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着摇头,自己十三岁的时候,可真算不上正常孩童。
李斯陪笑,自是称赞陛下英明天授,心里却想,哪个正常的十四岁孩童能领万余兵,一举平定四十万大军不能胜之地的。陛下确实英明天授,以己度人,看那个小怪物都觉得正常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们都不太正常啊?
笑过了,嬴政也决定了韩信的去处。
“就让他去辽西郡为守。既然想继承家学,就让朕看一看,他在北边能不能像他父亲一样让朕满意。辽西又临着东胡,丞相向郡丞多嘱咐几句,他就是不擅民事,只要能抵御东胡,也出不了什么事。”
毕竟偌大的辽西郡,人口才二十万出头,眼下正在进行的人口迁移也不包括那里,因为其北部多山,只南部滨海地势平坦,便是迁了人去也不易生存。韩信去了,只要做好防御东胡的事,便不算失职了。嬴政也算爱惜人才,尽管存了一点韩氏子承父业的期待,但也没有真的期望韩信在辽西能做出什么了不得的成就。这么个偏远之地给他治理,只要不出错,就算是可造之材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边疆之地,以前并不重视,人口又少,不像中原开发良久,想来应该也有不少有待发掘的植株,嬴政不能把韩川现在就调离新设的三郡,就想看韩信能不能给他带来一点惊喜了。
韩信受命后,去宫里又查了查有关辽西的书籍,但有用的不多,因此也没耽搁多少时候,就转而返回淮阴了——到任之前他有假期,可以回家待几天。
如今已是始皇帝三十一年,天子这两年里大规模迁移人口,今年百越平定,又要迁五十万人往新设的三郡。平常人家虽然不至于无端端被迁去,但难免心生惶惶。
东海郡的麦稻良种普及得广,日子比过去好受些。
张良自刺秦失败后先是往百越去,不成就返回隐居在下邳,与反秦势力暗中来往不断,他选择下邳也是因为此地为楚国旧地,反秦之心,楚地最盛。而下邳又离中原稍近,不至于消息闭塞。更何况与淮阴也相近,方便他了解淮阴和韩氏的情况。
下邳亦属东海郡,这些年从淮阴县传来的物产也渐渐改变了当地农人的生活。张良很重视这些东西,在他看来,嬴政已经越来越滥用民力了。就算是一统天下的英明天子,像这样动不动征发数十万人,迁移数十万人,天下百姓动辄入罪,迟早有一天也会发现他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镇压天下。
但,这几年出现的红薯等物足以饱人,受尽苦难的黔首们只要能吃饱,能忍受的时间又会长一点。
看着粮食增产,官府还在向外推广,张良刺秦被通缉的时候都没慌乱的心不安宁了。
不过他还是拒绝了反秦人士暗中联络起事的邀请,并劝说他们放弃,不要把反秦的力量空耗了去。
皇帝尚在,这把火仍然烧不起来。
他离开下邳一趟去见了韩信,下了一步闲棋,还算成功,皇帝嬴政意外的好说话,当真让韩信去了辽西。韩信如今爵至五大夫,特赏600户食邑,将往辽西郡为守,韩氏正在东海郡招募壮士相随。
其实能在河北之地就更好了,张良并不是闲得发慌,暗地里出招把韩信这个少年支到那等边疆之地受苦。而是因为他已经决定将来乱起,便力推韩川为韩王,以韩信领军,复韩国社稷。
如今韩川在百越三郡,离中原太远,一时脱身不得。好处自是也有,这三郡将来恐怕就是韩氏的掌中之物了。但弊处也大,韩川不在,谁才能继承他的名望举起义旗?自然只能是他的长子韩信。那么韩信又要在何处起兵?
若是实在无法,张良也想过,他也会在下邳募兵,也会设法向项氏借兵。但若是韩氏自己就能募兵起义,他又何需求于人呢?
东海郡并不合适,此地民风并不悍勇,也不擅战,位置也不好,正在项氏北上的必经之地。到时弄不好两家先起了纷争。韩国故地当然好,但离关中太近,起事第一个就会被针对,张良觉得不是合适的起兵地点。
赵地其实最好不过,但可惜韩氏在那里的名望不够。辽东更不行了,人少地偏,根本不足以为基业。辽西郡算是个折中的结果。
他辞别韩信后,就回转了下邳,嘱付家中准备搬家,自己先行前往淮阴去了。
一路行来,当初夏侯婴来时所奇之事,对张良而言已不算什么了。两地相近,许多东西已经传入了下邳,他也见得多了。然而他没想到,仍然有让他吃惊的新作物在淮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