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朝泠淡淡道:“她生病那段时间只托你办过两件事——取画像和务必照顾好宋槐。到头来,你一件都没做到。”
“要是没记错,这第二件事可是托我们俩一起办的。说到底,你我算是共犯。你把那小姑娘接回来养着,不是自责是什么?”章暮也笑了笑,看似不经意地提及,“我们三人曾在这间画室朝夕相处过一年多,我自认为比楚宁还要解你。朝泠,抛开楚宁不谈,你我本质上才是一类人。”
段朝泠视线拂过他,眼底沾了清霜一样的凉意,语调异常平静:“退一万步讲,至少我没一错再错。反倒是作为丈夫的你,明知她亲缘一向浅薄,还眼睁睁看着跟她血脉相连的宋槐漂泊在外多年。”
听他提到这件事,章暮也收敛笑意,默默良久才开口:“我当年的确答应楚宁要把小姑娘接回家,结果却食言了。我知道,即便这些年你表面不说什么,内心也一直在怪我。”
段朝泠没说怪与不怪,只说:“宋槐被送进福利院的时候左右不过八岁。”
章暮也没吭声,拿起桌上的白色烟盒,指腹不断摩挲盒身表面印着的鸢尾花,额前几缕长发自然垂落,遮住了面部表情。
外面雨势渐涨,红木桌旁边的推拉窗开了条缝隙,雨水潲进来,搁在窗台上的画材被打湿。
他没去管,重新点了支烟,忽然说:“你还记不记得,她第一次教我们抽烟是什么时候。”
这话明显有转移话题的逃避意味。
没等段朝泠回答,章暮也自顾自喃道:“我倒记得好像也是个雨天……”
回忆如昨。
恍惚回到了很多年前。
章暮也高中没读完就来了北城,拜了个名不见经传的画手做师父,随他生活了将近十年,跟着学到了不少东西。
后来师父因病去世,他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给父母置办完新房,离开家,用为数不多的存款在北城租了套老破小,开了间勉强能维持生计的画室。
他并非正经美院毕业,好在还算有些才华,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而立之年办了两场画展,个人招牌逐渐鹊起,慕名而来的学生自是不少。
周楚宁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来,她算是他众多学生中天赋最差的那个,但他还是愿意教她,待她更是比待任何人都要有耐心。
那时候周楚宁不过才十九岁,在音乐学院读完大半个学期,中途任性辍学,一个人在外闯荡。她浑身裹满了刺,性格叛逆,既不在乎世俗,又不喜欢受人约束。
他觉得她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也因此对她极是特别。
周楚宁租的房子到期后,拖着行李箱住进了画室的单间,日复一日,一晃住了四年。
章暮也至今还记得,在她住进来的第五年,春寒料峭的季节,刚下过一场冻雨,她带回来一个浑身湿透的男孩——大概十六七岁的样子,穿一件单薄的黑色卫衣,个子很高,皮肤接近羸弱的素白,冷眉冷眼,几乎很少讲话。
周楚宁简单介绍了情况,和章暮也商量完,将人安顿在了画室的另一个单间。
自此,三人开始相依为伴。
周楚宁很喜欢像弟弟一样存在着的段朝泠,在他面前尽量收起乖张的性子,于他亦师亦友,教给他很多过来人的经验。
遭遇类似的两个人总是更容易共情。
有次两人趁章暮也上课的时候偷溜到天台。
周楚宁坐在台阶上吞云吐雾,叫段朝泠帮忙放风——章暮也之前严令禁止过,不许她再抽烟。
她明面答应,顺着他的意思来,实际背地里阳奉阴违。
没过多久,天气发阴,下了场骤雨。
周楚宁将烟头丢进花盆里,正要回去,跟迎面过来的章暮也撞了个正着。
章暮也看着他们俩,难得没说什么,夺过盒烟,故意逗她:就这么好抽?
周楚宁耸耸肩,试图引诱他:你试试不就知道了。
章暮也挑眉,没由来地笑了两声。
他这人向来没什么道德感,早些年间跟着师父,能做的出格事基本都做了个遍,唯独没学着师父抽烟。他讨厌烟味,反而更迷恋酗酒带来的醉生梦死的麻木感。
雨还在下,周楚宁拉着他们走到能躲雨的空地,分别给两人分了支烟。
那天具体聊了些什么,章暮也已经彻底忘了,但依然记得当时周楚宁咬着滤嘴的样子,黑发、红唇,介于青涩和醇熟之间,有种恰到好处的媚态。
他想,他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喜欢上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