁豪富、徙罪吏,打乱了原本七国人民的地理隔阂,极大地改善了各国之间互相仇视的状况,加强了秦王朝的统治。

实关中、戍北边……张良闭上了眼,这实在是大魄力、大手段。把灭国后的原六国王室和贵族迁移到容易控制或者较为偏远的地区,防止其反叛。他东奔西走,想要联系六国遗民刺杀秦皇,但是有许多故人已经被迁走,他的计划受阻甚多。

“秦皇……”

【祖龙虽死魂犹在】

天幕上出现后世人们对秦始皇的争议和讨论。

“无德之君,不应见祀。①”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②”

“秦绝圣人之道……③”

“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④”

“……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⑤”

“……”

年轻的、年老的;穿着汉式衣衫、唐家冠服的;愤慨的、仰慕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在天幕中出现,彼此争辩,表达自己的观点。

秦朝众人看得如痴如醉,再怎样自负其才的人都想要知道后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何况是自认为“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的始皇帝?

哪怕嬴政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但是如果能知道后世对自己的评价,鬼才不好好听!

但是听着听着,嬴政的眉毛有些微妙地扬了起来。

这些评价……

是,这些评价有的是赞扬,有的是贬低。这是正常的,光看李斯和王绾对郡县制和分封制那长久的争辩就知道每个人对同一事情的看法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这些评价也未免差别过大了吧!

王绾还承认郡县制的优点呢,只是建议在偏远地区进行分封。

这些后世人有人骂自己是不该被祭祀的“无德之君”,有人却认为三皇五帝都“不足比隆”。这种差别就像是……就像是山沟和天空之间的差别。

有问题。

一定有问题。

【千古万世一帝王】

天幕暗下,两行字映在正中:

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⑥。

天幕暗下,所有画面都消失了,只留下一行字。

【历代文人诗赋文论中的“亡秦者何”】

第22章

《始皇论》(上)

【秦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

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是几千年来后世追寻的壮举。因为秦朝,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短暂分裂格局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帝王。

秦皇铸骨,他统一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打破了原来六国人民的藩篱,铸就了华夏民族的意识形态,奠定两千多年的制度与文化。

但是,这样的王朝终究二世而亡,这样的帝王在后世毁誉参半,涉及“亡秦者何”的讨论经久不绝。

这是为什么呢?

历代文人有许多诗词文赋中都探讨了“亡秦者何”,今天,我们将以此来分析,有什么因素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在听到“二世而亡”时,秦皇宫中原本算是君臣和乐的气氛荡然不存。

“二世而亡?”嬴政冷漠的声音在死寂的氛围中响起,让那些本就恨不得闭目塞耳的臣子们背上炸起一层冷汗。

“是朕得成长生,活了千千万万年,所以才二世以亡;还是秦朝国祚短暂,亡在了朕的儿子手上?!”

嬴政袍袖一振,一只酒爵被他挥倒在地上,叮叮当当地顺着地势滚到一边,不紧不慢地旋转着停了下来。

没人敢去捡。

李斯对赵高使了个颜色,看赵高会意地去把那只酒爵撤下,换上新的酒具,才不紧不慢地对嬴政行了一个大礼,道:“天幕所言是原本的后世。如果没有天幕的话,大秦或许是有这个劫难的。但是现在有天幕降世,那么原来的历史也就不再是历史了。我们的历史,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大秦绝不会二世而亡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