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和朝廷步调一致,以后两边施粥放药将同时进行,还请大家妥善安排,至少能排到一处,不至于忍饥挨饿的受苦。”
“也希望大家记好我方才的话,有序领取,不要毁了彼此的信任,砸了自己的饭碗。”
“好了,让开一个出口,放他们进来吧!”
大费一番周折后,津津食肆终于开始了布施救济。
有她那些话摆在前头,百姓们不敢明面争抢,只能暗自在脚下较劲,虽不让人省心,至少表面上井然有序。
即便有那么几个臭鱼烂虾,也在群众的谴责当中被骂退,自此不再生事。
果然当触及到集体利益,群众们便会自发监管,让规矩变成不容置疑的法则。
几日过去,灾民们挨饿的情况明显减轻了不少。
可仅凭朝廷和宋辞的赈济,总归还是杯水车薪,解不了困境的本质。
宋辞焦头烂额,每天不断奔波于各方权贵。
无奈大家根本不寄希望于消除疫病,都认为天下大变,没有了往后,人人都在给自己留后路。
她明白,这种事只能靠觉悟,她没资格也没力度强制命令别人付出,更没资格去道德绑架。
正当无法破局之时,她收到一封北境的来信。
拆开一看,竟是当年一别,许久不见的润弟……
第187章
拿到那封信时是一个傍晚。
宋辞在外奔波归来, 拖着疲乏的身子迈进食肆。
亲卫恭敬地双手奉上一封信,称是白日里宫中转交过来的,反复强调一定要递到她的手上。
她没当回事, 两只手指夹着信回房去了。
估计又是哪位难缠的主子做出的指示。
往好的方面想, 兴许是芳菲惦记她,写了封信求怀宁公主派人转交给她。
泡完药浴换好衣裳后,她在窗边擦拭着有些湿润的长发。
余光瞄到桌案上的信, 想了想,漫不经心地划开了封蜡。
层层叠叠折着的纸张被展开,木褐色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古朴。目光所至,指腹所触, 质地并不算细腻, 让她隐约生起几分怀疑。
当内容映入眼帘,字迹一笔一画周正认真, 结合到一起码放出小半篇情真意切。
【宋辞阿姊台鉴,清晖镇别来一载有余, 天南地北,人各一方,往昔常萦绕心头, 念兹在兹。
近忽闻中原大乱, 弟担忧不已, 不知阿姊是否无恙?吃用可够照常运转?
阿姊临行前留下的银子, 吾尽数投入营生, 现有店面若干,典当, 粮食,布匹, 客栈等均有涉及。仰仗阿姊,虽不富甲一方,但也小有所成,恩情比天,没齿难忘。
如今京中遭难,弟必不会袖手旁观,正加紧结清所有账目,争取早日将全部银钱送于阿姊手上。
书短意长,恕不一一,望阿姊珍重身体,盼来日疫除后进京重聚。弟刘文润顿首。】
逐字逐句看罢,宋辞怔神良久。
远在北境曾经患难与共的朋友,跨越过千里跋山涉水而来的书信……
彼时,天际尽头赤金色余晖铺洒进来,落在面庞,发丝,眼瞳,纸张上,莫名让人有种不真实的恍惚感,引发无限惆怅……
宋辞沉眸凝视,好像透过纸上一板一眼的字,又看到了往日爽朗的少年。
她嘴角绽开笑意。
那小子还挺厉害的,竟真的闯出了一番名堂。
说来也算是她慧眼识人,早在最开始让润弟学着接管生意的时候,便发现他接触新鲜事物上手飞快,伶俐却不投机取巧,扎实可靠,懂得变通。
但现在看来,更可贵的反倒是他的知恩图报,一腔赤诚。
宋辞心中既欣慰又苦涩。
欣慰自己微不足道的善意改变了一个平凡百姓的人生。
苦涩的是,自己帮他不多,仅仅只是引领他走上做生意的路,教会他一点东西,留了些银子,其余全靠他自己努力打拼。
而现在,却要反过头来索取,为他徒增困扰。
虽觉得亏欠,但她别无办法。
握着笔杆掌灯斟酌到深夜,终还是向他开了口。
宋辞信中寻求润弟帮忙,说她现在急需一批粮食。
她知道按现在的情形,粮价水涨船高……但她没有能力承担高价,只能按照原来的市价购买,如果可以的话,甚至还希望再低个一到三成。
不过她保证度过难关后,待食肆重新运转赚到钱,一定对润弟及愿意帮忙的粮商加倍补偿!
——
翌日,她握着写好的书信,到处询问亲卫该怎么送到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