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宋朝诗人苏东坡曾写诗赞美过这种茶饼,“[1]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的就是它。
至于灯芯糕,则是长得像短面条一样的糕点,据说这种糕点含油量很足,还可以用火点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早在清乾隆年间灯芯糕就已经很有名,乾隆皇帝品尝后曾题词:“[2]京省驰名,独此一家。”
米莉尝了一口,感觉有股淡淡的薄荷味,或者叫做清凉感?
对她来说有一点点甜,不过没有在苏省和杭州吃的糕点那么甜。
至于最后一种冻米糖,却一直不见踪迹。
找不到就不找了,米莉心态一贯平和。
看着天色渐暗,她干脆去了附近另一条步行街□□街。
据传在很久以前,有附近的农户和小贩在这里卖□□,街道上开了很多家饭店拿手好菜,也是□□,所以才以此而得名。
……米莉实在想不出□□怎么吃。
她光是想到那种满身疙瘩的软体动物就浑身发麻。
□□街人很多,虽然不到拥挤的程度,但要是想要买什么东西最少也得排两三个人的队伍。
要是想去网上那些很火的店的话,光排队估计就得一个多小时。
米莉没那个耐心,只好转了一圈就走了。
第二天早晨,她去吃了自己惦记很久的南昌炒粉,又点了一碗皮蛋肉汤。
酱油色的米粉配上青菜、肉片、鸡蛋、碎辣椒等配菜,油汪汪地冒着热气,米莉光是闻着鼻尖传来的味道就忍不住流口水。
米粉有点油,不过咸度适中,很符合米莉的口味。
皮蛋肉汤虽然是清汤,但显得有些浓稠。
米莉舀了一勺,能明显喝到皮蛋和肉混合的香味,瓦罐里的皮蛋已经熬得有些化了,一口下去,不像前几天吃到的那样哏揪,而是软软的,像是果冻一样的口感。
这里面没有放辣椒,看起来很清淡,只是稍微有点咸。
不过米莉也理解,如果不太咸的话,可能她就有点受不了皮蛋本身的味道了。
吃饱饭的那半小时内,是米莉人生中最满足的时刻,一般这时候她会选择一个风景比较好的地方散步,或者沿着小巷边走边逛,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
走着走着,她就看见远处一座白色的牌楼。
米莉走过去,抬头看见牌楼上写着“杏花楼”三个大字。
这个名字乍一听有点俗,但在口中重复几遍,却又觉得格外雅致。
大俗即大雅,果真没错。
石牌楼两侧又各有一副对联。
右手边的是“春风送绿梳杨柳”,左手则是“细雨画红点杏谷”。
米莉不知道细雨下面那个字是不是“画”,她拍照后上网搜了一下也没收到。
沿着石牌楼一路向前,就能看到一座高大的建筑。
从敞开的大门走进,迎面便是一股淡淡青草气息,院内栽种着许多树木,从杨柳荫下走过,那一瞬间的清凉吹散了初夏时节的燥热。
穿过一扇圆月形拱门,就能看到一片仿佛一望无际般的湖水。
靠在湖边的栏杆上,看着湖水中荡漾的涟漪,米莉只觉得自己这两日来赶路的疲倦全都一扫而空。
这片建筑和她从前见过的都不太一样,虽然也是马头墙,但不知为何显得格外温暖。
或许是因为今天暖风和煦,吹着她心情舒畅,看什么都觉得美好吧。
杏花楼是赣省的省级文化古迹之一,从唐代建成,在明代时曾经被当作宁王朱宸濠妃子娄妃的梳妆台。
后来宁王谋反失败,杏花楼变成了私人住宅,一直到如今开放展览。
走过观音桥,就来到了三面环岛的湖心岛,在湖心岛上静静吹着微风,就连身体都轻松了。
不远处的那一栋二层建筑就是杏花楼的主楼了,一层里面陈列着部分明清时代的室内家具,二楼是娄妃故居,并不对外开放。
休息够了,米莉又沿着进来的那条小路出去,毫无目的地在街头闲逛。
转过一个弯,她突然看到一个贩卖着米花糖的小贩。
米莉思绪飞快地转动。
米花糖和她在网上搜出来的赣省四大名点中的冻米糕长得特别像。
……冻米糕?
难道这就是冻米糕,只是南北不一个叫法?
米莉又在网上搜索图片,对比发现这就是她小时候经常吃的米花糖。
米花糖的种类非常多,有大米的、黑米的,还有一种大小和拇指指甲盖这么粗细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