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不祥(291)

一个接一个地传过去,每个人看完面上神情都不同。

待南宫姣询问意见时,其他人不了解蜀中,不敢擅自开口,纷纷看向澜淙。

他们之中,只有澜淙,一直得南宫姣之令留意蜀中各项情报,尤其是之前特意批示的,寿王府中寿王的私下之言。

澜淙道:“主上,寿王屯兵粮的动作一直未停,只是依这些日子的情报来看,他并没有主动称帝起兵的意图,只是以自保为主,想一直占住蜀中那一片地过自在日子。”

“寿王府中,他的下属屡次让他效仿其他地方割据行动,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想法不曾动摇,同时也约束属下不要煽动百姓擅自行动,说要等待值得追随的圣明君主,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打头造反。”

“属下认为,他既然言辞如此恳切,以归顺为条件请求医士支援,那我们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借此机会把控住蜀中。”

其他人听完,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

第144章 求医

南宫姣颔首,“吾亦觉可行,问题,在最后半句,具体如何把控。”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有决心归顺,吾自然给予信任,只是万事两手准备,他现在有多条路可选,只是选了澜瑛阁这一条罢了,那么之后,我们必须让他的面前,只剩这一条生路。”

掀起眼皮,目光锐利,声声震耳。

半路加入的忠肝义胆,因利益因志向,随时会变,而南宫姣,厌恶一切的不确定,尤其是未来可能的背叛。

她想要的,是蜀中这一片地尽归掌握,予他是赏赐,不想给了,也可随时收回。

而不是因此畏手畏脚,让他据此妄自尊大,乃至为来日埋下祸患。

此话一出,底下人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得南宫姣一两个字回应的,就会被记录下来,之后再作详细讨论完善细节。

商定后,澜瑛阁的要求,会随着几名医士一同到蜀中,只有寿王答应了,医士才会倾囊相授。

此番勉强称得上趁火打劫,但谁让只有他们将天机谷的医士请了回来呢。

先机宝贵,自然要能占多少就占多少。

只要天机谷别故意出手破坏,便是万无一失。

再者,寿王此信,何尝不是一个投名状,他想必也观察了澜瑛阁许久,甚至是观察南宫姣观察了许久,起了投靠的心思,才以此为契机表示意愿。

否则,无缘无故的,难不成还真要等以后南宫姣领人打上了门,才开门投降吗。

真到那时,他可就是阶下囚了,富贵安稳的日子才是彻底没了。

一旦认准,行动越早,这从龙之功就越大,甚至可以与原本澜瑛阁中人相提并论,更何况寿王说起来与南宫姣血缘关系极近,南宫姣可尊称他一声皇叔,如此两厢加起来,只要南宫姣大业能成,他便可保几辈子孙的荣华富贵。

这般盘算,南宫姣明白,在场讨论的人也都明白。

寿王此时示好,南宫姣愿意承情。

只要他以后不整幺蛾子,之前阻拦招兵之事就到郭家为止,权当该请算的都清算了,与寿王无关。

往后,她会公平行事,或论功行赏,或处罚惩错,均不手软。

而促使寿王此时做出决定,除了瘟疫之事,便是……

“朝廷行事越发荒唐,逼得处处揭竿而起,镇国大将军之前还通缉追杀我们澜瑛阁,现在他怎么能有脸,写出这样的信!”

中军将军不愧性情中人,看完后忍不住将信砸在地上,破口大骂。

若是私底下,必得上去踩两脚。

除了瘟疫之事,便是这天下局势逼得寿王不得不择良主投靠。

他若还不行动,就得上阵拼杀才能保全蜀中了。

朝廷之中,灰衣人站在皇后身后与镇国大将军分庭抗礼,争相搜刮百姓膏脂。

可百姓呢,接连两场灾害,尸横遍野,活着的人若还要乖乖给朝廷上供,那才是自断生路。

不交税,朝廷官兵不答应。

永陵朝到了如今,不仅京城朝廷达官贵族,便是最底下的小吏,靠的也是夺百姓口粮活着,百姓不交税,上头还好,底下的就最先活不下去。

他们要抢要夺,自不可能人人坐以待毙,便聚集起来,成匪成寇拼杀出一条血路。

这其中,成些气候的都是早就看准天下形势做了准备的地方割据,带头带领百姓反抗朝廷。

离蜀中最近的一处,更是扩张迅猛,瞧着势头,不出十天半个月,就能到寿王家门口,他又怎能不急。

可若投靠澜瑛阁,便大不相同。

关于永陵的布局早在南宫姣还在京城的时候就已经布下,处处都有分阁的势力,有明面上的,更多,则是在暗地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