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原因有三点,鲜食、品种、人才。”周应淮不疾不徐地解释道,“鲜食玉米最重要的自然是保鲜,所以,我们加强了运输保证,每天采收的玉米1小时就可以运到工厂,当天加工完成,实现3小时锁鲜的目标。”
不远处,数量收割机正在高效运作,果然如他所说,新鲜的玉米很快就运输完成。
“其次,就是黏玉米的品质,我们有专业的研发实验室,根据DNA技术挑选良种、再因地制宜科学种植,另外,就是保护黑土地这个最重要的资源。”
“关于人才这点,据我所知,你们不止引入了许多研发跟运营的专业人才,而且还招聘并培养了不少当地员工,无形之中,其实也是带动了本市经济的发展。”
“站在企业的角度,引入人才只是权宜之计,把当地的员工培养起来,可以极大减少员工流动性,所以,一开始并不是出于情怀,不过,后来是。”
记者点了点头,认为对面的小伙子很真诚,语气中充满了赞叹。
“听老陈总讲,整个产业的真正创始人其实是你,作为一个南方人,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产生了种植鲜食玉米这个想法?”
周应淮想了想,开口纠正了她的说法,“准确的说,我出生在南方,长大后,选择成为了东北人。”
他的话很简单,在场听到的人,却都有点感动,因为,更多的人在离开这一片土地,而来到这里的新人,的确不多。
“我的户口已经迁过来了,法律意义上,我的确是东北人。”他开了个玩笑,“十五岁那年,我第一次来东北,住在姥姥家,她经常烀黏玉米给我吃,黑土地种出的玉米确实更香甜。后来我发现年轻人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很大,就提议陈叔叔来这里投资,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他才是创始人。”
根据他们的对话,赵明月这才第一次知道,周应淮还有这么一段经历。陈易安的父亲是新玉米的总裁,而他愿意在东北投资建厂,就是听了周应淮的意见,这几年,新玉米的发展越来越好,这个副业的收入比主业高了不知多少倍。
随后,周应淮带着记者一行人回到了工厂,参观生产线。
路上,快被晒晕的赵明月悄悄把伞挪到了自己这边,被周应淮敏锐发现。
“有点助理的职业素养。”
“你有点做人的基本素养……”
周应淮晃了晃受伤的右手腕,眼神里写满了“你不应该愧疚吗?”的暗示,赵明月只好把伞又挪到了他那边。
采访持续了一整个上午,跟在后面的赵明月闲来无事,开始打量起周应淮的穿着,这也算是她的职业病了。
这还是第一次见他穿正装,那挺拔的身姿,有种体制内男友的味了。她突然意识到,他不再是那个跟在沈岐身后的弟弟了,而是长大成为了一个很优秀的成年人,他的这十年,也开了花,结了果。想到这里,赵明月有些恍惚,时光真的能改变一个人。
后来,她再想起这个下午,突然意识到,从这次关注开始,她真正把他当做了一个同龄的男人,不再是印象中的小弟弟了。
采访结束,记者和周应淮握手后离开,“今天的采访很愉快,最后,东北欢迎你。”
这时,周应淮口袋里的手机不断震动,是一个陌生号码。他一直没有接,眉间渐渐聚起一团阴霾。
“采访已经结束了,您可以接电话的,不会不礼貌。”记者收起设备,准备离开。
“谢谢你们跑了这么远,中秋快乐。”周应淮送上了几盒鲜食玉米的月饼礼盒,作为答谢。
记者几人离开后,电话再次响起。
“你怎么不接?”赵明月问出了心里的疑惑,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他这么低气压的样子。
周应淮没有回答,而是直接关了机。
二人在工厂的食堂吃了饭,赵明月不禁感慨,东北的黏玉米就是好吃,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是不是可以回市区了?”吃饱喝足的她想找个地睡一觉。
“回去?”周应淮轻笑道,“现在才进入正题。”
回到办公室以后,赵明月根据他的叙述,记录了最后十话的剧情,又完成了分镜。令他意外的是,本以为她的画功一般,却没想到,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工作室的几个小朋友要好得多。
“这可是服装设计师的尊严。”赵明月没有夸口,衣袖、领口、颜色,这些细节如果处理不好,成品将会相当糟糕。
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再次响起,接起后,听到对方的声音,周应淮立刻挂断,他叹了口气,起身出门到走廊回了电话。
“以为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可以放下一切重来吗?你是我生的,这个阴影永远也甩不掉。”电话那头的曾美仪忿忿说道,“我要结婚了,你来上海见见他吧。”