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酿橙这道菜自宋朝就有,《山家清供》中曾经记载过它的做法。
[1]橙大者截顶,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蒂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盐,供,既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
看样子像是一道适合秋天吃的菜。
不过想到古时候人工养殖螃蟹的技巧不太发达,橙子也有固定的成熟时节,所以在秋天吃也是有原因的。
橙子是放在一个小盅里的,服务员揭开盖子的下一刻,空气中就弥漫着橙子的清香。
碗状的橙子壳内是满满的蟹黄与蟹肉,米莉两只爪子捧起小盅,橙子就晃了晃。
她左右看看,找了个比较好下口的位置试探的咬了上去。
里面的蟹黄与蟹肉微烫,橙香减少了螃蟹自己本身的腥味,反而显得鲜香醇厚。
宋代的江南人一开始吃蟹是因为憎恨。
古时江南一带水稻田里螃蟹横行霸道,会像蝗虫一样给水稻带来毁性灾难。
所以江南农民对为害水稻的螃蟹非常痛恨,恨到了极点,就去吃螃蟹。
随着宋代饮食文化的高度发展,人们逐渐从“恨蟹”转变为“爱蟹”。
苏轼也曾写下“[2]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苏轼曾在吴兴担任太守,而这“两尖团”指的正是螃蟹。
而北宋宰相苏颂也在《本草图经》中写道:“[3]今人以蟹为食品之佳味。”
蟹酿橙从宋朝发展至今已经千年,现在人们吃螃蟹比古代的人们更精细了。
这道菜入口咸甜得当,对米莉来说,不会过分甜也不会特别清淡。
杭州是鱼米之乡,而杭帮菜的精髓在于原材料,此文由腾讯群斯咡尔二呜酒意斯泣整理上传讲究时令节气、不鲜不食,特点就是注重原材料的原汁原味,不过度调味。
米莉吃了一整个蟹酿橙,也不会觉得腻,反而挺开胃。
至于旁边那一盘说是艺术品也不为过的龙井虾仁,她则有些无从下口。
有些菜摆盘太精致也不太好,她总觉得自己亵渎了它。
纠结了一下,最终还是馋虫占了上风。
才来杭州几天,她就已经见到两样用龙井茶做的食物了,一道是昨天的龙井茶酥,一道就是今天的龙井虾仁。
盘子中央的虾仁玉白,茶色清透,凑进了能嗅到淡淡的龙井茶香。
每一颗虾仁全都饱满劲道,咬下去,唇齿间先是感受到虾肉的紧致,随即清鲜爽口的口感便回荡在口腔之中。
……米莉怎么觉得这两道菜都有点开胃呢?
“您的东坡肉和拔丝汤圆,西湖醋鱼还需要稍等一下。”
米莉眼睛盯在东坡肉上,一刻也不舍得离开。
这家饭店做的东坡肉也太好看了吧?
小盅里码得整整齐齐的四方块红得透亮,颜色如同红玛瑙,浓郁醇厚的肉香几乎要从鼻尖穿透大脑。
她迫不及待的将小盅捧过来,嗅着诱人的香气,食欲大开。
吃一口颗粒饱满粒粒分明的米饭,再咬一口色泽红艳、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
东坡肉上层的肉皮微微紧实,下层油润的肥肉泛着光泽,搭配上中间丝丝分明的瘦肉,口感饱满而有层次。
瘦肉的颗粒感综合了肥肉的油腻,包裹着软弹的米饭,哪怕让她用里面的汤汁泡饭,她都能吃下一大锅!
一整块东坡肉下肚,米饭也只剩下一口,她干脆泡进小盅里,让米饭充分吸收了浓稠的汤汁,再扒拉进嘴里。
嚼嚼。
嚼嚼嚼。
根本不够。
米莉把最后一粒大米卷进嘴里,还有些意犹未尽,只好将视线投向除了还没上来的西湖醋鱼外最后一道菜。
——拔丝汤圆。
洁白的瓷盘中几只汤圆,用糖浆固定成爱心的形状,汤圆雪白有些地方带着微微的黄,像是被煎过留下的痕迹。
糖浆粘稠而浓郁,因为暴露在空气中已经微微凝固,勺子敲上去会听到声音。
汤圆炸的外皮酥脆,表面裹了一层拔丝糖浆,轻轻咬下去,糖浆的脆响变在唇齿间传来。
下一刻,汤圆软糯的口感与红豆馅料混合,甜滋滋的味道从舌尖传递到大脑。
最后一道菜姗姗来迟。
盖在餐盘上的盖子被掀起,热气便随之而起,一条浇着酱油色料汁的鱼出现在眼前。
这就是西湖醋鱼?
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