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科举)(10)

这难道不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吗?

就像野外族群迁徙中,成年巨兽发现了孤苦无依的可怜小兽,哪怕出于一种本能,也要协力将其抚养长大。

谁也没想过回报。

看着离去的村民,抑或说是长辈们的背影,秦放鹤就想,这辈子他或许无缘父母亲情,但整个村子的人又何尝不是亲人?

他会用心铭记,来日十倍百倍偿还。

接下来的几天,秦放鹤的生活迅速规律起来:

每日早起一个鸡蛋,一小碗杂粮面糊糊。

家里还剩一点猪油,细腻如膏,洁白如雪,正好应付小小少年三不五时泛滥的馋虫:偶尔挖一点在锅底晕开,再打鸡蛋时,便能得到一个漂亮的金灿灿的焦圈儿。

拿走鸡蛋的锅底不用刷,借着锅壁上粘的一点油花下杂粮糊糊,整碗都能尝到荤腥儿,简直跟吃肉似的,美极了。

简单用过饭,用秀兰婶子送的麸糠喂鸡,待到饭食稳稳落下,正好打太极,额头见汗便停。

初时他身子弱,才到野马分鬃便觉浑身酸软,少不得量力而行。

等身体热起来,通体舒泰,脑子也灵光,正好练字,熟悉四书五经。

世人皆以为写毛笔字风雅,而真正练过字的人才会明白,这其实也算体力活。

悬腕,提笔,运笔,又要身体端正,没一会儿功夫,身上就酸痛起来,架笔的手指内侧更是磨得红肿发疼。

为了来日能够真正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有的人甚至还会故意在手腕上悬挂重物,专为练腕力。

原身早年就在秦父的教导下学过“官文”,也就是科举考试硬性要求的官方字体,但笔力尚浅,还很稚嫩。

这会儿手累了发起抖来,越发横不平,竖不直,弯弯曲曲蚯蚓也似。

写到最后,秦放鹤自己都笑起来。

技巧可以继承沿袭,体力上的差距却无法一口气弥补。

罢了,急不得,练字毕竟是日复一日的水磨功夫。

单看前半截体力充沛时写的字迹,倒还不错,甚至结合了秦放鹤本人的理解之后,还多出几分克制的凌厉,显出一点年轻人特有的生气和冲劲儿。

但还不够。

出名要趁早,如何出名?

他无过人家世,更无泼天富贵,能利用的只有自己,只有那颗头脑和上辈子以命相搏换来的经验教训。

秦放鹤查过,大禄建国以来最年轻的秀才是十二岁,他决意创造新的纪录。

世上从来就不乏天才,莫说小小秀才,便是举人、进士,乃至状元又如何?左不过三年一个罢了。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好到令上位者过目难忘。

自古以来,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被视为衡量国运和君主贤明与否的标杆之一,令人遗憾的是,大禄朝建国至今,尚未有一人连中三元!

这正是秦放鹤的目标。

别人的遗憾,恰恰就是他可以利用的机会!

现在的他刚满九岁,身体很弱,四书五经也不够通达,正好休养生息一二年。

若十岁下场,次年再准备一年,便是三年一次的县试、乡试、会试连轴转,一气呵成。

科举成本太高,穿过来的时机也不够早,没留给秦放鹤多少容错的机会。

最晚十一岁,他必须下场,誓要一击即中。

十二岁的秀才么?

那么,十一岁,甚至是十岁的案首又当如何?

一想到这里,秦放鹤就充满干劲,浑身的血液都随之沸腾。

卷吧,这个我在行。

他向来很擅长以小博大。

午间休息,略用了午饭,下午就开始充满铜臭的活动:写话本。

这会儿秦放鹤甚至连毛笔都不舍得了,只取家中最便宜的草纸,将烧过的木炭削尖了用。

“话本嘛,”他抱着胳膊在屋里兜了几个圈子,略一沉吟,就总结出亘古不变的真理,“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情字,往小了说,亲情、爱情、友情,往大了说,家国情、天下情……”

很好,拥有成年人内核的他决定都要。

不过,古代话本小说固然大胆,局限性也不少。

打怪升级是不能写的,小人物崛起也不可以。

君不见古代文人骚客最喜欢隐喻,也很擅长联想,黄花对昏君,怨妇对愁臣,十分工整,不乏惹怒君王,落得作者一家都整整齐齐下去的结局。

秦放鹤准备开两个马甲,一个叫笑长生,专写狗血的下里巴人,什么天下有情人终成兄妹,或是男女主历经千辛万苦在一起后突然发现一方得了绝症,好不容易求得名医治好了,另一方又失忆了之类的。

纵横数十年的韩剧曾以辉煌的战绩证明人人都爱狗血,错不了。

另一个马甲叫川越客,主打侠客,搞搞什么人鬼情未了,妖魔横行一类。

少地瓜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