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等待自己那份面上来的过程中搜了一下,百度词条显示跳面是镇江的特色面。
[1]所谓“跳面”,就是把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竹竿横在面团上,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
跳面的师傅坐在竹竿上跳跃挤压,上下颠跳,将面团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
面皮用刀切成面条,这就是跳面。
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
有点类似广东的竹升面,不过竹生面用的竹竿特别粗,两只手才能抓过来,而且厨师是跨坐在上面,一只脚踩着台阶,另一只脚悬空,依靠弹力来压面条。
但跳面和这个的差别,大概就是用的竹竿一只手就能握过来,而且师傅是侧坐在竹竿上的。
……不过这两种面做起来有点费师傅吧。
几十年下来,厨艺精湛了,身手也练出来了。
“你的大排面——慢点吃。”
米莉乖巧地点点头,“喵呜。”
好的。
老板又回头忘了她一眼,对这只举止和人没什么两样的猫显然很是好奇。
米莉一心一意放在眼前的这碗面上,没有注意到老板的动作。
酱油色的大排浸满酱汁,勺子敲上去能发出脆响,凑上去嗅一嗅,能闻到混合着油香的肉味。
米莉咽了口口水,又瞅了瞅面前大碗里的面。
确实和她在镇江吃到的锅盖面里面的面条长得很像,粗细并不均匀,但夹起来不会断,还要低防面条弹出来,汤汁渐在身上。
面汤有点像她在高邮吃过的红汤混沌里的汤,她忘记自己什么时候听苏州舍友说过,只要汤的颜色不是白色,那里面肯定加了酱油,而且整体味道是甜的。
米莉记得自己之前吃的红汤馄饨并不是甜的……难道苏州这边不一样?
她尝了一口面汤,回味了一下,确实有淡淡的甜味,不过这些天她的舌头已经被锻炼出来了,这种甜对她来说还可以。
米莉端着碗稀溜着面条,再吃一口酥脆爆汁的大排,慢慢滋润着自己干枯的胃。
一碗大排面下肚,顿时升起一股由内而外的暖意。
出了门,果然又下起了雨。
……应该只是凑巧,不可能整个四月都是雨季吧。
看了下天气预报,好像还真是。
未来七天多云转阵雨。
怪不得她舍友听她说向往江南的雨天时,露出那种欲言又止的表情。
果然还是要自己亲自来一趟,才能体会到这座梦想中的城市的味道。
下午的时间,她去逛了苏州市博物馆。
博物馆就在拙政园旁边,距离入口处和南门出口都很近,只是米莉昨天忘记了这件事情。
苏州博物馆分为本馆和西馆两部分,本馆的设计是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大师完成,这同时也是他的收官之作。
贝聿铭曾经设计过卢浮宫的入口、中银大厦、肯尼迪图书馆、香山饭店,他的履历丰富,而苏州博物馆却被他称之为自己的小女儿,可以见得,他对于博物馆设计的喜爱。
苏州是国内唯一一座2500年,连街道都没有任何改变的城市,整个老城区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而这样一座城市的博物馆,也有着国内最美博物馆的美名。
它的设计不同于米莉见过的其他博物馆,外表运用了大片的玻璃,室内采光很好,一步一景。
感觉这里不像是一座博物馆,而是一个超现代的苏州园林。
与博物馆本身相比,博物馆内的文物似乎就有些逊色了。
但据说新开的西馆里面的文物比老管要多,米莉也没有时间去考证,只是在老馆逛一圈,也能感受到苏州2500年内历史的变化和气韵。
看过了吴王夫差剑、秘色瓷莲花晚、真珠舍利宝幢这三件镇馆之宝,米莉又把有关苏州历史起源的展馆看了一遍。
直到闭馆时间到了,她这才随着人群一起离开。
在老城的巷子里闲逛,米莉又回到了平江路,夜色中,粉墙上垂下的七里香瀑布微微摇晃。
七里香的花是繁茂的白色花球,凑近看像是一株株缠绕在一起的小郁金香,许多只凑在一起,花团锦簇。
七里香因香味浓郁,能飘到远方而不散闻名。
米莉知道它还是因为周董的那首歌。
街道上的人比山塘街的游客少一些,但依旧拥挤。
她在七里香瀑布下找了个位置窝好,一边轻嗅着瀑布下难得的静谧与恬静,一边望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这种悠闲的时刻过得总是格外快,夜色渐渐降临,她也在花香中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