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初中课本上见到过。
……啊!
她想起来了。
这是历史课本上的蓝田人。
当时课本上的图片除了这座石雕之外,还有北京人和元谋人。
蓝田人雕像后面是一个玻璃展台,里面摆放着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复原模型和几块不知道是石头还是头盖骨碎片样子的展览品。
再慢慢向后走,可以看到一排相比于蓝田人头盖骨更晚一些的大理人头盖骨模型,右侧展示着一万年前人类从鱼类采集生活,变成农耕生活后使用的石器。
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后,再次发生转变的是距今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时代。
仰韶时代是黄河流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最能体现出来的就是展览柜里各种各样的陶器。
这个时候的陶器都是使用泥条盘住的方法来制造的,现在所熟悉的轮制方法还需要比它晚上几千年。
更准确的说,现在用的快轮机,还是在18世纪电机出现之后才发明的。
米莉一边看着一边缓缓向后走去……她看到了又一件非常熟悉的展品。
人面鱼纹盆!
人面鱼纹盆后面是一个像酒盅样子的陶罐,她眨了眨眼睛,凑近去看,怎么看上面的图案都有点像猪。
这件产品的名字叫做“兽面纹壶”。
一楼的展厅展览的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时代的文物与遗址。
上了二楼,人只多不少。
二楼展厅展示的是汉代的文物,一进门最右侧的展柜里放着四块圆形的文物。
讲解说它们叫做“瓦灯”,就是屋檐下方延伸出来的圆形瓦片。
这四片瓦灯上面雕刻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图案,代表着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在古代有着保佑一方平安的用意。
四片瓦当对面展示着非常著名的溜金溜银铜竹节熏炉,国家一级文物,通体为铜质,但外部溜金溜银。
看起来就像一个长杆子插着根金色寿桃。
但其实这是一个博山炉的造型,炉盖雕刻着海外仙山,当时的人们认为博山上有神仙,所以才雕刻这个形象用来祈求长生不老。
这个熏炉是皇家用品,上面还雕刻着一行字——内者未央上卧,金黄图竹节熏炉一具。
表示着这是未央宫的物品。
熏炉在灯光下闪烁着低沉的金光,非常漂亮,金色的炉盖雕刻着精美的仙山,炉身周围是突起的纹路,看起来像是波浪和祥云。
炉身底部是三条咬在长杆上的镂空金龙,整体看上去非常繁复华丽。
熏炉另一侧展览着汉代的陶俑,相比于在网上看到的兵马俑来说,这些陶俑体积小了很多,身上衣服的颜色没有褪色,但五官表情模糊。
再往后还有几个没有穿衣服的陶俑,两个站立,一个跨坐,而且仅有脑袋躯干和双腿,并没有胳膊。
米莉绕到侧面去看,才发现陶俑胳膊的位置有两个孔,看来不是因为犯了罪所以把胳膊砍下去的兵马俑。
但为什么没穿衣服?
她仔细看了一眼文字讲解,发现这种造型奇怪的陶俑叫做着衣氏陶俑,她刚才看到的穿衣服的陶俑叫做塑衣式陶俑。
塑衣是陶俑的衣服是塑造上去的,和陶俑融为一体,着衣式陶俑的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所以在两千年的时间里全都腐烂丢失了。
至于它们的胳膊,大概也随之丢失了吧。
再向后走,她看到占据一整面玻璃柜的瓦当。
里面的瓦当没有图案,却镌刻着看不懂的文字,似乎是篆体。
除了人形的陶俑之外,米莉还看到一个展柜里有许多动物样子的陶俑。
矮矮胖胖的鸡和鸽子,翘着尾巴的小胖狗,唇角上扬,带着迷之微笑的牛和趴在地上的比小狗还要圆润的羊。
……好像手办。
米莉爪子莫名有些痒。
她总是拒绝不了这种圆滚滚的生物。
如果博物馆出一个陶俑的周边就好了。
穿过展示着陶罐的玻璃柜,米莉被一片金光闪了眼。
金子!
好多金子!
成堆的金饼堆放在玻璃展柜之中,耀眼的金光令猫蠢蠢欲动。
仅仅是看着,她就不禁露出笑容。
这或许是刻在骨子里对于金子的喜爱吧。
米莉突然想给自己打一个金项圈挂脖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