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婼也找到了,她扯了一些树叶子垫在背篓里,把木耳放进去,嘴里念叨:“我记得去年在这里捡到了很多,怎么今年好像有点少。”
崔美青找到了一簇簇长在一起的木耳,她兴奋地大叫:“妈,这里有好多。”
李英婼走过来一看,也很高兴。母女俩把木耳摘下来,留下了一些太小的木耳。
“够了,够了,够炒一个菜了。”李英婼掂掂背篓:“走吧,马上就要到了。”
路又出现了。
母女俩沿着路,很快就走出了山林,一条土路出现在两人跟前。
这时,太阳已经在空中高高挂起了。
崔美青恍然:原来她们已经在山林里走那么久了。
土路旁边有一簇一簇的草,叶片和竹叶很像,但比竹叶宽。它开得花很奇怪,一簇簇的,花枝又细又硬,形状有点像蒲扇。
这就是母女俩今天要找的粽叶。
它的叶子可以包粽子,花枝绑在一起可以做扫把。
所以即使它生长的很快,叶片边缘锋利,能够划伤人,大家还是会宽容它,让它自由生长。
在端午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是粽叶。
到秋天,它的花枝就可以做扫把了。
李英婼给崔美青一把剪刀,一双手套,然后拉着叶子给她示范:“找这样的叶子,不能太老,不能太嫩,要长,要宽。手套要带好,不要划到手,懂吗?”
崔美青点头。
母女俩动作快,很快就剪了一百多张叶子。
李英婼觉得差不多了,带着姑娘从另一条路回家。
刚才走得那条草太深了,她差点没找到路。
回家的这条路要路过一片橘子林。
绿色的橘子挂在枝头,崔美青瞧一眼都觉得自己舌根发酸。
她正发怔呢,李英婼又停下来了,她甚至蹲了下来,不知道在土里扒拉什么。
“妈,”崔美青蹲到妈妈旁边,惊讶道:“鱼腥草?”
李英婼:“这不是叫狗屁菜吗?”
崔美青挥手:“哎,都一样,不都是形容它的味道奇怪嘛。”
李英婼愣住:“你说得好像有点对。”
崔美青觉得云南给各种野菜起的名字真的不能细想,太粗糙了,不太文雅。
母女俩蹲在地上扒拉半天,用棍子和手挖了一小把狗屁菜,这才心满意足的回家。
回到家,李英婼去忙了。
粽叶用热水煮一遍,晾干,增加柔韧性,放到明天就可以包粽子了。
糯米要泡一晚上,这样可以增加糯米的粘度和香味。
崔美青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菜地旁边,看爸爸在菜地四周种花,哥哥在一旁帮忙。
“爸,你这种的是啥?”崔美青好奇地问。
崔林院把树枝扦插到地上,抽空回答她:“喇叭花,这树长得可快了,今年秋天就能看到开花了。”
崔美青懵懵懂懂地点头,喇叭花,这是什么花,开花的时候像喇叭一样吗?
种完花,崔林院又到菜地挖了一个大坑,种了一棵桃树进去。
坑里的土填好后,崔美青围着桃树周围踩了几脚,把土踩匀。
晚上家里吃的是木耳炒肉和凉拌折耳根。
折耳根洗干净,切成段,放入碗中,加入盐、味精、酱油、醋、小米辣和香菜,搅拌均匀,一碗凉拌折耳根就做好了。
折耳根本身的味道很古怪,口感是脆的,凉拌了之后就变成了一道下饭神菜,小米辣和盐巴增加了它的味道,却夺不去它本身的风采。
不过,崔美青还是喜欢折耳根放一天之后的味道,更入味。
第二天一早,崔美青被妈妈薅起来包粽子。
崔美青萎靡不振地坐在凳子上,万分不解:“我又不会包。”
“不会包才要学。”李英婼把糯米、腊肉粒、花生、绳子、粽叶都放好,示范给崔美青看:“你看,像妈妈这样包。”
崔美青沉默地看了一分钟。
李英婼手不巧,包起粽子很慢,崔美青能看清她的每一个动作。
但崔美青的手更不巧,她看清了也学不会。
学不会的崔美青开始摆烂,她坐在凳子上左右摇摆,不停耍赖:“妈,我真的学不会,让我哥来学吧。”
“你哥一大早不知道跑哪去了。”李英婼拉住她:“认真看,认真学。”
李英婼把手里的粽子叶折成漏斗状,放入一点糯米,再加上一点腊肉,崽加入糯米,把叶子这下来,绕一圈把粽子裹住,用绳子绑起来。
这套动作她越做越顺,速度逐渐快起来。
崔美青觉得有意思,自己拿着粽叶有样学样的开始折,但不是这里漏,就是那里漏,折了半天没折好,粽子叶还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