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幅画上面的女性是洪宣娇,而不是傅善祥。”
众人恍然大悟,而导游也连忙道:“这是我的不对,我孤陋寡闻了。”
米莉没有注意他们的交谈,反而将目光落在这幅画上。
她从来不知道太平天国时期还有女状元和女将军,而且女子竟然也能科举,也可以上战场。
一股清风从堂外吹来,米莉回头望了一眼,便有些留恋地离去。
大堂外面有一个海报,上面有一幅老照片,让她看着格外眼熟。
一旁正在讲解的导游的声音也传了过来,“大家看到这幅黑白照片有没有觉得很眼熟?相信很多人对于总统府的印象都是来自这张照片。”
“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解放金陵,4月24日攻占了总统府,于是便在上面拍了张照片用作纪念——但其实这张照片是摆拍的。”
“因为当时攻占总统府是在晚上,而那时候并没有晚上可以拍照的相机。”
“只是负责宣传的记者认为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就此结束太过于可惜,并请示了部队领导让士兵重新爬上去补拍了这张照片。”
“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一角有我们后来PS上的一面五星红旗,当时降下的是青天白日旗,升起的是一面纯红色的旗,但并不是我们现在的五星红旗。”
再往外走,米莉看到一个相较于大堂小很多的房子。
房子前面的台阶很有特色,并不是直上直下,而是呈现出“八”字的样子向外扩。
这里就是八字厅,那一撇一捺代表的是八方宾朋,而一共五层台阶则代表的是五湖四海。
米莉进去转了一圈,感觉这里面的装饰和之前看过的民国剧很像,估计现在的民国剧都是在以前的古建筑里面找灵感吧。
她跳上一个窗台,突然看见里面的沙发上坐着好几个人。
米莉定睛一看,才发现那是几个蜡人。
从八字亭出来,沿着走廊一直向后走穿过一栋红色的拱门,并能看见远处浅色的三层建筑。
蒋校长的办公室就在二楼,围在外面的游客相比较其他地方多得多,办公室的门口放着一扇半人高的玻璃,米莉可以趴在玻璃上往里面看。
她听说蒋校长的办公桌是斜着放的,如今一看竟然是真的。
据说因为蒋校长担心别人刺杀,他桌子这么摆放,既可以看见窗外,又能随时注意到走廊的动静。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因为蒋校长办公室对面就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两人彼此防范。
蒋校长这么摆放桌子,可以随时观察到李宗仁的动向。
米莉听得头大,见逛完了整座总统府便沿着楼梯向下离去。
光是在路上听偶然遇到的导游说的那些历史,她就听得心脏怦怦直跳。
一座总统府,半部近代史。
这话说得丝毫不差。
第84章 新街口,夫子庙与老门东
从总统府向南走一段距离, 就能看到大行宫的地铁站,乘坐三号线在夫子庙出站,一抬头就能看见拥挤的人群。
沿着拥挤的人群在继续向南走, 不多远就能看到一座横跨在河上的石桥。
这就是平江桥, 平江桥并不出名, 但桥下的这条秦淮河却是尽人皆知。
秦淮河算是米莉见过的市区里的河中比较宽的了,能容纳四五条小船同时经过。
站在桥上向远方望去,河面波光点点,岸边鳞次栉比的仿古式建筑透着秦淮独有的韵味。
远处的夕阳被云雾笼罩,灰蓝色的云彩映出一片金黄的光影。
桥下的游船经过,荡起圈圈涟漪,夕阳斑驳的光影摇晃在水波中。
不多时, 天色就暗了。
两岸的建筑亮起了灯, 点点人影倒映在水面, 恍惚中仿佛穿越回了千百年前的秦淮。
一条小船晃晃悠悠在桥下经过, 米莉后腿一蹬, 跳到船上。
她是第一次坐这种小型的乌篷船,但站在上面竟然意外的稳。
小船沿着河水一路向西,米莉很快就看到另一座石桥。
她跳到旁边正在行驶的另一条船上, 然后丈量了一下和岸边的距离, 觉得自己能跳过去,便用力蹬起后腿前爪一扑, 便跳到了栏杆上。
刚才那条小船依旧向前行驶,穿过石桥, 很快就被后面的船只遮掩住了。
眼前的这座石桥在古时候连通着两个天差地别的地方。
一边是孔庙学府、江南贡院, 另一边则是著名的秦淮巴彦居住的地方。
沿着石板路向深处走去,人慢慢变多。
米莉抬起头, 绿色的三个大字“乌衣巷”就出现在眼前。
说是小巷,其实也是一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