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汤汁黏稠,肉香浓郁,带着一点微不可闻的海鲜味,确实鲜美得不行。
喝了汤,就剩下皮了。
汤包的皮薄筋软,倒上点醋,就着姜丝,蟹黄的鲜味就被激发出来了。
吃着汤包,她的眼睛向一旁的千层糕上面瞥。
这是一种菱形方块形状的点心,质地并不是大部分传统点心的“酥”,而是少见的蓬松。
据说这是晚清年间,扬州名厨吸取了千层馒头的“其白如雪,揭之千层”的传统做法,在基础上增加了独特的发酵过程,这才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千层糕。
装在笼屉里的千层糕呈透明色,上面的青红丝点缀得恰到好处,它的甜味并不重,但吃起来也不会觉得寡淡。
而与千层糕并称扬州双绝的翡翠烧卖乍一看长得有点像包菜,米莉突然回想起自己在神都看过的那一朵同样长得像生菜的牡丹,现在估计已经开了吧。
翡翠烧卖皮薄馅大,上面点缀的不知道是胡萝卜丝还是火腿丝,一口咬下去面皮有一股韧劲,里面的青菜馅咸甜适宜,格外清香。
这翡翠烧卖倒是给米莉一种扬州特有的感觉。
几份早点被她全部吞下肚,米莉这才在茶舍外排队的食客眼前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
今天去哪里呢?
米莉立刻想到扬州最有名的一个景点——瘦西湖。
瘦西湖前身为历代开挖的城河,从唐朝开始不断经过开凿与扩宽这才演变成如今的瘦西湖,所以它是一个古代的人工湖。
它原名炮山河,又称保障河,曾经非常狭窄。
之所以会变成如今的瘦西湖,还是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想要拜访欧阳修曾经居住的地方,为了方便皇帝出行,扬州的盐商们便一起集资修建扩宽了这条河,又在河两旁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
后来杭州一个诗人慕名前来,游玩之后写下一首诗,诗中的“[2]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这句话也就是如今瘦西湖名称的来源。
西大门进来就能看到熙春台,据说这里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恰好赶上母亲70岁大寿,当地的盐商为了讨好皇帝斥巨资建立了这么一座庭院。
所以熙春台下方的牌匾上写着“春台祝寿”。
熙春台左侧的那一座白玉桥就是按照唐朝诗人杜牧“[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交吹箫”这句诗中的二十四桥修建的。
其实诗中提到的二十四桥是扬州共有二十四座桥,还是说有一个桥叫做二十四桥就不得而知了。
但当地的盐商为了重新再现二十四桥的景色,于是修建了这么一座桥叫做二十四桥。
桥宽2.4米,桥长24米,两侧的台阶各有24层,桥上的栏杆也一共有24根。
踏上二十四桥,微风拂面,带来阵阵凉意,米莉一想到这座桥是为了那首诗而建的就莫名地有点想笑。
原来古代人也会仿制啊。
站在桥上,远方眺望,能看到远处被垂柳层层叠叠遮掩住的一座高塔,那是大明寺的栖灵塔。
众所能详的鉴真东渡的鉴真法师就是在大明寺担任的主持。
调整一个方向,继续前行一段路,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米莉一边看着远处层
出不穷的亭台楼阁,心中感慨万千。
一座造型奇特的桥出现在眼前,说是桥,其实也不能算石桥,长得像是几个连在一起的亭子,两边有向下的弧度,能连到岸上。
这里应该就是五亭桥。
据说五个亭子从上方往下看,就像一朵绽开的莲花,所以还有一个别名叫做莲花桥。
这座桥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高贵妃的弟弟高恒给他修建的。
远远望过去。亭子的屋檐飞檐耸立,朱红色石柱和金色的瓦片相得益彰,确实是清朝的审美。
这里还栽种着1500多年的银杏树,只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被雷劈死了,后来专门做了防腐处理,放在这里当作观赏木。
银杏树上面爬了许多绿色的藤蔓,还有淡黄色橙黄色的长长的花苞,她听游客说这是凌霄花。
如果不知道的话,还以为这棵银杏树又复活了呢。
她沿着人群的方向向后游览,迎面看见一座大红色的桥,桥对岸有一个圆形的拱门,里面人来人往。
拱门上方写着“小金山”,两侧放着两尊石狮子,这个石狮子和米莉以前见到的那种庄严肃穆矮墩墩的石狮子还不太一样。
它们身材瘦长,脑袋都朝着中间歪去,脸上的表情笑嘻嘻的。
身后带着一家人来游览的导游正在介绍,“门前这两座石狮子是标准的南方风格,你们看它们的表情是不是带着笑?这又叫笑狮,它们已经有了六百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