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号早上一放假,何之夏和许舒就来教室门口叫姜珩、梁翊一起去菜市场买食材,为晚上的烧烤做准备,烧烤炉就从何之夏家搬。几个人走到学校门口,又叫上等在那里的陈惜和况晴,再一起出发去菜市场。
这群人里面有买菜经验的大概也只有梁翊了。
外公外婆家的小菜园不大,菜的品种没那么多,有时候还是需要去市场买家里没有的种类,还要买肉。初中的时候他经常陪着外公外婆去买菜,帮忙拎菜,充当“搬运工”之余,对讨价还价、挑菜择菜这些还是见过。
“我写了清单,”何之夏把便签递给姜珩,“早自习的时候写的,你看看。”
“可以啊你,功课做得不错,”姜珩笑,他看了看,提出意见,“茄子就不必了,那么大个,好难烤熟。”
“不会啊,切开不就好了,”何之夏反驳,“多放油,烤得软软的,很香的。”
“算了,我不想吃茄子,”姜珩挺坚持,“换成黄瓜,清爽点,又解腻。”
何之夏没法反对,几个人A的钱都放在姜珩那里管着,谁管钱谁才是大爷。
“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姜珩把便签传给其他几个人看,采取建议,统一意见。
两个女孩子表示没有要添的,许舒和梁翊也没说话。
走到市场门口才分了分工,许舒、何之夏和两个女孩去买蔬菜瓜果,女孩子细心,负责挑选,许舒和何之夏负责拎。梁翊和姜珩去买肉,鲜肉档口那边气味有点难闻,肉拎着也重,交给他俩也还算适合。
“何之夏还写了鸡翅,”姜珩拿了手上的半截纸片说,另半截给蔬果小分队了,“家禽档口那边更臭!”
他已经想捂鼻子了。
“我一个人去吧,”梁翊接过纸片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需要一起买的,“你买完肉等我一下,我帮你拎。”
姜珩点头,他往鲜肉档口走,又给梁翊指了指家禽档口的位置。
这会儿已经过了早市的点,加上天气冷,市场里的人也不多,摊主见他们都是学生,还很有耐心帮他们挑肉挑菜。
到市场门口碰头的时候,几个人还挺高兴,买菜也不是单纯的买菜,而是逛街一样,逛逛平时没来过的市场就觉得很有意思,只是没找到烧烤用的竹签。
“我们先把菜放回我家,”姜珩说,“再去西湖桥那边买竹签,杂货店肯定有。”
虽然肖何桥和西湖桥只隔着一道内陆河遥遥相望,但从旁边的横街走过去还是有不短的距离,好在人多,何之夏又闹腾,一路过去,倒也不觉得无聊。
梁翊是第一次过来西湖桥这边。他对买衣服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够穿就行,李念音在穗城看到合适的衣物鞋子会买了给他寄回来,所以他没什么需要来西湖桥的理由,这边一条街的店子对他来说还是比较新奇的。
姜珩和梁翊走在一行人的最后,两人聊着三天的假期还有两天怎么安排。何之夏和许舒走在最前面,何之夏不知道在絮絮叨叨说着什么,陈惜挽着况晴的手走在中间,看着街道两边的店铺。
边买边逛等备齐需要的东西回到姜家的小旅馆都已经过了午饭时间了,姜妈妈连厨房都收拾好了。
“我们吃面行吗?”姜珩问,“就简单吃点,还要准备晚上的食材,要洗要切要串,很赶时间。”
众人都表示没有问题,梁翊还自告奋勇说他来弄面。
“不用,”姜妈妈笑,“我在这还用你们小孩子动手啊。”
她从冰箱拿出解冻好的肉,又在菜架上找出一袋青椒,说道:“阿姨的拿手好菜,青椒肉丝面。”
吃完面的一整个下午,大伙都聚在姜珩家的厨房里准备晚上要烤的串。买食材的时候不觉得买了多少,收拾起来真的累。
何之夏和许舒负责择菜、清洗,陈惜、况晴就负责切菜,梁翊和姜珩在串串,分工合作,加快速度。
姜家顶楼的天台很大,搭了几个遮阳蓬,摆着几个桌子,沙滩椅,姜家人和住店的客人有时候会上来晒太阳,姜妈妈还种了许多植物放在天台四周。虽然冬季没有花可赏,但也有一些四季常青的植物带来绿意。
趁着天色还早,几个人把准备好的食材、饮料、零食都搬了上来。烧烤架摆着天台中央,旁边是几个拼成长排的桌子。
“现在这个季节烧烤会不会有点奇怪?”陈惜小声说,“还是有些冷。”
“没事,”何之夏在生火,“你看都没有风。”
“珩哥牛肉串要开始营业了!”姜珩也凑过来说。
梁翊在给铁盘里的牛肉、鸡翅、素串刷上油,许舒在桌子上给大家倒饮料,况晴在摆零食、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